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亲自站台!《神舟十三号》影片,不只是太空任务记录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6 22:33 2

摘要:这部片子不是普通的太空任务记录,它的镜头来自神舟十三号的三位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是他们在2021年10月到2022年4月,在轨驻留183天里亲手拍的8K超高清影像。

2025年9月5日,《神舟十三号》纪录片首映礼上,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出现成了焦点。

这部片子不是普通的太空任务记录,它的镜头来自神舟十三号的三位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是他们在2021年10月到2022年4月,在轨驻留183天里亲手拍的8K超高清影像

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部展示航天技术的片子,看完片段才发现不是,以往我们看航天新闻,大多是地面控制中心传回来的设备维护、科学实验画面,总觉得太空离自己很远。

但这部片子里,宇航员拍的是失重环境下的生活细节,是从天宫舷窗望出去的地球,还有王亚平亲自配的旁白。

那种细腻的感觉,更像一封从太空寄来的“视觉家书”,不是冰冷的任务报告,刘慈欣会来站台,我想正是因为这片子打通了“科幻”和“现实航天”的gap。

他在活动里说,期待2030年中国登月能让更多科幻场景成真,这话挺实在的,毕竟他写的《三体》让很多人对太空有了想象,而这部纪录片里的真实画面,又把这种想象往现实拉了拉。

看完片子里航天员拍的地球夜景,难免会想,为什么以前的航天传播没这么打动人?其实答案也明显,以前是“我们说给大家听”,现在是“航天员带着大家看”。

这种视角的转变,让太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技术名词。

王亚平完成中国女性首次太空行走的画面,被8K镜头清晰记录下来时,你能感受到的不只是技术突破,还有人类探索太空的那种韧性。

刘慈欣提到普通人未来可能去太空旅行,这话听着有点远,但看看片子里宇航员日常工作的样子,好像又没那么不切实际——毕竟技术总是在一点点贴近生活的。

我之前读《三体》时,还真没多想现实里的航天能跟科幻这么紧密,刘慈欣说科幻迷期待幻想变现实,这其实是个双向的事。

一方面,他的作品给了很多人对太空的向往,为航天事业攒了不少“情感基础”;另一方面,神舟十三号这样的任务突破,又给科幻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

比如片子里拍的天宫空间站内部场景,说不定以后就会出现在某部科幻电影里。

这种联动不是偶然的,这几年能看到,航天部门也在跟科幻领域互动,比如给科幻创作提供技术指导,而科幻作品又帮航天拉近了和公众的距离。

刘慈欣说的2030年登月,要是到时候也有这么一部纪录片,说不定会让更多人觉得“太空探索不是少数人的事,也跟我们有关”。

本来想这只是文艺和科技的简单结合,但后来发现,它其实是在帮大家建立对太空的“亲近感”——毕竟只有先觉得“相关”,才会真正关注和支持。

聊到这部片子,不能只说国内的影响,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美国有个《沃尔夫条款》,多年前就把中国排除在国际空间站合作之外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中国才自己建了天宫空间站,现在天宫不仅是科学实验室,也成了展示中国航天态度的平台。

这部8K纪录片,其实就是在跟世界对话,以前NASA很会用影像讲故事,比如阿波罗登月直播、哈勃望远镜的照片,靠这些赢得了不少国际关注。

中国现在做这部片子,也是在学着用大家能看懂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航天实力,不是对抗性的,而是聚焦“人类共同探索”的价值。

片子里没提什么竞争,只拍了宇航员认真工作、看地球的样子,这种叙事反而更有说服力。

更重要的是,天宫空间站已经和17个国家开展合作了,比如意大利航天员就曾进驻过。

这部纪录片传到国外后,不少航天迷都在讨论,这其实是在消除一些误解,让外界知道中国航天是开放的,想的是和平探索太空。

很显然,这比单纯说“我们技术很强”要有效得多,毕竟影像的力量,有时候比文字更能跨越国界。

总的来说,《神舟十三号》纪录片真不是简单的“任务记录”,它让刘慈欣这样的科幻作家站台,是在连接“想象”和“现实”。

它用宇航员的视角拍画面,是在拉近公众和太空的距离;它向世界展示的内容,是在传递中国航天的态度。

未来到了2030年登月的时候,说不定会有更多这样的作品,到那时就能更清楚,中国的太空雄心,不只是要往天上走得更远,还要让更多人明白,太空探索是全人类的事,而我们都在这条路上。

来源:小郑史影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