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被热水烫到,你是不是下意识就想找冰块敷?或者听老人说“涂牙膏能降温”“抹酱油不留疤”,赶紧往伤口上招呼?这些看似“有用”的处理方式,其实都在悄悄加重伤害。
一、烫伤后,这些“土方法”正在毁伤口
刚被热水烫到,你是不是下意识就想找冰块敷?或者听老人说“涂牙膏能降温”“抹酱油不留疤”,赶紧往伤口上招呼?这些看似“有用”的处理方式,其实都在悄悄加重伤害。
用冰敷烫伤处,低温会让受损的皮肤血管急剧收缩,反而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延缓伤口愈合,严重时还可能冻伤已经受伤的组织。而牙膏、酱油这类物品更危险,它们不是无菌的,涂在伤口上会增加感染风险,其中的色素和添加剂还可能渗入创面,不仅影响医生对伤情的判断,后续清理时更会让伤者承受额外痛苦。
临床数据显示,约60%的轻度烫伤患者,因为初期用了错误处理方式,导致伤口恢复时间延长3-5天,甚至出现色素沉着。
二、记住“冲脱泡盖送”,5字口诀救急
真正科学的烫伤急救,其实就5个字——冲、脱、泡、盖、送,每一步都有明确要求,缺一不可。
1. 冲:烫伤后第一时间,用流动的冷水冲洗伤口,持续15-20分钟。水流要温和,避免直冲伤口,这样能快速带走热量,减轻皮肤损伤,是整个急救中最关键的一步。
2. 脱:冲洗后,小心脱去烫伤部位的衣物。如果衣物和皮肤粘连,不要强行撕扯,可用剪刀剪开周围衣物,保留粘连部分,防止二次伤害。
3. 泡:如果烫伤面积不大(比如手掌大小),可将伤口浸泡在冷水中15-20分钟,进一步缓解疼痛。但大面积烫伤或特殊部位(面部、会阴部)不建议浸泡,避免体温过低或感染。
4. 盖:用无菌纱布或干净、透气的毛巾轻轻覆盖伤口,避免伤口暴露在空气中,减少感染可能。注意不要包扎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5. 送:如果烫伤面积大(超过体表1%)、烫伤部位特殊(面部、眼睛、关节),或出现水泡破裂、伤口化脓等情况,要立即送往医院烧伤科,由专业医生处理。
三、这些误区要避开,别让急救变“害”救
除了冰敷、涂牙膏,还有不少常见的烫伤误区,需要特别提醒。
有人觉得“小烫伤不用管,自己会好”,但即使是看似轻微的烫伤,也可能因护理不当引发感染;还有人会挑破烫伤水泡,认为这样好得快,其实水泡皮能保护创面,自行挑破会增加感染风险,只有当水泡过大或影响活动时,才应由医生处理。
另外,儿童和老人皮肤更脆弱,烫伤后伤情往往比看起来更严重,即使初期症状不明显,也建议及时就医检查,避免延误治疗。
四、探讨:为何“土方法”仍有人信?科学急救如何普及
明明科学急救方法简单有效,可“涂牙膏、抹酱油”等土方法还是在民间流传甚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老一辈的经验传承,大家缺乏对科学急救的认知;另一方面,部分人觉得“小伤没必要讲究”,抱着侥幸心理尝试土方法,结果适得其反。
其实,烫伤急救不仅关乎伤口恢复,更可能影响后续是否留疤、是否感染。想要让“冲脱泡盖送”真正走进日常生活,需要更多科普力量介入——比如社区开展急救培训、学校加入急救课程、短视频平台传播直观的急救演示。只有让科学知识触手可及,才能减少因错误处理导致的伤害。
下次遇到烫伤,别再慌乱找冰块、挤牙膏,记住“冲脱泡盖送”5个字,这才是对伤口最负责任的做法。你还知道哪些流传的烫伤“土方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一起避雷科普。
来源:健康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