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浙江杭州法院的一纸判决,揭开了“开盒”黑色产业的冰山一角——主犯周某、唐某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均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更罕见的是,检察机关还通过民事公益诉讼,判决6名被告在国家级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并支付公益损害赔偿金10万元。
近日,浙江杭州法院的一纸判决,揭开了“开盒”黑色产业的冰山一角——主犯周某、唐某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均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更罕见的是,检察机关还通过民事公益诉讼,判决6名被告在国家级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并支付公益损害赔偿金10万元。
此案中,周某团伙在半年内非法获取并公开了800余人的个人信息,包括明星、网红和普通市民,浏览量高达400万次。许多受害者因此被迫搬家、失业,甚至患上抑郁症。
“开盒”有多可怕?一个名字就能扒光你5年隐私
据央视新闻调查,只需一个名字,“开盒”者就能获取一个人5年内的全部隐私信息:
- 身份证、住址、手机号;
- 开房记录、航班行程;
- 银行卡交易、名下房产车辆;
- 社交账号、快递地址,甚至婚姻状况。
2023年,百万粉丝主播小玲(化名)被“开盒”后,每天收到死亡威胁,最终被迫带着父母搬家。她说:“一张我从未上传的身份证照片,竟被挂在外网群组里!”
黑色产业链:20元就能买断一个人的人生
周某团伙的作案模式,折射出“开盒”产业的恐怖规模化:
1. 境外平台建群:利用加密软件创建“开盒频道”,吸引数万成员;
2. 明码标价:根据信息难度,收费20-200元/次,提供“全套隐私包”;
3. 恶意引流:在曝光信息时附加侮辱性评论,煽动群成员骚扰受害者。
更令人心惊的是,部分未成年人也参与其中,认为“只是闹着玩”。
法律重拳:为什么判刑后还要赔10万?
此案的判决突破了传统刑事追责模式,开创了“刑事+民事公益诉讼”双追责先例:
1. 刑事判决依据
- 《刑法》第253条之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最高可判7年;
- 司法解释明确:非法获取、发布个人信息用于犯罪,即使数量未达标,也可认定为“情节严重”。
2. 民事公益诉讼创新
- 法院认为,周某等人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需额外承担民事责任;
- 赔偿金10万元将用于公益维权与网络安全治理。
深度剖析:“开盒”为何屡禁不止?
1. 犯罪成本极低:
- 一台手机、一个境外账号就能实施犯罪,获利快、隐蔽性强;
2. 心理驱动复杂:
- 周某供称:“越来越多人关注,让我有成就感”——虚荣心与报复欲成核心动机;
3. 技术门槛低:
- 伪基站、数据爬虫等工具泛滥,甚至出现“AI合成隐私”等新型手段。
隐私不是商品,是尊严的底线!
周某案的判决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信号: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开盒”就是犯罪! 当我们为判决叫好的同时,更需警惕——下一个被“开盒”的,可能是我们每个人。
来源:小昊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