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产业链技术持续突破,进入中试关键期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21 15:50 1

摘要:固态电池作为未来电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大幅提升电池安全,打破能量密度瓶颈。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易燃的有机电解液,从根本上解决了安全性问题,彻底消除了漏液、燃烧和爆炸风险。

1、技术路线收敛为硫化物为主,新材料新技术加速开发

固态电池作为未来电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大幅提升电池安全,打破能量密度瓶颈。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易燃的有机电解液,从根本上解决了安全性问题,彻底消除了漏液、燃烧和爆炸风险。

在能量密度方面,固态电池展现出巨大潜力,理论值可达 500 Wh/kg 以上,远超当前液态锂电池的 250 Wh/kg;其次,固态电池具备更宽的工作温度范围,具备更高的良好的高温性能,显著提升了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由于兼具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低空、军事、动力、储能等均可应用,空间广阔。

固态电解质是实现高安全性、能量密度、循环寿命性能的关键。根据电解质的种类,可分为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四种路线。硫化物发展潜力最大,国内外龙头聚焦硫化物,近期卤化物的热度有所提升。

聚合物:不够安全,上限低,已基本被淘汰,主要与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混用。

氧化物:安全性最高,电导率一般,加工难度最大,成本低,但质地较脆,目前主要用于半固态。

硫化物:潜力最大,电导率高,易加工,但难点最多,成本高,稳定性差,长期潜力较大。

卤化物:介于氧化物和硫化物之间,难点是耐还原度差,成本低,近一年进展相对较快。

固态电解质为固态电池的核心增量,其中硫化物为主流量产趋势;正极沿用高镍三元,下一代技术为富锂锰基;负极当前多为硅碳,但锂金属提升空间广阔。全固态电池中,固态电解质为核心增量,其中硫化物为主流量产路线,主要采用锂磷硫氯材料,硫化物电解质代表厂商有当升科技、天赐材料等,核心原材料为硫化锂,工艺不断优化,代表厂商有上海洗霸、厦钨新能、海辰药业等。正极仍沿用液态电池的三元高镍材料,电压或者镍含量略有提升,下一代技术为富锂锰基,代表厂商有容百科技、当升科技等。

负极选用硅碳/锂金属材料,目前主流为硅碳材料,量产成熟度较高,电芯能量密度可达350-400Wh/kg,代表厂商有璞泰来、贝特瑞、元力股份等,锂金属(含无负极)为未来潜力方向,目前技术仍不成熟,电芯能量密度可达 500Wh/kg+,代表厂商有赣锋锂业、英联股份等。

固态电池结构变化

数据来源:公司官网,东吴证券研究所

固态电池新材料和新技术加速开发。

正极:短期沿用高镍体系,长期向富锂锰基迭代。富锂锰基能量密度最高,但存在循环寿命等一系列短板,且电压为 4.8v,与硫化物 4.3 电压不匹配,27-28 年有望迎来机会。

负极:蒸镀金属锂。传统锂金属负极采用轧制工艺,无法解决减薄和平整问题,蒸镀锂金属工艺具备厚度减薄至 2-3μm(传统轧制 15-20μm)的优势,同时表面形貌可制造极其均匀。

固态电解质膜:使用骨架支撑膜。该技术为过渡性技术,将固态电解质浸润至骨架支撑膜内,强度高,加工性能更优,但电导率和能量密度受影响。

集流体:铁基或镍基集流体。避免固态电解质与铜发生反应,但电导率受影响。

干电极工艺:减少涂布、烘干等环节,降本,提高能量密度。率先在正极端使用,后续逐步突破负极和固态电解质膜。

2、国内政策加快引导赶超海外,固态电池步入中试关键期

海外抢先研发布局全固态电池,资金补贴大力推进技术落地。日本押注硫化物路线,研发布局最早,技术和专利全球领先,打造车企和电池厂共同研发体系,政府资金扶持力度超 2 千亿日元(94 亿元 RMB),力争 30 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商业化,能量密度目标500Wh/kg。韩国选择氧化物和硫化物路线并行,政府提供税收抵免支持固态电池研发,叠加动力电池巨头联合推进,目标于 2025-2028 年开发出能量密度 400Wh/kg 的商用技术,2030 年完成装车。

国内 24 年起加快引导行业发展,积极布局硫化物、聚合物等路线,赶超进度明显。20 年起,我国首次将固态电池列入行业重点发展对象并提出加快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24年 5 月,政府首次投入约 60 亿元用于全固态电池研发,相关项目由政府相关部委牵头实施,经过严格筛选后,最后具体分为七大项目,聚焦硫化物和聚合物等不同技术路线。项目支持力度空前,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目标 2027 年小批量量产全固态电池,实现千辆级别的示范运营。

车企持续更新进展,量产节奏快于此前预期。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固态电池预计 27 年开始装车,30 年是完全可以实现量产的,国内主要汽车电池企业聚焦硫化物全固态,目标实现动力电池能量密度 400wh/kg+。从企业端看,比亚迪、国轩高科、一汽集团 60Ah 车规级电芯已下线,能量密度可达 350-400Wh/kg,充电倍率 1C,循环寿命 1000 次,节奏时间早于预期半年左右(此前预期 25 年年底),我们预计 26 年进入车企全固态路试的密集期。

固态电池车企端进展

头部厂商的全固态研发已从实验室走向中试及示范装车,25H2-26H1 进入中试线落地关键期,27 年将迎来小批量产业化拐点,龙头引领。宁德时代在今年增加了对全固态电池的研发投入,已将全固态电池研发团队扩充至超 1000 人,25 年实现 60Ah 车规级电芯下线,中试线已建成,目标 27 年小批量量产,技术进展行业领先。

比亚迪完成20Ah/60Ah 电芯中试,计划 27 年开展示范性装车,30 年实现大规模应用;国轩高科建成 0.2GWh 中试线并规划 2GWh 产线,加快星纪元 ET 装车测试;亿纬锂能“龙泉二号”电芯于 25 年 9 月下线,已展现较强技术落地能力;三星 SDI 计划 27 年量产并率先切入丰田雷克萨斯等高端车型。

电池材料体系已基本定型,硫化物全固态为量产趋势,负极短中期选用硅碳路线,长期向锂金属迭代。目前来看,国内宁德时代、比亚迪、华为,日本的丰田、松下,韩国的三星 SDI、LG 新能源、SK on,美国的 Solid Power 等均重点布局硫化物体系。负极方面,技术能力强的电池厂突破锂金属/无负极路线,二线厂商布局硅碳负极路线,后者为短中期量产主流路线,而前者具备更强的商业化意义。

3、 27 年固态装车节点明确,30 年有望突破 100GWh

全固态电池 25H2 中试线落地,2027 年小批量装车,2030 年大规模量产,应用空间广阔。行业预期 2025 年底前小试完毕+车规级电芯下线,2026 年中试线优化+样车路试,我们预计 2027 年开启小规模量产,头部厂商小规模量产线可达 GWh 级别,行业出货有望突破 1GWh,率先应用于示范性装车,2028-2029 年在低空、机器人、消费等领域开启放量,2030 年在动力领域开启放量,规模有望突破 100GWh。

来源:思瀚研究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