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翻车,预制菜不背锅!从火锅到烤鱼都在赢,西贝为何会输?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21 15:30 1

摘要:更麻烦的是,餐饮店不会给每道菜标成分表、产地和保质期,透明度还不如包装好的预制菜,消费者就算觉得不对劲,也没纸面依据说理,只能揪着“预制菜”和“后厨包装保质期”玩梗吐槽。

9月10日,罗永浩质疑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随后西贝的公关操作堪称“灾难级”,直接让舆论二次发酵。

直到9月15日,西贝才发布致歉信,承诺10月1日前做9项调整——比如把部分餐品改回现做、缩短上游菜品保质期。

可网友根本不买账,好在罗永浩当天发文说不再追究,这事儿的热度才慢慢降下来。

但这事没这么简单,西贝只是个“引子”,它暴露的是整个餐饮行业的矛盾:消费者对中高价位餐品的预期是“新鲜现做”,可西贝卖的却是预制菜,明显货不对版。

更麻烦的是,餐饮店不会给每道菜标成分表、产地和保质期,透明度还不如包装好的预制菜,消费者就算觉得不对劲,也没纸面依据说理,只能揪着“预制菜”和“后厨包装保质期”玩梗吐槽。

更关键的是预制菜的定义问题。去年3月有关部门解释时,把中央厨房的产品排除在外,这相当于给后来的预制菜国标“吹风”。

也难怪贾老板敢说“100%不是预制菜”——按这个狭义定义,萨利亚也能这么说,哪怕是预制菜,扣到饭上做成盖浇饭,就能换个说法,文字游戏的空间太大。

而且后厨那些超长保质期的包装食材,想找出违反食品安全法的地方也难。到最后,还是得回到罗永浩最初的主张:餐饮业的食材用料,该透明化了。

这点上,老乡鸡做得确实好。它在官网上传了菜品溯源报告,不光明确标了正餐里“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的情况,连供应商联系方式都放上去了。

现在大家都在等预制菜国标草案公示,据说之后餐厅用预制菜要明示,但要是国标还按“狭义定义”来,落地后操作空间还是大——西贝只要把深度预制食材放进中央厨房,外购浅预制冻品,就能避开条文限制。

还有网友发现,西贝说要在国庆前调整,可门店后厨空间本来就小,去掉冷柜、洗手台后,猛火灶没几个,大多是小灶眼,根本做不了复杂现做菜,只能靠深加工食材加热。这话没说错,但只说了表面,背后是整个行业的无奈。

过去十几年,城市化让餐饮业态变了天。大型商场在城市里越开越多,大家买车的也多了,更愿意去停车方便的购物中心一站式消费。头部餐饮品牌也跟着转移阵地,从酒楼、社区店挪到了商场里。可商场里地段越好、客流量越高的位置,租金也越贵,想多赚客流,就得租“A位”,刚性成本一下就上去了。

要盈利,就得提高“平效”——也就是单位面积的营收。具体怎么做?缩小后厨占比、缩短出餐工序和时间、减少服务人员、提高翻台率。

2017年餐饮建筑设计标准里的市场调研显示,全国餐饮店几乎都在缩减后厨面积,最夸张的餐厨比能做到1:0.1,后厨小得可怜。

平效提升的背后,是整个餐饮管理链条都在“绷紧”。只有大型连锁品牌靠中央厨房和供应链管理,才能在这场“平效战争”里赢。餐饮品牌只要占了更多商场客流,就能把连锁规模做大;规模越大,又能反过来摊薄中央厨房和供应链的成本,形成循环。

可线上购物又给了商场业态一击。以前商场里零售、餐饮、娱乐的占比是7:2:1,2017年后慢慢变成1:1:1,有的商场餐饮占比甚至超过50%。

这一方面让商场餐饮内卷更厉害,另一方面也说明餐饮“卷赢”了其他业态,把平效低的零售挤了出去。而平效战争的附带结果,就是餐饮业整体预制程度越来越深。

当然,预制化不是所有品牌都一样。就像罗永浩在直播里说的,平价快餐用深预制食材,消费者能接受;但西贝走中高价位,还卖超长保质期食材、用半成品出餐,在业内都算少见。这就涉及到不同餐饮赛道的“标准化难度”了。

连锁化的核心是标准化,但不同赛道的标准化难度天差地别。流程越短、差异化越小,越容易做连锁。从大类看,最容易标准化的是饮品,其次是快餐,连锁规模能做到几千上万家;最难的是正餐。

具体到正餐里,西餐烹饪流程简单,比中餐更容易标准化;中餐里,火锅、烤肉相对好标准化,这类正餐的连锁规模能做到1000多家。

最难的是中式正餐里的地方菜系,尤其是需要煎炒烹炸的菜——受锅气影响大,预制会变味,还得用猛火灶现做,更依赖厨师技术。所以中式正餐既要和西餐、火锅拼价位,连锁规模还普遍在50家以内,能做到100多家就算头部了。

西贝做的是西北菜,这个品类的连锁率本来就比川湘菜低,可它偏偏用中高客单价做到了370多家连锁,本身就很反常,也为后来的舆论翻车埋下伏笔。

再看其他品牌,2021年地方菜系和休闲餐厅里,比西贝连锁规模大的有4家:半天妖烤鱼、黄记煌焖锅、胖哥俩肉蟹煲、彭厨。近几年小菜园、守柴炉烤鸭、太二酸菜鱼、绿茶餐厅也超过了西贝。

这些品牌的思路很明确:要么收缩菜单、简化流程。比如半天妖、守柴炉靠“爆款单品”做规模,烤鱼、烤鸭每天消耗大,好控制食材新鲜度;黄记煌、胖哥俩用冷链食材现场炖煮,逻辑接近火锅。而且它们都懂“前台可见度”的重要性——烤鱼让顾客现场选活鱼,烤鸭现场片,太二就算缩减活鱼现杀门店,也会明确表态整改,就是为了让消费者放心。

要么就走“低价路线”。像彭厨、小菜园、绿茶餐厅,菜单虽然宽,但售价低,定位接近快餐,就算用深预制食材,消费者也容易接受。还有眉州东坡,和西贝赛道最像,却只开了100多家门店,还主要集中在北京。

它早在2008年就建了中央厨房,但定位很清晰:只处理72小时内保质期的净菜,超过72小时的交给食品工厂做午餐肉、酱料这些;门店还在用新鲜食材现做,靠大数据减少浪费。这些年它做过奥运会服务商、为国宴供过餐,疫情期间还开平价菜站,口碑一直稳。

总结下来,商场餐饮连锁有个“不可能三角”:菜单品类宽度、预制深度、前台可见度,三者里必须放弃一个。

放弃宽度,就做火锅、烤鱼这类专精单品;放弃预制深度,就做高端私厨;放弃可见度,就走快餐化。谁要是想“全都要”,大概率会像西贝一样翻车。

西贝的问题就在于“既要又要”:选了商场A位,就得承担高租金,于是既要提高客单价,又要加快出餐速度;为了压缩成本,靠中央厨房缩减后厨、减少厨师,却还想靠亲子餐提供“定制化服务”;菜单要宽,又想降低原料成本——最后只能用高价卖简单加热的预制菜,还靠明档加工加深“现做”印象,一旦被戳穿,自然全网翻车。

当然,西贝能长成头部品牌,也有它的优势:起步早,跟着城市化进程抢了不少商场A位,有足够的消费者基数;而且大家对中高价位中式正餐有“滤镜”,默认是新鲜现做,西贝的明档厨房又强化了这个印象。可这种靠“时间差”和“信息差”的优势,早晚会被打破。

现在行业里有个共识:没有标准化、工业化,餐饮店很难在一二线城市生存,更别说连锁扩张。把食材加工转移到中央厨房和工厂,已经是经济规律的一部分,但这绝不等于“全面预制化”。

未来的餐饮场景,大概率会是“赛道高度分化”:不同品牌选不同的爆款单品,做专做精,主打“少就是多”。比如路边店,上一轮胜出的是麻辣烫——消费者能现场选新鲜食材、现场炖煮;最近两年又冒出很多生烫牛肉米线,核心是“工业化米线+新鲜生烫牛肉”,平衡了效率和新鲜。

商场餐饮也一样,上一轮赢的是火锅、烤鱼、焖锅,下一轮肯定要往“专精”走:主推爆款现做单品,而不是拿个大菜单,看似什么都能做,其实没一样有特色。而且商场本身也有周期,随着城区老化,8000多家购物中心会两极分化,“连锁店进商场”绝不是餐饮的终极答案。

等城市发展到下一个周期,街区餐饮、步行街、酒楼大概率会复兴,到时候可能会重新出现本地化的“大菜单私厨”,专门迎合中高价位的消费需求——毕竟消费者对“新鲜现做”的需求一直都在,只是需要更合理的商业模式来匹配。

西贝预制菜事件不是偶然,是餐饮行业从“快速扩张”转向“精细运营”的缩影。过去十年,商场连锁餐饮靠城市化红利快速发展,就像高密度小区一样,是时代的阶段性产物。但随着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对“透明化”“新鲜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靠文字游戏、信息差生存的模式已经走不通了。

未来的餐饮业,不再是“谁规模大谁赢”,而是“谁能平衡效率与体验谁赢”。工业化是基础,但不能丢了餐饮的“本质”——新鲜、好吃、让消费者放心。无论是做单品还是做正餐,选对赛道、守住定位,比“既要又要”的盲目扩张更重要。

来源:翼峰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