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管减持、被监管约谈、对手步步紧逼,OTA老大哥携程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压力;而一边的京东,则悄然布局,一手抓供应链,一手稳用户,试图在这场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战场上,撕开一道缺口。
高管减持、被监管约谈、对手步步紧逼,OTA老大哥携程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压力;而一边的京东,则悄然布局,一手抓供应链,一手稳用户,试图在这场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战场上,撕开一道缺口。
9月17日,携程因为未经商家同意擅自修改酒店定价,被郑州市市场监管局正式约谈。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早在6月,携程的“调价助手”功能就因类似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
与此同时,携程高管的减持动作也引发市场关注。公开文件显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计划减持100万股ADS,按当时市值可套现超5亿元人民币;总裁范敏也在持续减持,2025年以来套现超6200万元。
高管减持消息一出,9月初,携程便宣布员工居家办公无需审批——或许是为了稳住军心。但这场风波背后,折射出的是携程在市场和内部管理上的双重压力。
即便如此,携程依旧是OTA行业的绝对老大。根据交银国际数据,截至2024年,携程在OTA市场的GMV市占率为57%,加上同程旅行的13%,整个携程系占据了超七成市场份额。
但它的份额正在被蚕食。2019年携程市占率还高达67%,五年下滑了整整10个百分点。尤其是京东、美团、抖音等巨头的“围猎”,让竞争变得更复杂。
9月16日,刘强东在“京东品酒会”上首次公开表态:不打酒店价格战,要帮助酒店赚钱、提升服务,而非单纯卷价格。
从6月18日官宣入局酒旅,到与锦江酒店达成多维战略合作,京东的动作并不密集,但每一步都瞄准了“痛点”——不是抢用户,而是改造行业。
京东提出“0佣金三年”政策,吸引酒店入驻,还推出“京东酒店PLUS会员计划”,试图用高粘性用户撬动平台活跃度。但比起OTA的客房分销模式,京东更大的图谋藏在供应链:
餐饮方面:旗下“七鲜小厨”入驻酒店,为住客和周边社区供餐,提升坪效;采购方面:京东为锦江提供多品类集采服务,优化采购成本;物流方面:借助京东在全国1600多个仓库、智能配送网络,为酒店提供标准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物资支持;出海方面:京东海外物流服务,将支持锦江东南亚扩张。对毛利率高达60%但采购效率低下的酒店行业来说,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降维打击”。京东的目标并不是短期抢市场,而是长期改造行业底层结构。
京东不是第一个挑战者。美团、抖音早已发起攻势:
美团:拿下万豪,成功切入高端酒店市场,2024年市占率预计达15%;抖音:通过直播、特惠券、达人探店等方式,市占率已达4%,但多为情绪性消费,核销率低;飞猪:背靠阿里,也在推进整合,打通多个平台用户和服务体系。尽管竞争激烈,携程的基本盘仍稳。它不仅拥有成熟的预订系统、强大的品牌认知,还有深度绑定的供应链和酒店集团合作。
但问题在于:这场战斗不再是“谁能卖更多房”,而是“谁能提供更完整的解决方案”。
京东用其物流、会员、电商、采购等多维能力,正试图打破OTA的传统边界。它并不急于“抢份额”,而是在铺设一张更大的网——从房间预订到食材采购,从会员运营到企业差旅服务,构建一个“可控、可复制”的新型生态。
携程能否应对?美团和抖音是否只是搅局者?京东这套打法是否真能奏效?现在还没有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OTA行业的下一战,已经不再只是价格和流量的游戏,而是一场全面的体系对抗。
OTA行业看似稳定多年,其实早已暗流涌动。在这场由携程主导的旧秩序中,新玩家正在不断涌入,打破格局。京东的“供应链打法”虽然起步慢,但步步为营,也许才是这场持久战中真正的颠覆者。
平台战的表象背后,是中国旅游服务体系的重构。这一次,我们或许正站在一个新周期的起点。
来源:球哥开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