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AI技术以光速进化,企业却在落地泥潭中挣扎,Gartner数据显示,超半数公司因缺乏人才而举步维艰,更有甚者不知如何将模型融入业务,数据质量更是雪上加霜,这股“冰火两重天”的困境,正成为阻碍AI商业化的最大障碍。
当AI技术以光速进化,企业却在落地泥潭中挣扎,Gartner数据显示,超半数公司因缺乏人才而举步维艰,更有甚者不知如何将模型融入业务,数据质量更是雪上加霜,这股“冰火两重天”的困境,正成为阻碍AI商业化的最大障碍。
面对这道无解难题,一家年营收千亿美元的科技巨头,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给出了它的“终极答案”,这不仅仅是策略,更是未来AI应用的生存法则!
时间拨回到2023年,当时行业里弥漫着一种奇怪的论调。资本圈觉得,训练大模型动不动就要万卡集群,成本高得吓人,这游戏最后肯定是几个巨头垄断,哪还有什么选择可言。技术圈则有人认为,反正都是基于Transformer架构,高质量数据也快用完了,技术很快就要摸到天花板了。
这种误判的代价是惨痛的。有些公司,比如百川智能,就因为信了“技术触顶”的邪,过早地放缓了在基础模型上的探索脚步,结果错失了后来AIAgent技术爆发的巨大机遇。
事实证明,大模型的技术发展曲线依然陡峭得吓人,所谓的“摸高”远未结束。而那种把所有宝都押在一个模型上的做法,风险极高。今天你赖以为生的AI能力,明天可能就被一个新发布的模型轻松颠覆。
就在这种背景下,一家年营收冲破千亿美元的巨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亚马逊云科技的全球生成式AI副总裁RahulPathak直言不讳:不同的场景就得用不同的工具,快速切换模型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这句话背后,是他们一个叫AmazonBedrock的产品,以及一个简单却深刻的理念:“ChoiceMatters”(选择至上)。
他们没有去赌哪个模型会一统江湖,而是直接把平台做成了一个巨大的“模型超市”。截至今年9月19日,随着Qwen3和DeepSeekv3.1的加入,这个超市里的模型数量已经超过了二百款,是市面上其他竞品的两倍还多。
这不仅仅是数量的堆砌。比如,你要处理金融财报和法律合同,他们会推荐拥有百万级上下文窗口的Palmyrax5模型。如果你更看重AI的推理和自主行动能力,那么新上架的DeepSeekv3.1可能是更优选。
这种“模型超市”模式,正在悄悄地把过去那些咨询公司昂贵的模型选型业务,“系统化”地变成一个平台功能。企业可以在Bedrock上用公开数据集,甚至上传自己的私有数据,对不同模型进行自动化或人工评估,找到那个最精准匹配自己需求的“螺丝钉”。
特别是对于那些正在积极出海的中国企业来说,这种灵活性更是刚需。因为国内外的市场环境、用户习惯和合规要求千差万别,对模型能力的要求自然也不同,一个能提供多元化选择的平台,价值不言而喻。
选好了模型,就万事大吉了吗?恰恰相反,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模型在云端跑得再漂亮,终究要落地到具体的业务系统,甚至嵌入到物理设备里。这时候,算法就得结结实实地撞上物理世界的墙壁。
MathWorks这家公司看得就很透彻,他们认为,团队技能和数据质量,是挡在AI成功采纳路上的两大“拦路虎”。
想象一下,AI不再仅仅是写文案、做摘要的工具,它正在被集成到自动驾驶汽车、飞机引擎这种极其复杂的多域系统中。在这种场景下,简单地调用一个API是远远不够的。
你必须采用一种叫做“基于模型的设计”(Model-BasedDesign)的方法,在数字世界里对整个AI驱动的系统进行反复的仿真和测试,确保万无一失。
更麻烦的是部署。很多AI系统需要运行在功耗和成本都极低的嵌入式设备上。云端模型里那些用32位浮点运算的大家伙,必须被“量化”成更精简的定点运算格式,才能塞进小小的芯片里。这个过程,技术上处处是坑。
就连模型本身,也带来了新的工程难题。现在动辄百万、千万的超长上下文窗口听起来很酷,但它可能导致计算复杂度和内存占用呈平方级增长。而且,模型在处理长文本时,很容易出现“中间迷失”现象,注意力只集中在开头和结尾,把中间的关键信息给忘了。
数据的挑战也在升级。未来AI的发展方向,尤其是AIAgent,需要一种全新的数据类型。研究人员推测,像DeepSeekv3.1这类模型,其训练数据里已经不只是文本和代码,还加入了大量包含行动轨迹、决策过程和环境交互的“Agentic数据”。这对企业的数据准备和治理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面对这些硬核的工程瓶颈,光靠模型本身的进化是不够的,必须有一整套成熟的工程工具链来保驾护航。
数据从哪里来?尤其是那些在物理世界中获取成本极高,甚至极其危险的数据,比如设备即将发生故障时的异常信号。答案有点出乎意料:造。
用仿真技术,去创造一个数字孪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可以安全、低成本地生成海量的、高质量的数据。无论是训练感知算法需要的雷达信号、激光雷达点云,还是模拟各种罕见的故障状态,仿真都能搞定。
强化学习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尤其依赖这个。想让机器人学会一个新动作,或者优化一个控制系统,需要海量的数据试错。让机器在现实世界里“莽撞”学习,成本太高,风险太大。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虚拟模型上进行大规模仿真,让AI在数字世界里尽情探索。解决了数据问题,还有技能门槛。难道每个项目都得配一个AI博士吗?当然不现实。
于是,像MathWorks提供的DeepNetworkDesigner这类点击式操作的应用就派上了用场。它们把复杂的AI开发流程封装起来,让更多懂业务、懂领域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而不是AI专家,也能参与到项目中来。复旦大学就曾使用MATLAB,对新冠肺炎的传染趋势进行数学建模,这就是领域知识与工具结合的典范。
而对于从云端模型到嵌入式部署这“惊险的一跃”,自动化工具更是不可或缺。比如DeepNetworkQuantizer这样的工具,可以辅助工程师完成棘手的模型量化过程。更强大的工具,甚至能做到模型开发一次,就自动生成适配不同CPU、GPU硬件平台的代码。
当仿真技术和自动化工具链结合起来,威力是惊人的。自动驾驶公司Voyage就是个例子,他们借助Simulink等工具进行快速迭代,只用了短短3个月,就开发出了一辆L3级别的无人驾驶汽车。
这背后,是工程工具与云平台的强强联合。比如MathWorks就选择与微软Azure合作,让用户可以在云端调动海量算力,进行更大规模的仿真,从而极大地加速强化学习的训练过程。
来源:青梅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