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狂建3.2万个厕所?全国仍露天排便,莫迪“厕所革命”终成笑柄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21 15:44 1

摘要:印度又一次因“开挂操作”引发关注,只不过这次的“纪录”让人哭笑不得,他们创下了“全球修厕所最快”的名头,5天内建成3.2万个厕所,施工方宣称平均每分钟能完成4.4个,速度甚至超过了麦当劳的出餐效率。

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印度又一次因“开挂操作”引发关注,只不过这次的“纪录”让人哭笑不得,他们创下了“全球修厕所最快”的名头,5天内建成3.2万个厕所,施工方宣称平均每分钟能完成4.4个,速度甚至超过了麦当劳的出餐效率。

这看似亮眼的成绩,其实是莫迪政府“印度清洁计划”的一部分,可这项计划推行十来年,印度的卫生环境非但没变好,反而越来越糟,难道“越清洁越脏”也是计划的一环?

都说“活人不会被厕所憋死”,但在印度还真有人因为找不到厕所而丧命。

2014年,莫迪曾公开承诺,要在全国大规模修建厕所,解决民众“如厕难”的问题。

可在这句承诺背后,藏着无数女性的血泪悲剧。印度是全球性侵案件高发的国家,而女性遇害最频繁的场景,竟然是外出上厕所的途中,印度60%的性侵案,都发生在女性露天如厕时。

2014年,北方邦布道恩县塔地亚村就发生过一起令人发指的惨案:两名15岁的表姐妹傍晚外出如厕后失踪,次日清晨,村民在村口芒果树上发现了她们的尸体。

警方抓获凶手后,这些人竟辩解称“两姐妹外出如厕时暴露身体,是在勾引我们”,还说“为了惩戒‘不知廉耻’的达利特贱民,才动手侵犯并杀害她们”。

更离谱的是,警方最初只给凶手定了“骚扰罪”,甚至试图用“女孩因羞耻自杀”的说法搪塞家属。这一荒唐处理引发全国抗议,民众举着芒果树枝涌上新德里街头,莫迪才不得不表态“严惩凶手”,并承诺要修建10万个厕所。

2019年,盖茨基金会还因莫迪在“清洁计划”中的“贡献”,授予他“全球目标首位者奖”,肯定其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成效。可奖项拿了,印度女性的处境却没半点改善。

今年4月,拉贾斯坦邦又有两名少女夜间结伴去野外如厕,遭到多名男子袭击侵犯。虽然这次她们侥幸活了下来,但任何人都不该因为“上厕所”这种基本需求,就要面对生命危险,而这样的案件,在印度每年会发生300起以上。如果莫迪真能兑现承诺,这些悲剧本可以避免大半。

危险的如厕环境,逼着印度女性不得不“少上厕所”。为了减少外出次数,大部分印度女性日均饮水量不足0.8升。

长期缺水导致印度孕妇的尿路感染率,比全球平均水平高近300%,慢性肾病发病率也比全球平均高42%,农村女性的情况更是雪上加霜。

不止女性遭殃,印度儿童也在为糟糕的卫生环境付出生命代价。大量露天排便导致水源污染严重,水源性传染病频繁爆发。

印度每年有18.5万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水污染引发的腹泻,占全球同类死亡人数的29%,也就是说全球每3个因水污染死亡的幼童里,就有1个是印度孩子。除此之外,污浊粪水还会传播各种寄生虫,每年又会夺走5万印度儿童的生命。

既然问题这么严重,莫迪推了10年的“厕所计划”,修的厕所都去哪儿了?

答案很讽刺:不少资金可能进了官员的口袋。其实修厕所本身并不难,有一种“三格式化粪池厕所”,只要施工规范,就能以低成本、无能耗的方式灭杀99%的寄生虫卵。

印度资深泥瓦匠测算过,建这样一座厕所只要4000卢比(约合390元人民币)。莫迪怕农村家庭掏不起钱,还承诺“只要自家修厕所,政府每户补贴1.2万卢比(约合1165元人民币)”,相当于修完厕所还能净赚700多块,这本该是件好事。

可实际推行时,却完全走了样。一方面是宗教观念作祟:印度教经典《摩奴法典》里写着“户外排泄可净化灵魂”,虽然这一规定在古代地广人稀、缺乏排污条件时或许有一定道理。

但到了现代,仍有不少印度教信徒把它当“神谕”。面对推广改厕的基层工作者,这些老人根本不听劝,坚决反对把厕所修在家里。

另一方面是基层腐败搅局:莫迪政府规定“先自己垫资修厕所,验收后再发补贴”,这本是合理流程,可地方官员却从中钻空子。想拿补贴?得按“规范”来,而“规范”的解释权在官员手里:必须从他们指定的商家买材料,找他们指定的泥瓦匠施工,成本一下翻好几倍。

更过分的是,补贴款还会被层层克扣,拖个三五年都到不了村民手里。这么一折腾,修厕所反而成了“亏本买卖”,除了最初一批“倒霉蛋”,再也没人愿意尝试,只能继续露天排便。

私人厕所推进不动,莫迪又把主意打到了公厕上。2024年,他批了30多亿卢比(约合2.4亿人民币),要求“一年内修10万个公厕”。

开头说的“5天3.2万个厕所”,就是这项工程的“成果”。一开始大家还好奇,印度难道掌握了什么“黑科技”?

毕竟每分钟修4个厕所,比做4个仰卧起坐还快。

可看到实际的“厕所”才明白,所谓的“开挂”不过是敷衍,大部分厕所没连下水道,就是地上挖个坑,放个马桶或蹲便器,周围插四根竹竿、挂块红布挡着。

为了“减少使用频率”,还把厕所修在山上,村民上趟厕所要徒步好几千米爬山,网友调侃“这不是修厕所,是选拔印度队长”。

更离谱的是,这些厕所里还有大量“纸面工程”。印度有良心的媒体调查发现,37%的厕所只存在于报表里,甚至同一张厕所照片会被反复用来应付不同地区的检查。

北方邦有村民指着一片空地告诉记者:“政府说这里有三个厕所,可我只看到破布和竹竿,除了随地排便,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北方邦一些大城市还斥资百万修了“超级现代化公厕”,带空调却不能冲水,其中的猫腻可想而知。

即便是首都德里,公厕问题也同样严重。当地媒体报道,政府花钱修的公厕里,74%已经报废,19%被改成了农具仓库,只有7%勉强能用,而这7%还大多没有合格的排水系统,一到下雨天,周围地面就泛着黄色污水。验收官员过来检查时,只会对着马桶拍照,刻意避开没有排污管的全景,把“敷衍”做到了极致。

修厕所只是印度“清洁计划”的缩影,垃圾处理问题更是触目惊心。

据环球时报引用的“科学与环境中心”2020年调研数据,印度有规模的垃圾山多达3159座,囤积的垃圾总量超过8亿吨。

孟买市郊的迪奥纳尔垃圾填埋场,从1927年就开始使用,如今堆积的垃圾超1600万吨,山高36.5米,面积超过120公顷。

新德里的加季布尔垃圾场更夸张,大小相当于40个足球场,每天新增2000吨垃圾,山高达到65米,被当地人戏称为“印度垃圾第一峰”“垃圾界的珠穆朗玛峰”,甚至有媒体建议“给垃圾山装航标灯,避免飞机撞上”。

可这么多年过去,这些垃圾山依旧耸立,“清洁计划”在它们面前,显得格外苍白。

军事上有句话:“战报会骗人,但战线不会。”放在印度的厕所问题上也是如此:报表能造假,新闻能伪造,但居高不下的儿童死亡率、女性性侵率和水源污染问题,谁也掩盖不了,总不能说“得霍乱是因为环境太干净”吧?

可莫迪显然不愿承认计划失败,毕竟盖茨基金会的奖都拿了,总不能说“对不起,我搞砸了”。

为了找借口,莫迪把问题归咎于“民众风俗”,说“大家不愿意上厕所”。他还组建了一支“早安小分队”,在全国巡逻,堪比“卫生界的盖世太保”,看到有人随地大小便,要么用棍子驱赶,要么用水枪冲,网友调侃“修公厕没水,冲人倒挺有劲儿”。

之后又搞“无厕所无新娘”运动,号召女孩不嫁没厕所的家庭,可印度男性根本不当回事;再后来又推出“上厕所奖励卢比”,可钱一到基层,又被官员克扣,成了他们的“额外收入”。

直到印度水利部长被拍到“当街小便”,莫迪才不得不沮丧地承认“建厕易,改习难”。

2025年,莫迪又表态“要让卫生习惯永久改变”,还说“下一步要把钱投入卫生教育”,明眼人都知道,这不过是给教育系统的官员们开辟了新的“捞钱渠道”。

其实,印度厕所计划的失败早已注定。厕所看似是“小事”,背后却需要完善的排水系统、科学的城市规划、过硬的基建能力、高效的基层管理,还需要文明的社会风气、普及的教育水平作支撑。说到底,公共卫生的背后,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而这些,恰恰是印度目前最欠缺的。

人们常说,“真正的民主与文明,藏在细节里”。

从连基本如厕安全都无法保障、垃圾山高耸入云的现状来看,印度距离“文明国家”,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小彭的灿烂笔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