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州飞回来那天,打开冰箱,差点没被那股“生化武器级”的香气劝退。
榴莲这事儿,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广州飞回来那天,打开冰箱,差点没被那股“生化武器级”的香气劝退。
榴莲又来了,还是老配方:老公同事送,拎一箱,皮一扒,肉塞袋,冰箱塞满,仪式感拉满。
想当初第一年收到,还挺稀罕,带着点“天降横财”的小雀跃,结果没出三天,榴莲的味道已经把全家人逼到阳台上吃饭。
你说榴莲是人情也好,是报复社会也罢,它总有办法在冰箱里长住不走。
老公那张脸,看见榴莲就像球场上被对手生扑,眼神全是“别碰我”。
他能啃臭豆腐、敢嚼臭鳜鱼,偏偏榴莲一口不沾,嘴硬得像个铁汉。
你要说他挑食吧,关键他还挺自律,健身、控糖,连夜宵都能忍住,可榴莲一出现,立马化身“防暴队”,恨不得把厨房封锁起来。
别问,问就是童年阴影。
其实我小时候真挺喜欢榴莲的。
那会儿物资没这么丰富,榴莲是偶尔的“网红特供”,全家围着剥皮,气味弥漫整个楼道,邻居都能来一句“吃榴莲啦”。
那是一种团圆和新鲜感混杂的幸福,现在再看,榴莲只剩下“责任”和“负担”两个字。
每回冰箱清仓,都得和那一袋袋“冷冻黄金”作别。
说不心疼是假的,那点甜腻腻的回忆,早就被现实的尘埃糊住了。
榴莲困局,难道只有我家?
天真。
前段时间,朋友来家里,眼睛一亮:“哎,这榴莲给我行不?”
我巴不得有人接盘,赶紧双手奉上。
几个月后去她家串门,冰箱门一开,那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们相视一笑,谁也没多说,心里都明白——榴莲,终究是流浪汉。
它从你家冰箱漂到我家,再到隔壁老王家,循环流转,像极了人情社会的“二手债券”,谁都舍不得丢,谁都不愿全吃掉。
说起“榴莲循环”,这背后其实是中国家庭的微妙现实。
每逢节假日,礼物如流水线,榴莲、车厘子、鲍鱼罐头,哪样不是“库存管理”?
有些数据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2023年国内榴莲进口量突破80万吨,高居全球之首,广州、上海、北京轮番上阵。
社交平台上“榴莲吃不动怎么办”年年热榜,花式解救教程层出不穷,榴莲披萨、榴莲千层、榴莲煲鸡汤……说来都新鲜,可真做完一尝,还是那句话:气味压倒一切,甜腻过头,嘴巴直接罢工。
别觉得只有我们普通人被榴莲支配,体育圈、娱乐圈照样中招。
张继科曾在综艺节目被“强行投喂”榴莲,表情像刚跑完三千米,网友弹幕齐刷刷:“冠军也怕榴莲!”
杨紫、黄渤直播吃榴莲,现场一度陷入“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榴莲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免疫卡”。
说到底,榴莲不过是冰箱里的“人情债”,更多时候是现代家庭的缩影。
你明知道吃不完,还是死死攥着,留点幻想,留点可惜。
成年人的执念,不就藏在这些吃不完的东西里?
说什么断舍离,等真要动手清冰箱,心里总有点不甘心,“万一哪天想吃了呢?”
再说,为什么不拒绝?
讲道理,面子问题谁都懂。
送礼这事儿,表面是“以礼相待”,背后全是人情世故。
你要直接回绝,恐怕关系都要重新洗牌。
于是,榴莲年年进,年年清,冰箱变成了人情社会的小型博物馆,每一袋都是一段“无法拒绝的温柔”。
有个朋友说得好,冰箱其实是我们生活的“黑匣子”。
你以为存的是食物,实际存的是拖延、遗憾和无数没说出口的无奈。
每次清仓,都像是跟过去的自己say goodbye——不是告别榴莲,是跟当初那个还会期待、还会幻想的自己挥手。
这大概是榴莲给我的最大启发。
聊到这里,来点“后台数据”。
2023年,国内进口水果榜,榴莲热度压过了香蕉、苹果,成了“社交货币”。
你朋友圈里有没有晒过榴莲?
反正我见过有人发自拍:“感谢老铁送榴莲,友情的小船说翻就翻……”下面评论区一片“666”,其实都明白,这玩意儿最后八成都进了垃圾桶。
你家冰箱里有没有那种“过期的奢侈”?
不是非榴莲不可,哪怕是一罐没开封的鱼子酱、一瓶舍不得喝的红酒,或者一块早就忘了的奶酪。
冰箱是家庭的后厨,也是成年人的情感仓库,塞满了“也许有用”的念头,和“懒得处理”的现实。
你说生活有多少奇迹?
更多时候,就像榴莲一样,等着下次被翻出来,感慨一句“又一年过去了”。
榴莲轮回还在继续,冰箱每次开门都是一场小型情感考古。
有时候我真想把那包榴莲拍张照发到朋友圈,配文:“谁能帮我解决一下人生难题?”
说不定留言区又是一场大型“人生哲学”讨论会,比榴莲还香。
说到底,榴莲不冤,冰箱不冤,被生活调侃的,是我们这些在“人情泥潭”里摸爬滚打的小人物。
你家榴莲还好吗?
要不要来一场交换?
谁知道,下一个轮回会不会就少一个榴莲,多一个故事?
来源:甜点党GP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