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报|“孩子的事必须管到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21 13:47 1

摘要:秦硕,女,1979年3月出生,汉族,法律硕士,中共党员,现任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温泉人民法庭(少年法庭)庭长,海淀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北京市第十四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曾任海淀区妇联兼职副主席。曾获评全国模范法官、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

全国先进工作者

秦硕,女,1979年3月出生,汉族,法律硕士,中共党员,现任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温泉人民法庭(少年法庭)庭长,海淀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北京市第十四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曾任海淀区妇联兼职副主席。曾获评全国模范法官、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全国法院先进个人、人民法院党建工作先进个人、首都最美巾帼奋斗者、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北京市法院模范法官、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等。2025年4月,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人民法院报》2025年9月21日报道

2025年4月,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前夕,秦硕正与“法官妈妈”尚秀云一起,带领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全体干警,对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开展第34次回访。“这次又带了新书来。”她将精心包裹的书册递给一名少年,“下次咱们可以聊聊这本书的故事。”这个平常的约定,是她郑重的承诺。作为一个有13年少年审判经历的法官,秦硕习惯于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在法庭外不断延伸。“孩子的事必须管到底”,在她眼里,审判工作从来都不止于法庭上的法槌起落,那些印着案号的卷宗背后,是一个个等待重新拼接的人生。

把判决书写成“成长日记”

秦硕的笔记本电脑中,有一个单独文件夹,里面的内容只与一个孩子有关,它记录了一次成长的蜕变。人们不知道,他是秦硕跟踪帮教时间最长的少年。今年春节,秦硕又见到了30岁的他,事业有成,家庭和睦。“姐,谢谢你当年为我们全家做出的努力。等我的孩子出生,我应该能做个好爸爸。”13年后的今天,秦硕仍清楚地记得,那是她结束十多年刑事审判工作,调来少年法庭后承办的第一起案件。

今天,那个穿白衬衫的男孩面容已有些模糊,但庭前谈话时他两只手紧紧攥起的画面,仍会在她翻阅案卷时浮现。最令秦硕无法忘怀的是,这个在别人眼中成绩优异的好学生,由于父母长年冷漠、刻板的家庭教育而出现了一念之差。他抢劫别人200元钱的动机,竟只是要证明没有父母、不靠学习好自己也能活着。

“罪错少年的真实想法和最终实施的行为可能是不一样的,要重新考虑个案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按照刑事法官的工作经验,抢劫这种严重的暴力犯罪是不可能判缓刑的,但在未成年人审判的领域,秦硕有了新想法。最终,她依法对这起案件的被告人判处了缓刑。在缓刑考验期内,男孩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在随后多年的帮教中,秦硕与他的父母不断沟通家庭教育方式问题,协助修复家庭关系,如今,他已拥有了自己美好的生活。

对少年犯罪,什么是最好的裁判结果?秦硕认为,要宽容,但绝不能纵容。年少并不是免罪金牌,对未成年人犯罪,应当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在准确定罪、恰当量刑的同时,既要以教育感化守护孩子的人生,同时也要保持依法严惩的震慑力,让孩子有规矩意识和敬畏之心。“赔偿是法律义务,但真诚悔过需要行动证明。”在秦硕承办的一起学生欺凌案中,虽然未成年被告人的家属赔偿了部分被害学生因身体伤害造成的损失,但她却发现有部分被害学生仍存在较为严重的精神损害,无法走出欺凌的阴霾,而被告人却对自己行为造成的后果没有正确认识。秦硕变更强制措施,对被告人判处监禁刑,坚决维护未成年被害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对未成年被告人实施必要的法律惩戒与矫治。坚持惩防并举、标本兼治。

案结事了不是终点,挽救一个孩子是秦硕和她的同事们更大的目标。打开微信,秦硕的通讯录里有许多少年和家长的联系方式,她会不定期地回访,也会在朋友圈与他们互动。秦硕和少年法庭的干警们,会观察每一个走进法庭的孩子,捕捉孩子对家庭和亲情的细微感受。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成为她们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关键。

这些年里,秦硕探索出了一条对罪错少年的挽救、教育之路。她带领海淀法院少年法庭探索“首审责任制”,结合“三审合一”综合审判改革,对于涉及同一未成年人权益的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均由首审法官负责审理,由此建立法官与涉诉未成年人的一对一管理模式。“一些涉及探望纠纷、抚养权变更的案件,隔两三年就会通过诉讼解决,同一个法官非常了解这个家庭及内情,能快速解决后续案件。”除了刑事犯罪以外,对于在一些涉及孩子抚养、监护问题的家事案件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秦硕和同事们进行着针对性关注与持续性跟踪。

法槌起落,罪错少年拿到的不只是一纸判决,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更重要的是,让那些真正有意悔改的少年们,获得了重新书写人生的机会。

秦硕在中关村三小讲授法治课。许鹏 摄

织密未成年人的“保护网”

在少年法庭的审判席上,秦硕的目光常常落在那些最沉默的角落。那些迟迟不敢开口的孩子,那些将证词反复吞咽的青少年,深深刺痛着她的心。在秦硕审理的刑事案件中,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占比在一半以上。面对司法实践中这些最敏感、最复杂的案件,秦硕始终秉持着一个信念:法律不仅要严惩罪恶,更要成为照进黑暗的第一缕光。

2017年,秦硕审理了一起广受关注的“名师家教”性侵17岁学生案,她果断决定对被告人适用当时的法律规定,“顶格”作出五年的“从业禁止”判罚,即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假释之日起五年内禁止从事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教育工作,让罪恶曝光在社会视野。2020年,秦硕带领少年法庭总结多年审理的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态势,尤其是熟人作案情况,发布典型案例,向全社会敲响警钟。2022年,秦硕审结了全国首例适用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性侵害未成年人的教职人员依法宣告终身禁止从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工作的刑事案件。在案件办理过程中,秦硕对被告人依法从重处罚,认定被告人王某犯猥亵儿童罪,同时宣告禁止其从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工作,该案入选“2022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案件”。

少年成长的活力,常为少年法庭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数字领域,法官面对的问题更加复杂。秦硕认为,在网络的隐蔽空间里,孩子受到的伤害其实比现实中还要更多。十岁左右的孩子是辨识力低,但网络社交需求高的一类群体,如果监管不慎,其极易被假象迷惑,从而落入陷阱。而他们的父母,大多数都对孩子的遭遇一无所知,直到警察上门才恍然惊觉。在秦硕审理的一起“隔空猥亵”案件中,被告人伪装成了10岁左右的小女孩,主动结识多名未成年人,用“交朋友”“处闺蜜”的方式,得到年幼女孩的信任,通过网络诱骗、胁迫被害人向其发送私密照片、视频供其观看,并在互联网上发布、向他人传播。面对辩护人以没有实质接触为由的辩护意见,秦硕用扎实的证据链条和掷地有声的判决宣告对侵害未成年人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依法判决被告人犯猥亵儿童罪、强制猥亵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六个月,剥夺政治权利五年。

“我们不仅要办好案子,更有义务曝光掩盖在合法身份下的‘隐形犯罪’,通过合理的警示预防,从源头上减少伤害的发生。”今年年初,秦硕审理了一起教师猥亵儿童案,在办案中,她发现学校在聘任教师及管理中存在重大疏漏。案件宣判后,秦硕立即向教委发出司法建议,教委的调查结果最终在海淀区通报。秦硕认为,恶性事件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无法逆转,绝不能止步于痛心,既要第一时间启动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性工作,对受害未成年人及家庭进行心理疏导,也要聚合各方力量构筑起保护青少年的防火墙。以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为契机,秦硕带领少年法庭升级建立“N次方”家庭教育联动机制,聚合法院、妇联、教委、社工多方专业力量,利用丰富的案例资源、教育资源等多重优势,为涉案青少年及家庭提供更大程度的引导和帮助。

秦硕在中国法院博物馆开展寻访少年法庭活动。李森 摄

做守护青春的“法治园丁”

如果在2024年宪法日前夕来到中国法院博物馆“人民法院少年法庭成立四十周年成就展”的现场,你可能会碰到秦硕带着海淀区的中小学生一起回溯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秦法官,下次法治课什么时候讲?”参观结束时,一个提问清脆响亮。

作为一名少年法庭法官,秦硕始终坚信预防的价值远高于个案处置。在目睹一些青少年因家庭教育缺失或心理疏导缺位而误入歧途后,她将工作阵地前移至罪错行为的萌芽期甚至更靠前。“不能等他出现罪错行为以后再去帮教”。近些年,她带领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在犯罪预防与矫治教育上下足了功夫。在出现苗头性问题时,秦硕和同事们会来到学校,与存在问题的青少年进行专门谈话,也会联系学生家长,就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复盘和指导,消灭由“小错”向“大错”蔓延的隐患。

“欺凌行为如果不加遏制,会给被欺凌者带来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或使他变成下一个施暴者。”2023年,面对未成年人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频繁进入公众视野的问题,秦硕带领少年法庭干警们探索创建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X”计划,综合运用家庭教育指导、心理疏导、观护帮教等,促使家长、学校等主体合力保护被欺凌者权益,从源头上减少伤害发生。

“同学们,如果遭遇网络暴力该怎么办?”在海淀法院模拟法庭活动里,学生们正通过“梦剧场”角色扮演的方式化解一场暴力事件,这种将法律条文转化为情景剧的互动体验,是秦硕精心设计的“沉浸式”法治教育新形式。作为一名法治副校长,她是学生心目中“会讲故事的秦法官”,从神兽獬豸的故事到现代法治精神,从拒绝欺凌到防范网络暴力,她和同事们的身影频频出现在中小学的讲台上。每年她们用真实案例编写的《学生手册》《家长手册》,总会在学生和家长中收获良好反响。有别于“一个课件打天下”的常规模式,秦硕特别注意把法治课做成分级、分层的互动课堂,并根据授课背景、对象特点适时调整。秦硕创建的“律荫小筑”法治教育品牌,时至今日,已为各小学订制各类法治教育课程和情景模拟剧数百场,学生、家长、教师等超10万余人次从中受益。在她的带领下,海淀法院少年法庭法官的足迹遍布海淀区、朝阳区、石景山区等50余所中小学及海淀区全部幼儿园,惠及万余学生。

“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这六大保护缺一不可。”秦硕始终保持着“法治园丁”的敏锐与耐心,织一张细密的保护网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谈及深耕少年审判领域时,她的眼神中透出坚定,“每个罪错少年背后,都有一双曾经没能拉住他的手。我们多走一步,孩子就能少走一段弯路。”

秦硕在接待北大附中参加法院开放日的学生们。李森 摄

对话先进工作者

让关爱向前一步,让保护自审判延伸

您认为少年法官在处理未成年人案件时,具有哪些特殊之处?

2012年我调入少年法庭工作,为了尽快适应新岗位,我梳理了海淀法院五六年间涉及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从判决书上看,感觉少年法庭对未成年被告人都判得比较轻。诸如抢劫罪、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罪这样的“重罪”,在少年审判中会出现法定刑以下量刑,甚至判处缓刑。一开始,这让我有些不能理解。后来我发现,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不能主观地用罪错行为去推断犯罪故意,因为孩子身心发育不够成熟,想法与行为之间有很大差距,如果不能理解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很难给出公平公正的裁决。对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不仅要惩治犯罪,还要第一时间启动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给予专业指导与帮扶。

作为一名少年法官,您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上有什么好的探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时代的要求为少年审判工作提供了新的指引。犯罪预防工作,是我们近十年来的一项重点工作,目的就是让关爱向前一步,让保护自审判延伸。我们尝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矫治教育工作机制,防止不良行为的苗头成为犯罪的引线;我们探索“N次方”家庭教育联动机制,防止家庭成为滋生成长伤痛的温床;我们打造预防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X”计划,让欺凌止步于校门之前。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法庭法官,我们应当推动司法保护在犯罪治理、罪错行为干预和教育矫治中拓展,覆盖成长的方方面面。

采访手记

雷霆护苗,春风化雨

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法官、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荣誉等身,却不曾改变秦硕眼中的专注。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这位扎根未成年人审判事业13年的法官,始终保持着低调务实的本色。采访中,她言语简练却掷地有声,谈起经手的案件时,言语中透出一股锐利;提及孩子时,却又瞬间柔软下来。“做一切对孩子有利的事”,这句朴素的话,成了她职业生涯最真实的注脚。

面对侵害未成年人的罪行,秦硕是出鞘的司法利剑。她曾以判决将猥亵儿童的罪犯顶格处罚,也曾以“终身禁业”斩断伸向青春的犯罪黑手。“刑罚不是目的,但必须让罪恶付出代价”,在她审理的案件中,每次落槌都是对“零容忍”的宣示。而转身面对迷途的少年时,她又化作润物的细雨,将“教育、感化、挽救”六字方针融入每一次倾听、每一句劝导。

“让法治的阳光照到每一个孩子”,这不仅是秦硕的承诺,更是她法官生涯的写照。从个案审判到社会共同参与、同向发力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大格局,她用脚步丈量保护的半径,用坚守浇筑铜墙铁壁。那些被她护佑过的少年,或许记不住法律条款,但一定会记得曾有一位法官,用最纯粹的热忱为他们打开人生正确方向的大门。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