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德国柏林IFA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中国品牌徕芬(Laifen)引起了大量关注。展馆现场,徕芬展台前人流不断,而另一家国际知名家电品牌却想用播放高分贝音乐来干扰徕芬的展示。
在德国柏林IFA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中国品牌徕芬(Laifen)引起了大量关注。展馆现场,徕芬展台前人流不断,而另一家国际知名家电品牌却想用播放高分贝音乐来干扰徕芬的展示。
这种反常的现场情况,反映出中国制造在技术、设计和影响力都获得了提升。徕芬的崛起,不只是某个新兴品牌的成功,更是国货品牌整体突围的一个表现。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消费者在选购家电或电子产品时,习惯性地会看向海外品牌。戴森的吹风机、飞利浦的电动牙刷、博朗的剃须刀被认为是“更可靠的选择”,而国产产品则常被贴上“替代品”的标签。
这种认知不是没有依据,十年前,国产品牌在核心技术、设计能力和产品体验方面确实存在短板,很多关键零部件需要靠进口,用户对国产品牌的信任度也相对较低。
但最近几年,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以徕芬为例,它获得了德国iF设计奖、日本Good Design G-Mark奖和《时代周刊》年度最佳发明奖等一系列重量级奖项。
这些成绩的取得,并不是靠简单的价格战,而是靠技术。徕芬的三项具有代表性核心技:第一,自研自产高速无刷电机,使吹风机实现快速干发,降低热损伤;第二,自研自产伺服系统,使电动牙刷实现大摆幅扫振动作,契合巴氏刷牙法。
第三,自研自产高速直线电机,解决了国产往复式剃须刀在效率和舒适度方面的技术空白。
这些技术的创新,不是短时间形成的。据公开信息显示,徕芬在中山拥有大型的智造中心,自产零部件占比超过80%。这种制造体系,既提升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也增强了成本的控制能力。
过去,很多国产品牌因为依赖代工和外部供应链,很难在产品体验和价格之间找到平衡点。徕芬则通过掌控产业链,实现了“高性能+可负担”的产品路线。
吹风机、电动牙刷、剃须刀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家电,长期以来都被国际品牌主导。徕芬的做法,是根据用户的真实需求进行改变,传统吹风机依靠高温加速干发,容易损伤发质;徕芬则通过高速气流降低温度依赖,提升用户体验。
再看电动牙刷,大多数品牌只是提升震动频率,没有优化刷牙方式;而徕芬的伺服系统就能引导用户形成科学的刷牙习惯。
这些改变看似很小,却默默的提升了生活质量,也让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看法有所改变。
近年来,中国品牌在多个领域都实现了类似的上升。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球扩张,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上的技术积累,海尔在智能家居系统上的持续投入。
它们一起证明了:中国制造正在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变,技术、设计、品质三方面正在共同发力。
十多年前,中国制造在规模和配套能力上已经形成优势,但在产品定义、核心零部件设计、用户体验优化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以徕芬为代表的新一代国产品牌,正是在这些环节上发力,填补了“中国制造链条”中的关键缺口。
在2023年,中国建设的印尼雅万高铁正式通车。这是中国高铁首次在海外落地,也是中国智造“出海”的重要标志。
高铁技术的输出,与小家电技术的突破看似没有关系,实际都体现出中国制造在技术标准、系统集成能力和全球竞争力上的提升。
过去我们常说“仰望国际品牌”,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正在被全球用户关注、使用、认可。现在的消费市场,早已不是“低价换市场”的时代,真正赢得用户的,是那些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升体验的产品。
徕芬的崛起只是一个开始,更多的中国品牌,正在用实力告诉世界:真正的高端,不由产地定义,而由创新决定。
来源:老徐述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