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武进经济开发区-高性能特种导体智能制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21 15:15 1

摘要:本项目投资总额为 23,502.18 万元,拟建设高性能特种导体生产车间、办公楼及配套设施,购置德国尼霍夫多头拉丝机、多头拉丝机、热浸式镀锡、压延机、并线机、绞线机、X 射线光谱仪、张力测试仪等生产设备,用以扩产和替换老旧设备,并进行高强高导铜合金导体产品的扩

1、项目概况

本项目投资总额为 23,502.18 万元,拟建设高性能特种导体生产车间、办公楼及配套设施,购置德国尼霍夫多头拉丝机、多头拉丝机、热浸式镀锡、压延机、并线机、绞线机、X 射线光谱仪、张力测试仪等生产设备,用以扩产和替换老旧设备,并进行高强高导铜合金导体产品的扩产和铜基特种导体产品的技改。

项目建成后,将完成关键核心设备的迭代,提升连拉退火和复绞等工艺技术水平,扩大产品产能、提高产品性能和稳定性,以满足下游高端客户日益增长的产品需求。项目达产后,将形成年产 2,600 吨铜和铜合金特种导体生产能力。

公司主要从事特种导体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产品为镀银导体、镀锡导体、镀镍导体等,是国内较早从事特种导体生产的企业之一,凭借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质量控制能力、管理能力及营销能力,秉承差异化竞争策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公司已经成为国内主要的特种导体生产企业,特种导体的生产规模和产品销售数量在国内特种导体细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建立了显著的市场和技术优势。

2、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为相关下游行业发展保驾护航的必然选择

体则融合两种及以上金属属性,取长补短,既能够保持信号低损耗传导,又能加强导体的延展性,同时还兼容了不同金属合成后(或复合后)成本低、强度高、耐高温、耐腐蚀、信号传输优等独特优势。

近年来,随着《“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制造 2025》等政策性文件出台,我国集成电路、电子信息、通信、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相关新兴行业发展迅速。新兴行业的发展对铜及铜合金特种导体产生了较大的新增需求,尤其是质量精度高、性能稳定性高、规格微型化的铜合金特种导体的需求量将迅速增加。这客观上也促使铜及铜合金特种导体行业不断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为以公司为代表的具备技术、人才储备优势的行业领先企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公司以本项目为契机,基于原有工艺和新设备的加持下,生产的特种导体伸长率稳定、柔软,线径均匀、表面光洁,有助于提高导体的高频信号传输性能,如抗高温氧化、改善焊接性能或提高防腐能力,隔离基础材料与绝缘材料接触可能产生的不利化学反应等,可以为航天军工、新能源汽车、5G 通信、消费电子、医疗器械等技术密集的下游行业提供更多的产品发展空间与行业发展可能,与下游行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持续巩固、扩大公司在行业内的优势地位,构筑公司的新竞争力。因此本项目是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为相关下游行业发展保驾护航的必然选择,也是公司增强并保持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2)实现产品量质齐升,发挥规模优势,巩固公司优势地位的必然选择

作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特种导体厂商而言,实现规模效应既意味着更低单位成本带来的更高利润空间,也意味着更强技术实力与设备工艺水平带来的更为可靠的产品质量,能否形成规模效应成为特种导体厂商做大做强的关键点。

公司在国内特种导体的研发与制造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长期的研发与制造实践中具备较为明显的先发优势与规模优势,同时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生产经验、客户服务资源,掌握了较为成熟的生产技术工艺,形成了具有竞争优势的规模效应。

在市场需求旺盛的背景下,本次募投项目通过设备升级改造、技术工艺提升,可以大幅提升公司铜及铜合金特种导体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步提高产品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实现核心工艺的迭代升级,提升产品性能和稳定性,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订单需求,实现产品量质齐升。本项目是进一步发挥规模效应,扩大公司品牌影响,巩固公司优势地位的必然选择。

(3)打造智能化生产线,提高公司生产效率的迫切需求

2021 年 12 月,工信部颁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推进智能制造,关键要立足制造本质,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依托制造单元、车间、工厂、供应链和产业集群等载体,构建虚实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的智能制造系统。

在新一轮科技及产业变革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逐步由经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是我国制造企业升级的必经之路。公司作为特种导体制造的领先企业,亟需通过提升生产智能化水平,夯实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满足公司业务开拓的需求,巩固公司的行业地位。

本项目将通过设备的更新迭代及工艺提升进一步提高产品生产的智能化程度,在减少人力投入的同时提升产品质量,通过生产效率的提高及产品质量提升增强公司盈利能力,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巩固公司在铜及铜合金特种导体领域的优势地位。

(4)符合公司持续深耕高性能特种导体行业的发展战略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特种导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以品牌塑造为核心,以军工、航空航天及高端信息通信发展趋势为导向,通过完善的开发创新机制、多样化的产品线布局,不断拓展市场空间。现已发展成为依托镀层特种导体核心技术,以镀银导体为主要产品,集镀银、镀镍和镀锡特种导体及其延伸产品的技术研发、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国内营销和海外贸易辅助于一体的全方位产业化运营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军工、航空航天、5G 通信、数据中心、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和电子消费品等场景及领域。公司凭借领先的技术水平、较高的产品质量,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质量控制能力、管理能力及营销能力,秉承差异化竞争策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显著的市场和技术优势,为客户提供全覆盖、型号规格齐全的标准和非标产品,不断推动高性能铜及铜合金特种导体的国产化替代进程,获得了国内外客户的信任和尊重。

本项目建设有利于公司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和愿景,保持在特种导体领域的领先地位,通过精细化电镀处理、镀层管控、连拉退火和复绞生产工艺提升竞争力,符合公司持续深耕高性能特种导体行业的发展战略。

3、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1)符合国家支持关键材料创新发展的政策导向

铜及铜合金特种导体因具有高强度、高导电、高弹性等技术特征而被广泛应用于军工、航空航天、5G 通信、数据中心、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和电子消费品等场景及领域,是我国重大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关键支撑材料。

国家政府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已接连发布了工作报告、国家政策、行业标准及行动计划,为行业发展制定了规划和目标,对生产制造过程、废弃物处理进行了规范,提出重点发展耐高压、耐高温、高抗拉强度电气装备线缆和有色金属材料生产、铜合金精密带材和超长线材制品等高强高导线材发展,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在先进轨道交通、高端制造、航空航天、医疗、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深度应用。

本项目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科技发展需要,加快高性能特种导体的生产开发和核心工艺迭代,提高产品性能、增强产品稳定性,是保障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占据国家竞争制高点的关键环节,符合国家支持关键材料创新发展的政策导向。

(2)高性能特种导体下游市场前景广阔

本项目生产的铜及铜合金特种导体是一种高强、耐腐蚀、耐高温、高传导性的优质结构材料,可广泛应用于航天军工、新能源汽车、5G 通信、消费电子、医疗器械等行业。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转型及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上述行业的高速发展,为高性能特种导体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国防军工行业,我国国防军工投入适度稳定增加,航天军工装备加速迭代,行业规模稳步扩大。根据财政部数据,2010 年我国国防预算为 5,185.77 亿元,2022 年增长至 14,504.5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8.95%;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强劲。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2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 705.8 万辆和 688.7 万辆,较 2021 年产销量分别增长 96.9%和 93.4%,近五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53.54%和 53.02%,市场占有率达 25.6%。

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持续推动、技术进步、消费者习惯改变、配套设施普及等因素影响不断深入,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高;在 5G 通信领域,我国 5G 基站数量稳步增长,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22 年末累计建设开通基站数量为 231.20 万个,较 2021 年末增长 62.25%,未来随着我国 5G 网络

的进一步完善,基站数量将稳步增长。在消费电子领域,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提升、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市场对消费电子产品需求量不断增长,消费电子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 年中国消费电子规模达 18,113 亿元,同比增长 4.4%。未来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伴随着可穿戴设备、消费类无人机、智能家居、智能出行和智慧医疗等新兴智能消费电子产品的逐步兴起,消费电子行业市场规模将持续稳步增长。

下游应用领域的高速发展,推动了高性能特种导体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大,也对特种导体的数据传输量、传输效率、可靠性、抗干扰性、安全性、轻量化等性能均提出更高要求。本项目产品为高性能特种导体,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本项目建设将不断提高特种导体的性能,保证信号传输质量,使其满足日益变化的高端应用领域需求。

(3)公司雄厚的技术实力能够为本项目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精耕特种导体行业,历经二十余年的经营实践积累,公司已成为一家专业从事镀银导体、镀镍导体和镀锡导体以及各类特种合金导体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生产企业,可全方位满足客户及市场需求。公司凭借突出的技术创新能力、领先的技术水平、较高的产品质量以及完善的售后保障,受到市场和客户的认同。

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会员单位,拥有江苏省高性能合金导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州市合金导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州市企业技术中心等多个研发机构和平台,并取得了“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先进集体”、“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

“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投入十强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公司已参与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主导并参与制定了多项行业标准,取得了专利 49 项,其中发明专利 10 项,实用新型专利 39 项。公司多年以来凭借深厚的工艺技术沉淀,通过长期严格体系认证考核,已通过军工企业大客户认证,与军工大客户形成紧密、良好且稳定的合作关系。

公司深厚的技术储备和优质的产品质量能够为本项目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4、项目投资概算

本项目计划总投资 23,502.18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16,426.47 万元,铺底流动资金 7,075.71 万元。

5、项目实施安排

本项目建设期为 2 年,项目建设期的主要工作内容有:项目评估、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工程施工、设备采购、设备安装、设备调试、试生产及竣工验收等。

6、环境保护情况

本项目的主要污染物为废水、固废、废气以及噪声,相关处理措施如下:

(1)废水

本项目产生的废水主要为员工生活污水,经区域污水管网接管至滨湖污水处理厂处理。

(2)固废

本项目产生的废铜线及合金线、锡渣、残渣、金属残渣外售综合利用;产生的含油污泥、废油、废活性炭定期委托有资质单位集中处置;含油抹布、手套混入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清运。

(3)废气

本项目镀锡工艺中的包锡工工序会产生少量锡尘和锡化合物尘废气,以及使用助焊剂产生的少量非甲烷总烃废气经集气罩收集后通过水喷淋、二级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再由 15 米高排气筒排放。

(4)噪声

本项目主要噪声来源于各机械加工设备、风机。公司制定了噪声控制措施:设计上选用低噪声设备,并要求制造厂家采取消音措施,将噪声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泵和风机等机械设备选用低噪声,并配备减振基础。在噪声较大的车间控制操作室应作密闭窗隔音门。

对产生噪声较大的设备,采取修建隔离操作室的集中控制方法,使工作环境的噪声控制在 85dB(A)以下。对厂房高速气流管道外面铺设隔声材料。对于操作室、电脑室、配电室采用双层密封和隔音门。通过距离、空气吸收、遮挡物、绿化带等作用减弱噪声。

7、项目的实施主体、实施地点

本项目由常州恒丰特导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实施主体组织实施,项目实施地点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经济开发区长汀路290 号。本项目建设用地尚未取得。

8、项目经济收益

本项目建设达产后,年均利润总额(税后)为 4,519.25 万元,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 14.54%,税后投资回收期 8.65 年(含建设期)。

9、项目的审批情况

本项目已取得江苏武进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出具的《江苏省投资项目备案证》(武经发管备[2023]79 号),已取得常州市生态环境局出具的《常州恒丰特导股份有限公司高性能特种导体智能制造及研发基地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常武环审[2023]216 号)。

10、特种导体行业概况

(1)全球特种导体市场发展概况

导体具有传输电能、传递信息和实现电磁能量转换的功能,是电气化、信息化社会中必要的配套产品。导体结构包括形状、截面、组成、材质等,取决于产品的功能与应用要求。圆形导体结构有圆单线、圆绞线、紧压型绞线、中空圆绞线。异形导体结构有扇形、瓦形、扁平型、异型,还有同轴电缆外导体和波导管以及非金属导体结构。特种导体是在普通导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具有独特性能和特殊结构的产品。

相对于量大面广的中低端普通导体产品,特种导体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或新设计,具有技术含量高、适用条件严格、附加值高等特点,最初主要应用于军事工业领域。随着现代社会向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航空航天、通信、医疗、消费电子等领域对应用材料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特种导体也由早期的军工用途,迅速拓展到上述领域。

特种导体市场逐渐向更细的专业化方向发展,相应的研究和开发也随着下游产品的快速增长和更新迭代得到了迅猛发展。镀银导体作为特种导体中的代表产品近年来保持市场规模增长,根据 QYResearch 数据,全球镀银导体市场规模由2017 年的 19.85 亿元增长至 2022 年的 34.69 亿元,增长率达到 74.8%。

(2)中国特种导体市场发展概况

中国导体产业起步较晚,建国初期,中国导体制造技术落后,制造装备陈旧,改革开放前,铜作为战略资源被控制使用,民用建筑中所用导体几乎全部由物理性能存在明显缺陷的纯铝制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导体生产和科研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随着国内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和生产工艺持续改进,中国导体产业步入高速发展期。

2011 年,中国导体产业规模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随后,随着中国导体产业进一步快速发展,行业逐渐步入成熟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特种导体企业逐步从先进工业国家引进了生产特种导体的整套技术和设备,从原辅材料、生产设备到成品的检测设备,特种导体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逐步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进入 21 世纪,随着国内航空航天、家电工业、电子信息、通信行业的高速发展,特种导体生产企业在近几年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新的企业不断产生,新的特种导体格局在中国基本形成,行业内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逐步成长为行业的领头羊。近年来,随着中国导体行业结构调整的持续深入,导体生产企业之间洗牌整合步伐加快,行业集中度将逐步提升。根据QYResearch 数据,中国镀银导体市场规模由 2017 年的 6.24 亿元增长至 2022 年的 12.06 亿元,增长率 93.3%。

11、下游市场发展情况

特种导体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军工、航空航天、5G 通信、数据中心、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和电子消费品等场景及领域。随着下游产业的不断升级迭代,终端应用产品向集成化、功能化、微型化等方向发展,特种导体应用市场发展提速,有望带动公司产品需求的进一步增长。

(1)军工、航空航天市场

航空航天用特种导体包括飞机、卫星、火箭和其他飞行器上用的低频用特种导体、射频同轴用特种导体、高速数据传输用特种导体等。近年来,中国航空航天市场快速增长,军用航空领域的主力机型取得突破并列装;民用航空领域 C919 订单已超过 1,000 架,各型无人机也得到快速发展。随着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飞机、卫星、飞船等飞行器数量的增加以及机载电子设备的剧增,航空用特种导体用量也迅速增加,将带动特种导体产业的新一轮增长。

① 国防支出预算适度稳定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根据国家财政部数据,国防预算从 2010年的 4,265 亿元增长至 2022 年的 14,504 亿元,2023 年国防支出预算为 15,537 亿元,同比增长 7.12%。不断增长的国防费用为军工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② 航空航天、卫星制造业快速发展

航空制造业是高端装备业的代表,其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实力。在全球航天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中国积极投入“航天强国”建设中,商业航天在近几年得到快速成长并初具规模。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22 年中国商业航天的市场规模将突破 1.5 万亿元,同比增长 24.9%,相较于 2020 年预计有 54.64%的增幅,步入黄金发展期。从市场规模看,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且迈入产业发展的快车道。从应用场景看,虽然商业航天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发展空间及潜力极大,这种发展潜能吸引了资本的持续投入。

(2)数据通信市场

在数据通信领域,特种导体主要用于 5G 基站和数据中心内部交换机、服务器等网络设备之间的高速互联,实现高速数据传输。随着国家对新基建投入的逐步加大,5G 基站、数据中心建设提速,将进一步加速特种导体行业发展。

①5G 移动通信已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

2019 年 6 月,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了 5G 商用牌照,5G 正式进入商用化阶段。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 2022 年末,中国已建成 5G 基站 231.2 万个,2022 年新建 5G 基站 88.7 万个。根据工信部发布的《5G 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 年)》,计划要求到 2023 年,每万人拥有 5G 基站数超过 18 个,按照 14 亿人计算,中国要在 2023 年底要完成 252万 5G 基站的建设。

②流量爆发式增长推动数据中心建设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物联网、AR/VR 等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流量的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带动全球数据流量高速增长,社会活动的线上化进程加速,进一步加快了数据流量的增长。随着全球数据流量的爆发式增长,全球数据中心的总容量快速增长,云计算和互联网公司将建设的重心放在运算、处理能力、能效水平上更具优势的超大型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的大型化使得数据中心内部的数据流量大增,带宽能力的提升需要交换机等核心设备的再升级。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据中心白皮书(2022 年)》数据,2022 年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规模为 746.5 亿美元,同比增长 9.9%;2022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为 1900.7 亿元,同比增长 26.7%。

(3)消费电子市场

消费类特种导体终端应用领域包括家用电器、计算机、智能化办公、工业控制设备、汽车电子、数据服务器及新能源科技等,快速发展的智慧医疗、机器人等产业也是消费电子特种导体应用的持续延伸领域。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并不断延伸扩展,使消费电子特种导体市场需求较为稳定并保持增长。

①新产品形态推动消费电子行业发展

随着 5G、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新型显示等新兴技术与消费电子产品融合,加速消费电子产品更新换代,新的产品形态推动消费电子行业保持增长态势,根据 Statista 数据,2022 年全球消费电子市场规模将达到 10,850 亿美元,同比延续正增长。根据 Statista 预测数据,2022~2025年间,全球消费电子市场规模有望从 10,850 亿美元稳健增长至 11,600 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 2.25%,整体维持稳健发展态势。

②中国消费电子市场规模进一步上升

全球主要电子生产和代工企业在中国设立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中国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消费电子产品前沿市场。随着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电子产品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根据 Statista数据,2014 年,中国消费电子市场规模为 2,375 亿美元;2019 年增长至 2,676 亿美元;2021 年中国消费电子规模达到 2,739 亿美元,同比增长 4.72%,市场规模进一步提升。中国消费电子行业体量庞大,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创新,行业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根据 Statista 预测数据,2027 年,中国消费电子行业市场规模将上升至 2,760 亿美元。

③中国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市场

机器人用特种导体应用均为运动场景,这对其导体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研发方向以抗弯折、抗扭转、抗撞断力等物理机械特性为主。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市场,工业机器人作为实现自动化生产的终端设备,在制造升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中国智造升级的产业政策和下游行业的需求增长,预计到 2025 年中国制造业重点领域将全面实现智能化。根据中国电子学会数据,2021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 175 亿美元,同比增长 25.9%;2024 年预计增长至230 亿美元。

④贴息补贴助推中国医疗设备新供给

特种导体在医疗器械领域涉足广泛。例如,特种导体不但在医用 B 超探头与主机的连接线束中起到电能与信息的传递作用,而且在胃镜、肠镜等医用诊断器械的导光线束与导像线束中负责传送电能和信息。近年来,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医疗设备消费市场之一。

中国医疗设备市场规模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1年按市场销售口径统计的中国医疗设备市场规模为 9,081.5 亿元,同比增长 16.59%,其中医疗设备占 54%左右;2021 年按出厂价口径统计的中国医疗设备市场规模为 8,904 亿元,其中医疗设备市场规模为 5,608 亿元;预计 2025 年按出厂价口径统计的中国医疗设备市场规模为 12,945 亿元,其中医疗设备市场规模为 8,195 亿元。

⑤中国汽车市场动力来自于新能源

汽车用特种导体为各种车载电器和电器间提供电能和信号,支持语音、视频、传感、智能驾驶,提供汽车充电或检修服务等。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放量和渗透率提升,为特种导体市场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9.10%和95.60%。

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536.5万辆,同比增长81.6%;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151.8万辆,同比增长1.5倍。中国新能源汽车近两年来高速发展,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202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25.6%,高于上年12.1个百分点。

来源:思瀚研究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