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喀什地区文物资源富集,拥有894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这些散落的文物遗址,镌刻着喀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喀什地区文物资源富集,拥有894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这些散落的文物遗址,镌刻着喀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
70年来,喀什地区文博事业发展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从简单展示到数字呈现的跨越式发展。以前受限于技术、资金等条件制约,文物保护更多依赖人工看护、简单陈列及有限的修缮手段,文物展示方式较为单一。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喀什地区坚持以数字化赋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保护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24年,喀什地区博物馆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正式上线运行,重点对北朝三耳压花陶罐、新石器时代马鞍形石磨盘、唐泥塑佛头像、北宋饰缂丝边缘绢棉袍等52件珍贵文物,完成三维信息采集,并制作多种数字成果。
“这器物也太漂亮了吧,工艺精湛且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多元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在国家一级文物三耳压花陶罐的三维展示界面前,来自河南的游客刘艳通过数字化呈现,全方位细致观摩文物的花纹、造型等细节,由衷发出赞叹。
如今,走进喀什地区博物馆,数字化体验已成为常态。游客可以通过触摸交互、数字投影等智能手段,近距离欣赏珍贵文物的细节;馆内打造的虚拟沉浸式展厅,精准复原莫尔寺遗址与石头城遗址风貌,游客们身临其境,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喀什的文物保护工作不仅体现在数字化方面,还涵盖考古发掘、遗址修缮等多个领域。其中,莫尔寺遗址成功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为当地文物保护的亮眼成果;喀什地区累计投入超3.6亿元,专项推进莫尔寺遗址、石头城等重点项目建设,先后完成8处遗址考古发掘与12项安防修缮工程,为文物保护筑牢坚实根基。
为让文物“走出”博物馆、贴近群众生活,喀什地区持续开展流动博物馆巡展活动,将丰富的文物知识与厚重的历史文化“送”到群众家门口,让文化遗产融入日常。
作为各族干部群众的文化“打卡”新地标,喀什地区博物馆的吸引力持续攀升,年均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并于2024年8月成功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目前,馆藏文物5265件,其中一级文物16件、二级文物12件、三级文物35件,这些藏品的收藏范围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近现代,涵盖了喀什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博物馆藏品丰富,展陈方式更具创新,高科技互动项目增多,尤其能吸引年轻人关注,让文化传承更有活力。”喀什地区博物馆讲解员海日古丽·斯迪克介绍,馆内设有“昆仑流域、古道遗珍—喀什历史文物陈列展”“中国新疆历史民族宗教文化专题陈列展”“喀什地区规划展”等多个基本陈列。游客可以通过智能语音导览机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也能参与搭建石头城遗址、莫尔寺遗址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在趣味中深度领略喀什深厚的历史底蕴。
线上,喀什地区博物馆打造基本陈列虚拟数字博物馆、“昆仑流韵·古道遗珍”数字流动博物馆,广泛开展进社区、进校园等“六进活动”,并提供60台免费语音导览设备,让文物跨越时空限制,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数字赋能文化遗产的实践,不仅发生在喀什市区。距离喀什市区百公里的巴楚县,托库孜萨来(唐王城)遗址的数字化复原同样令人瞩目。巴楚博物馆新馆以该遗址为设计原型,融合长城、烽燧、汉唐木构建筑、当地民居等文化要素,成为鲜明的中华文化地标。
2023年,巴楚博物馆申请200万元国家文物保护资金,用于打造虚拟沉浸式展览,通过全息高清OLED显示、沉浸式虚拟漫游、多点触控等前沿技术,生动还原托库孜萨来古城的房屋、烽火台、寺院等遗址原貌,让游客直观感受古城昔日的繁盛与辉煌。
70年砥砺前行,喀什文博事业实现了从“保管型”到“公众共享型”的转变,完成了从单一陈列到科技赋能、互动体验的跨越式发展。数字技术让文物“走出”库房、跨越时空,不仅牢牢守护了历史根脉,更让喀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雷木果 曹宇婷)
编辑:王艳辉
本文来自【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