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6 年,乌苏啤酒在新疆乌苏县建厂时,谁也没想到这个边陲小城的酒厂会成为全国网红。早期的乌苏只是新疆本地品牌,直到 2006 年收购新疆啤酒集团,才勉强在疆内站稳脚跟。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 2016 年 —— 嘉士伯全资收购乌苏,一场 “得年轻人者得天下”
几年前,烧烤摊上最火的不是小龙虾,而是那个 620ml 的大绿瓶 —— 乌苏啤酒。
年轻人举着它拍照发朋友圈,江湖流传着 “三瓶放倒壮汉” 的传说,甚至有人开玩笑说:“没喝过乌苏,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混过夜宵圈。”
然而如今,曾经的 “夺命大乌苏” 却在货架上积灰,这个啤酒界的网红神话,究竟是怎么崩盘的?
1986 年,乌苏啤酒在新疆乌苏县建厂时,谁也没想到这个边陲小城的酒厂会成为全国网红。早期的乌苏只是新疆本地品牌,直到 2006 年收购新疆啤酒集团,才勉强在疆内站稳脚跟。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 2016 年 —— 嘉士伯全资收购乌苏,一场 “得年轻人者得天下” 的战役正式打响。
当时市场上的啤酒大多是 500ml 以下的 “小瓶装”,酒精度普遍在 3% 左右。乌苏反其道而行之,推出 620ml 的 “大绿瓶”,酒精度提升到 4.3%,原麦汁浓度 11°P,远超普通工业啤酒。
这种 “一瓶顶三瓶” 的设计,瞬间击中年轻人的猎奇心理。有消费者调侃:“普通啤酒是‘漱口水’,乌苏才是‘真男人的较量’。”
2020 年,乌苏啤酒全国销量同比增长 27%,累计销量达 62 万吨,年销售额突破 50 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头部啤酒之一。
乌苏的瓶标上有一排花体字母 “wusu”,有网友发现倒置后变成 “nsnm”,戏谑地解读为 “弄死你们”。
这个梗在抖音、B 站迅速发酵,# 夺命大乌苏 #话题播放量破 10 亿,甚至衍生出 “乌苏挑战赛”—— 博主们比拼谁能喝更多瓶,结果往往是两瓶下肚就眼神迷离。
新疆说唱歌手艾热创作的《兄弟》,更是将乌苏与 “硬核”“兄弟情义” 绑定,成为年轻人的社交货币。
嘉士伯以烧烤店为突破口,在全国 30 个城市的 2.6 万家烧烤摊铺点,形成 “吃烧烤必喝乌苏” 的消费习惯。同时,乌苏通过直播电商快速铺开线上渠道,2020 年京东热卖榜前四中有乌苏一席之地,年销量突破 10 亿瓶,销售额超 50 亿。那几年,乌苏就是啤酒界的 “顶流”,风头甚至盖过青岛、雪花。
乌苏的爆红,本质上是精准踩中了年轻人的消费心理。首先是 “大容量 + 高酒精度” 带来的社交仪式感。
在夜宵场景中,620ml 的大绿瓶往桌上一放,自带 “豪横” 属性。朋友聚会时,“你能喝几瓶乌苏” 成了酒量的试金石,喝得越多越有面子。
这种 “挑战欲” 让乌苏成为烧烤摊的 “硬通货”。这种社交货币属性,让乌苏在年轻人中迅速扩散。
其次是 “新疆标签” 带来的地域神秘感。天山雪水、新疆麦芽、异域风情,这些元素被包装成 “来自远方的豪爽”。年轻人喝的不仅是啤酒,更是一种 “逃离日常” 的体验。
再者是 “微醺文化” 的契合。面对 996、内卷的压力,年轻人需要一种 “轻量级” 的情绪释放。乌苏的酒精度恰到好处 —— 两瓶下肚微醺,既能放松身心,又不至于烂醉如泥。这种 “刚刚好” 的状态,让乌苏成为年轻人下班后的 “解压神器”。
《2023 年轻人喝酒习惯调查报告》显示,18-30 岁的年轻人中,61% 明确拒绝 “醉酒体验”,而乌苏的微醺属性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嘉士伯收购后,为了降低成本,乌苏的生产从新疆扩展到江苏、四川等地,原料从天山雪水变成工业过滤水,麦芽用量减少,大米、淀粉等辅料增加。
中国酒业协会检测显示,2021 年乌苏原麦汁浓度降至 8.6°P,接近普通工业啤酒水平。消费者吐槽:“现在的乌苏像兑了水的马尿,喝三瓶都不上头。” 更讽刺的是,其酒精度 4.0% 甚至低于百威的 4.5%,“夺命” 成了营销噱头。
乌苏的定价策略堪称 “自杀式操作”。在新疆本地售价 8 元,东部沿海城市高达 12 元,而同容量的雪花、青岛仅 4-5 元,进口百威、喜力也不过 7-8 元。
当年轻人的消费越来越看重性价比,乌苏的高价就成了最大短板。有消费者直言:“花 10 块喝工业水,不如加 5 块喝精酿。”这种 “地域歧视” 定价策略,让乌苏在与便利店 5 元的崂山啤酒等竞争时处于劣势。
饮酒习惯正在改变,《2023 年轻人喝酒习惯调查报告》显示,72% 的年轻人喜欢小口慢饮,61% 拒绝 “酩酊大醉”。精酿啤酒、果酒、低度酒等新品类崛起,抢占了乌苏的市场。
现在年轻人要的是口感丰富、拍照好看的精酿,谁还抱着大绿瓶?乌苏的 “上头” 特性反而成了劣势 —— 年轻人开始关注 “饮酒体验” 而非 “醉酒程度”。
此外,乌苏依赖夜市烧烤的单一销售场景,在商超等其他渠道的渗透不足,而青岛、雪花等品牌通过多元化渠道快速铺货,进一步挤压了乌苏的市场空间。
当青岛、雪花通过冬奥营销、设计奖项持续破圈时,乌苏还在吃 “夺命” 的老本。2021 年推出的 “风景罐” 被嘲笑为 “换汤不换药”,2022 年与《向往的生活》合作毫无水花。
反观竞争对手,青岛 “老青岛” 以 640ml、12°P 麦芽浓度精准狙击乌苏,迅速抢占市场。乌苏的营销团队似乎陷入了 “流量依赖症”,除了 “弄死你们” 的梗,再无新花样。
而青岛啤酒借冬奥营销股价暴涨 7%,雪花的 “星空罐” 斩获红点设计奖,竞品在创新路上不断狂奔,乌苏却还停留在 “吃老本” 阶段。
啤酒是典型的 “重物流” 产品,运输成本高、保质期短。青岛啤酒在全国有 60 多个工厂,雪花啤酒更是实现了 “一省一厂”,而乌苏啤酒的生产布局却严重滞后。
直到 2019 年,乌苏才在新疆以外的地区建设了第一个工厂。新疆到内地的运费和仓储成本,让乌苏的最终售价很难与本地品牌处同一区间。再加上铺货效率低,这种供应链劣势,让乌苏在与本地品牌的竞争中逐渐败下阵来。
当 “新疆特产” 变成流水线工业品,当 “夺命” 变成营销谎言,当价格背离价值,曾经的网红终将被抛弃。
在这个网红速朽的时代,没有品质的流量,终将是一场泡沫。真正的 “夺命”,不是让消费者醉倒,而是让他们真心买单。
来源:湖北台健康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