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35成为特定战略任务的特殊选择的原因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21 13:02 2

摘要:2016年,中国以单机约8500万美元的价格从俄罗斯引进24架苏-35战斗机,这笔订单最初规划远不止24架,但因俄罗斯产能不足拖延至2019年才完成交付。彼时,中国国产歼-16已进入量产阶段,其搭载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霹雳-15远程导弹及数字化航电系

一、数量困境:采购背景与国产替代的错位

2016年,中国以单机约8500万美元的价格从俄罗斯引进24架苏-35战斗机,这笔订单最初规划远不止24架,但因俄罗斯产能不足拖延至2019年才完成交付。彼时,中国国产歼-16已进入量产阶段,其搭载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霹雳-15远程导弹及数字化航电系统,直接挤压了苏-35的战术定位。歼-16不仅性能更优,且与国产弹药、数据链完全兼容,而苏-35依赖的俄制R-77导弹、航电系统维护体系因俄罗斯对华技术封锁逐渐失效。例如,苏-35的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虽达400公里,但其信号处理速度落后于歼-16的AESA雷达,且无法兼容国产霹雳-10近程格斗弹。这种“代际断层”使得24架苏-35在体系化作战中逐渐边缘化,沦为“战略备份机”。

二、性能定位:三代半战机的“非对称优势”

尽管苏-35被归类为四代半战机,但其实际定位更接近“重型三代半”。其核心优势体现在:

超视距压制能力:雪豹-E雷达对典型三代机(如F-16C/D、幻影2000)的探测距离可达200公里以上,配合R-77-1中距导弹,可在敌方雷达盲区发起攻击。相较之下,早期三代机(如歼-7G)的雷达探测距离不足100公里,苏-35的“先敌发现、先敌开火”能力显著。矢量推力带来的机动性突破:苏-35的117S矢量发动机赋予其“落叶飘”“眼镜蛇机动”等超机动能力,在近距离格斗中可抵消隐身战机的部分优势。例如,在2024年俄乌冲突中,苏-35凭借机动性击落多架乌军F-16,尽管后者依赖隐身性,但苏-35通过超机动占据攻击位势。体系兼容性妥协:苏-35虽无法融入中国全链路数据链,但其开放式武器挂点(12个外挂点)可兼容部分国产精确制导弹药(如雷石-6滑翔炸弹),在特定任务中作为“火力平台”使用。

三、战略意图:非隐身平台的“可见威慑”

选择苏-35执行特定任务,本质上是基于“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的战术逻辑:

雷达可探测性强化威慑信号:若使用歼-20等隐身战机穿越争议空域,敌方雷达难以捕捉,反而削弱政治宣示效果。苏-35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约5-10㎡,可被敌方预警机或远程雷达稳定跟踪,形成“可见的军事存在”,传递“不惧对抗”的信号。低成本消耗战逻辑:苏-35单机造价仅为歼-20的1/4,且俄制发动机维护成本较低(涡扇-10B单台寿命1500小时,117S为800小时)。在非高危任务中,其“可牺牲性”更符合战略试探需求。技术验证与战术试探:苏-35的航电系统虽落后于国产机型,但其搭载的AL-35FM矢量发动机为中国验证三维推力控制技术提供了实物参考。例如,歼-10B的“眼镜蛇机动”便受益于苏-35技术逆向工程。

四、历史镜鉴:俄式装备的“工具化宿命”

从苏-27到苏-35,中国引进俄制战机的历程始终伴随“技术红利”与“体系排斥”的博弈。苏-35的尴尬折射出俄式装备的共性困境:

技术代差固化:俄罗斯在四代机(苏-57)研发上的滞后,导致苏-35在俄军内部地位下降,2024年俄乌冲突中苏-35被击落329架,暴露其与北约五代机的代际差距。维护体系割裂:苏-35的航电封闭性(如源代码不开放)导致中国难以深度升级,其维护成本比歼-16高30%,且弹药兼容性差(仅能挂载俄制武器)。战略价值迁移:随着中国隐身战机量产(歼-20超200架、歼-35列装),苏-35正从“主力制空”转向“靶机训练”或“对海巡逻”,例如在南海执行远程驱离任务时,其航程优势(3530公里)可覆盖争议海域。

苏-35的“过渡性使命

苏-35的存在,本质是中国航空工业转型期的“技术缓冲器”。其数量少、性能中等、非隐身的特点,使其在特定场景下成为“性价比最优解”。然而,随着国产体系化作战能力的成熟,苏-35终将退居二线,其历史角色或将定格为“中俄军事合作的技术见证”与“国产装备跨越式发展的垫脚石”。

来源:长青五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