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星主厨深夜街头摆摊卖3元蛋炒饭,蒙眼切豆腐丝比头发还细,网友扒出他真实身份后彻底懵了
五星主厨深夜街头摆摊卖3元蛋炒饭,蒙眼切豆腐丝比头发还细,网友扒出他真实身份后彻底懵了
成都的夜,总是来得特别慢。
凌晨两点,春熙路附近的小巷子里还有零星的摊位在营业。卖烤串的、卖煎饼的,都是些熟面孔。唯独角落里那个戴棒球帽的男人,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不是因为年纪,也不是因为长相。而是他炒蛋炒饭的方式,实在太……怪了。
“师傅,蛋炒饭。”一个喝多了的小伙子踉跄着走过来。
“稍等。”
男人点火,热锅,下油。动作流畅得像是排练过无数次。但诡异的是,他居然掏出个小玩意儿对着锅子比划了一下。
“这是在干啥?”小伙子好奇地凑近。
“测油温。”男人头也不抬,“197度。”
小伙子愣了。吃个蛋炒饭还要测油温?这人是不是脑子有问题?
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这锅炒饭他居然尝了一口就倒掉了。然后重新开始,又是测温,又是炒制。第二锅,依然不满意,继续倒掉。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有人开始录视频,觉得遇到了个奇葩。
“这人是不是有毛病啊?”
“浪费粮食!”
“神经病吧。”
但男人充耳不闻,专注地重复着同样的流程。第五锅、第十锅、第二十锅……
直到第27锅,他才点了点头:“可以了。”
小伙子早就等得不耐烦了,但一尝这蛋炒饭,表情瞬间变了。
这他妈是什么神仙味道?
视频传到网上,本来就是个搞笑素材。没想到有个眼尖的网友在评论区炸了雷:
“卧槽,这不是林述巍吗?!”
“哪个林述巍?”
“《一饭封神》那个!蒙眼切豆腐的变态!”
事情开始变得有意思了。
人们翻出了那个在TikTok上播放过亿的视频——一个人蒙着眼睛,手起刀落,一块豆腐被切成了丝。每根丝细得跟头发似的,整齐得像是机器切出来的。
这个视频当时火到连大英博物馆都转发了。有专业人士测算过,他的刀速能达到每分钟两百多次,每根豆腐丝的直径误差不超过0.02毫米。
可这样的人,为什么会在街头摆摊卖3块钱的蛋炒饭?
好奇心驱使下,网友们开始扒他的底。
这一扒,发现这人简直就是个谜。
2022年上海疫情的时候,他搞了个什么爱心餐配送,送出去十几万份营养餐。有人说他当时几乎把自己的积蓄都搭进去了。
还有人挖出他在建筑工地改良工作餐的事。8块钱的成本,硬是要保证3500大卡的热量。有个工地的体检报告显示,工人们的血压异常率下降了十几个百分点。
更离谱的是,他居然还在搞什么“味觉基因库”,到处收集快要失传的发酵菌种。湘西的酸汤制作工艺,福建的传统佛跳墙,他都要亲自去学,去记录。
有人说他疯了,好好的五星主厨不当,非要去做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
但也有人开始重新思考那个夜市摊位的意义。
27锅蛋炒饭,或许不是强迫症,而是别的什么。
有个细节很多人没注意到:他用的那个测温仪,是专业级的。197℃这个温度,恰好能让鸡蛋达到最佳的凝固状态,同时保持米粒的口感。
3块钱的蛋炒饭,用的是米其林的标准。
“他是想证明什么吗?”有人在评论区这样问。
“或许是想说,好东西不应该只属于有钱人。”
“但这样做有意义吗?”
没人能给出标准答案。
林述巍还是那个林述巍。他继续出现在各种意想不到的地方——偏远山区、职业学校、建筑工地。有时为了学一道快失传的菜,有时为了改良某个地方的餐食结构。
他设计的厨师服在米兰拿了奖,发明的厨余处理系统帮连锁餐厅减少了三成多的浪费。联合国的活动上,他演示用虾壳做调味粉,几百万人在线围观。
可他依然会在那个小巷子里摆摊。
依然是棒球帽,依然是3块钱。只是现在,排队的人变了。
有人专门从外地赶来,就为了尝一口那第27锅的味道。也有同行过来“偷师”,想看看这个“疯子”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偶尔有记者想采访他,他总是摆摆手,不愿多说。
只是专注地调着火候,测着油温,重复着那些在别人看来毫无意义的动作。
197℃的坚持,大概就是他的答案。
来源:小宇美食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