摘要: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一零一五年),同样幼年丧父少时孤贫的西京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滕宗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朱说、北京大名府(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刘越,三位居京待考举人同居一室相互关照,分饼而食结下友谊。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一零一五年),同样幼年丧父少时孤贫的西京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滕宗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朱说、北京大名府(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刘越,三位居京待考举人同居一室相互关照,分饼而食结下友谊。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乙卯科殿试后,滕宗谅获中第二甲第一名,被授泰州军事判官。朱说、刘越同榜获中进士。被继父更改姓名的朱说呈请“复姓归宗恢复本名范仲淹”获准,被授泰州西溪盐仓监。刘越被授襄城(今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主簿。
滕宗谅:字子京。生于北宋淳化元年(公元九九零年),卒于北宋庆历七年(公元一零四七年)。西京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一零一五年)乙卯科蔡齐榜第二甲第一名(传胪),授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军事判官。
北宋天圣三年(公元一零二五年),泰州海堤垮塌淹死二百余人。泰州知州张纶令泰州西溪盐仓监范仲淹负责抢修海堤。其时海水未退泰州民众四散而逃,范仲淹难于招到修堤民夫。泰州军事判官滕宗谅得知此事亲赴垮塌海堤修堤。滕宗谅的行为引起泰州民众呼应,纷纷加入修堤之中。泰州海堤修复后,被称为了“范公堤”。范仲淹因此得到提议太后刘娥“垂帘听政”,受太后刘娥宠信的枢密副使(枢密院副职)晏殊赏识,范仲淹入京出任大理寺丞。滕宗谅迁任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知县。不久擢升秘阁校理(皇家图书典籍校勘整理)的范仲淹,向晏殊举荐滕宗谅归京出任了大理寺丞,刘越归京出任了秘书丞。
北宋天圣七年,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玉清昭应宫遭雷电击中,霎时烈焰腾空将玉清昭应宫烧成瓦砾。“垂帘听政”的太后刘娥传旨将守宫官吏全部关入诏狱抵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王曾被贬为青州知州。范仲淹贬为河中府通判,滕宗谅贬为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市)知县。刘越贬为固始(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知县。
北宋明道元年(公元一零三二年),滕宗谅奉诏归京出任掌管皇室衣物的殿中丞。岂料这年八月内宫失火,烧毁了皇室衣物。滕宗谅被贬为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市)知州。已复任秘书丞的刘越为滕宗谅求情同时遭贬。
北宋明道二年,太后刘娥病逝,北宋仁宗赵祯亲政。滕宗谅归京出任左司谏,而此时刘越已逝于贬所。
北宋景佑元年(公元一零三四年),滕宗谅与司谏范讽饮酒时私议朝政。范讽遭贬,滕宗谅被降为池州青阳(今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酒税监(从九品)。滕宗谅将父亲遗骨从西京洛阳迁葬青阳,并对参加父亲遗骨迁葬的范仲淹道:“爱彼九华书契,终归于青阳”。告知范仲淹其逝后将葬于青阳。
北宋康定元年(公元一零四零年),西夏兴兵进犯北宋,兵临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城外。北宋仁宗赵祯诏命范仲淹为经略安抚招讨使抵御西夏。
北宋庆历二年(公元一零四二年),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葛怀敏未按部署率兵强攻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葛怀敏战亡。近万宋军被西夏军围在渭州(今甘肃省平凉市)。已任泾州(今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知州的滕宗谅得报宋军在渭州被围,立即打开官库官仓,以重金招募千余死士,为距泾州约一百二十里被困宋军送去粮草,并袭扰西夏军。西夏军转而进攻泾州,使得被困宋军得以脱困。滕宗谅率泾州兵民死守泾州城池,泾略安抚招讨使范仲淹率一万五千宋军赶到泾州,在泾州城外反围西夏军。取得史称“泾州保卫战”大捷。范仲淹作《渔家傲·秋思》感激滕宗谅。
“泾州保卫战”大捷,范仲淹擢升参知政事(副宰相),滕宗谅升任庆州(今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知州。滕宗谅却遭到继任泾略安抚招讨使郑戬私开官库官仓弹劾。为保全重金招募死士及守城兵民所得不被收缴,滕宗谅将官库官仓帐目全部焚毁。滕宗谅被免职入狱。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狄青等极力为滕宗谅辩白。北宋庆历四年春,北宋仁宗赵祯法外开恩,将滕宗谅贬为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巴陵郡守。
出任巴陵郡守的滕宗谅见民间借贷官司不断,便以官府名义用借契八成数额收购借契。再以托欠官银将借款者抓捕入狱。待借款者交付全额本金、利息及巨额罚金后,方放借款者出狱。数日间巴陵郡便得银钱数万缗(一缗:一千文)。滕宗谅用所得兴建岳州学宫(尹洙写有《岳州学记》),治理水患,筑偃虹堤(欧阳修写有《偃虹堤记》)。其后滕宗谅见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五年),东吴名将鲁肃所修阅军楼,唐朝时称为岳阳楼的城楼已破败不堪。于北宋庆历五年,重修岳阳楼。
北宋庆历六年,岳阳楼重修完工。滕宗谅给范仲淹写信请其作记,并随信附《洞庭秋晚图》一幅供范仲淹参考。已于北宋庆历五年遭贬为邓州(今河南省南阳市)知州的范仲淹,在邓州写就《岳阳楼记》寄给了滕宗谅。滕宗谅请被誉‘草圣’的苏舜钦将《岳阳楼记》誊抄,请篆刻圣手邵餗将其刻成碑文。《渑水燕谈录》载:“岳阳楼时以滕子京造楼,范希文为记,苏子美书单,邵餗篆额,号称‘天下四绝’”。
北宋庆历七年初,滕宗谅因“滥用公钱”被调往苏州,临行时滕宗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大哭)”。抵达苏州一月后滕宗谅抑郁而逝,时年五十七岁。逝后因无钱归葬,家人将其葬于苏州。范仲淹得滕宗谅丧报,依照滕宗谅生前遗愿将其迁葬池州青阳,并作《滕宗谅墓志铭》。范仲淹令滕宗谅家乡西京洛阳族人迁居青阳,取名“滕家冲”为滕宗谅守墓。滕宗谅墓现为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次因“贪腐”遭贬的滕宗谅逝后竟然无钱安葬,同朝官员惊愕之余纷纷著文祭悼。苏舜钦称滕宗谅“忠义平生事,声名夷翟闻。言皆出诸老,勇复冠全军”。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称:“庆历史,滕子京谪守巴陵,治最为天下第一”。《宋史·滕宗谅传》载:“宗谅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予,及卒,无余财”。
近年有浅读史书者,罔顾《宋史·滕宗谅传》。仍以滕宗谅为“贪官”,提议将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移出教科书,欲造成新的“文字狱”。
来源:枕砚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