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突破基因改造技术!肌肉狂飙碾压同类,人类最担心的发生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21 16:02 1

摘要:CRISPR-Cas9技术素有“基因剪刀”之称,能精准切割基因组特定位置以改变基因表达、获取预期性状,曾被形容为“人类涉足上帝领域”。

此前,阿根廷一家机构实现一项技术突破,五匹经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培育的马驹成功降生!

如今10个月过去,这些小马驹健康成长,但其存在却在阿根廷马饲养者群体中引发激烈争议。

这是全球首次通过该技术编辑DNA获得的马匹后代,也让“基因编辑动物该如何定位”的问题浮出水面。

CRISPR-Cas9技术素有“基因剪刀”之称,能精准切割基因组特定位置以改变基因表达、获取预期性状,曾被形容为“人类涉足上帝领域”。

当它成功应用于马匹繁育,一个现实问题随之而来:基因编辑马能否与自然繁育的同类在竞技、行业规则中享有同等地位?

从外观看,这些基因编辑小马与普通马并无二致,但基因层面暗藏“改造痕迹”。

它们以获奖种马Polo Pureza为基因蓝本,科学家通过调整其肌肉生长抑制基因(myostatin),降低该基因表达以增加肌肉纤维数量,提升奔跑潜力。

其培育流程严谨:研究人员先在胎儿成纤维细胞中用CRISPR技术完成基因编辑,再以编辑细胞为核供体通过克隆技术培育胚胎,最后将胚胎移植到母马体内,经正常妊娠诞生马驹。

按科学推测,这些马驹成年并接受训练后,肌肉维度、力量与奔跑速度将远超普通马,或成为马球比赛中的“制胜利器”。

传统繁育者强烈反对,他们认可克隆技术保护马匹血统的作用,却认为基因编辑突破了行业“底线”,可能冲击传统产业。

约50名马匹行业从业者联合致信马匹繁育协会,称基因编辑马“突破行业伦理与传统边界”,呼吁协会在未深入研讨行业未来方向前,拒绝为其办理登记,而登记资格是马匹参与正规赛事、进入市场的关键。与之相反,部分科研专家对该技术应用持肯定态度。

作为马球运动核心管理机构,阿根廷马球协会的态度至关重要。

该协会已明确禁令,禁止基因编辑马参与任何马球赛事。

主席本杰明·阿拉亚直言:“我无法接受基因编辑马出现在赛场,它会让育种中的‘不确定性’与‘期待感’消失,选择优质母马与种马杂交、期待后代继承优势的‘魔力’,是技术无法替代的。”

面对禁令与抵制,Kheiron Biotech创始人凯隆却很乐观。

他认为技术认可需要时间,随着基因编辑马在健康、性能上的优势显现,马球界终将接纳这一新技术。

事实上,基因编辑马的争议并非个例。

近年来,CRISPR技术成熟推动基因编辑动物渗透农业领域,猪、牛、羊等家畜成为技术应用对象,每一项成果都伴随技术价值与伦理边界的讨论。

美国明尼苏达州的Acceligen公司,专注用CRISPR技术改造牲畜基因组以提升产品效率。其研发的“PRLR-SLICK”牛,通过编辑催乳素受体基因使毛发更短更顺滑,显著增强耐高温能力。

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高温频发的背景下,这种牛能减少高温导致的生长缓慢、产奶量下降问题,保障肉奶供应稳定。2022年,美国FDA评估后批准该品种用于肉类生产与人类消费,但商业化上市时间尚未确定。

在亚洲,印度科研团队也有突破。2024年5月,印度谢尔克什米尔大学宣布培育出该国首只CRISPR-Cas9基因编辑绵羊。

其技术思路与阿根廷基因编辑马相似,编辑肌肉生长抑制基因(myostatin),破坏该基因功能以解除对肌肉生长的限制,最终提升肉类产量。

增强动物抗病能力是基因编辑技术的另一重要应用方向。英国贝辛斯托克的Genus公司,通过CRISPR技术对猪的CD163基因进行定点突变,使猪获得对猪生殖和呼吸综合征(PRRS)病毒的抵抗力。

PRRS是养猪业“顽疾”,对新生乳猪危害极大、致死率高,给行业造成巨大损失。2020年,美国FDA批准该基因编辑猪在美销售,预计2026年可进入消费市场。

美国Revivicor公司研发的GalSafe基因编辑猪,核心优势是“低过敏性”。

研究人员通过CRISPR技术灭活猪体内的GGTA1基因,该基因会合成α-半乳糖,这种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的糖分子,正是部分人群红肉过敏的“元凶”。

GalSafe猪为红肉过敏人群提供了新选择。

Revivicor公司还探索该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认为灭活GGTA1基因或能降低猪器官移植到人体时的排斥反应,为解决全球器官移植供体短缺问题提供新思路。

2020年,美国FDA同时批准GalSafe猪用于生物医学治疗与人类食用,使其成为少数兼具“食用”与“医用”资质的基因编辑动物。

尽管基因编辑动物潜力巨大,伦理争议却从未停止。

除了基因编辑马引发的“传统行业生存危机”,人们的担忧集中在多方面:从动物福利看,基因编辑是否会导致动物先天健康缺陷?

从食品安全看,长期食用相关产品是否对人类健康有潜在风险?这些问题目前尚无定论。

更值得警惕的是,基因编辑性状具有遗传性,若基因编辑动物进入自然环境,编辑基因可能通过繁殖传入野生动物种群,破坏生态平衡。

此外,CRISPR技术虽精度较高,但仍存在“脱靶效应”,可能意外突变非目标基因,导致动物健康问题或过早死亡。

基因编辑马的争议,本质是技术进步与传统观念、行业利益、伦理安全的碰撞。

它提醒我们,新技术并非简单的“好与坏”对立,需全社会从科学、伦理、法律、经济多维度深入探讨,寻找平衡各方利益的最优解。

唯有如此,才能让基因编辑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类可持续发展,避免因盲目推进或过度抵制错失机遇、引发风险。

来源:易霄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