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王宝通:20年只做一件事,古籍研究、修编以及碑帖拓片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21 16:12 1

摘要:近几年,王保通开始有了成果。其陆续整理重刊地方文献、家谱百余种,并以“有度山房”藏书号收藏珍稀古籍、族谱、方志文献等970余种。目前,他的脚步已经遍及商丘各县(市、区)的田间地头,以及河南开封和安徽、山东等周边地区,拓印作品300余幅。

九三学社社员、商丘市知名青年书画家、古籍研究学者王保通,把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都献给了这项极少有人涉及的“冷门事业”。

“敢啃百年硬骨头,甘坐十年冷板凳。”王保通以淡看名利的人生定力,“熬”成了“老资格”,成了业内出名的年轻“老专家”。

近几年,王保通开始有了成果。其陆续整理重刊地方文献、家谱百余种,并以“有度山房”藏书号收藏珍稀古籍、族谱、方志文献等970余种。目前,他的脚步已经遍及商丘各县(市、区)的田间地头,以及河南开封和安徽、山东等周边地区,拓印作品300余幅。

冷门古籍发掘的“拓荒牛”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要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完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定制度,加强中华文化典籍整理编纂出版工作;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抢救保护濒危文物,实施馆藏文物修复计划。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涵盖面非常广,为什么要写到以上几条,原因就在于崇古堂自发自觉地承担起了这个使命。崇古堂不是宽堂大院,是整理、刊印、重刊古典文献的书名号,具体地说,就是以收集、展示、整理地方历史文献、名人文集、家谱修编、古籍重刊、线状印制为一体的文献修编印刷机构。

古籍研究、修编等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是“白胡子”的事,但崇古堂“堂主”王保通开始研究这门学问的时候才20多岁。在新媒体传播“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当下,能在古籍研究中坐得“冷板凳”,是很不容易的,但王保通以苦为乐,他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收集散佚民间的典籍,修复、重刊珍贵的古代文本,这些事总需要有人去做,做这些事本身就是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诚哉斯言。在商丘市委书记李国胜提出商丘要打造文子文化时,当时商丘专门研究文子文化的人少之又少。文子是民权人,春秋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经济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他在商丘当下的影响力和历史上的地位严重不匹配,提升他的影响力就必须从重刊他的著作入手。编修重刊珍稀古籍,最大的难点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般收集资料的困难。王保通寻遍商丘,没有发现他的一本古籍著作。后来,他从民权一位古籍研究者那里寻得线索,通过中华书局牵线,在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寻到与《老子》《庄子》《列子》并列为道教四部经典的文子所著《通玄真经》古籍善本。如今,王保通已将《通玄真经》重刊。

古籍收藏需要处处留心。《汤子遗书》的得来就是有心之举的偶然所得。十年前,一位祖上曾经当过私塾先生的朋友正在处理家里的旧书报,他正好赶到。王保通说,我找找看有没有价值高的,朋友说有用的尽管拿去。于是,才有了如今的《汤子遗书》卷六,首先赫然题:睢阳汤斌潜庵著。

保护碑帖的“扫地僧”

时至今日,在文物修复装裱领域,手工技艺仍然至关重要。良工的培养是为“故物续命”的关键因素。王保通是当今商丘掌握古籍修复、碑刻传拓、碑帖书画装裱等技艺的扛鼎人物,作为甘做“冷板凳”的“扫地僧”,王保通接续着守护中华传统典籍的使命。

碑帖破损的原因很多,针对不同情状,产生不同技法,加之与其相关的装帧、函套制作、拓片、刻碑等技术,可谓“十八般武艺”,其中任何一门技术又由多个类别构成,王保通在20年几乎未曾间断的古籍修复实践中用遍了各种技法。

在夏邑县发现的明崇祯帝谕祭刑部尚书杨东明及其妻范氏的石碑,上面的隶书方劲古拙,蚕头燕尾,非常具有观赏性,其记载的事件也为研究明代的政治体制、经济状况、文化艺术等提供了多个方面的信息。但由于历经了近400年的风雨剥蚀以及人为破坏,这块石碑已断成两截,字迹也有了多处缺失。“把现有的拓下来,然后想办法把缺失的尽可能补齐,这是摆在我面前的重要任务。”王保通说。

清嘉庆年间的《重修泰山祖师二祠记》石碑,其四周的精美花纹已不再完整,但现存字迹还算清楚,还有《重修归德府学记》拓片,上面的楷书既有颜体的味道,又有柳体的笔法,文献价值和书法价值都非常高。王保通将它们拓印下来后,松了一口气:“这些石碑将来无论走向何处,其所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已经留存下来,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显出重要价值。”

在众多藏品中,有一份让他珍爱的拓片——《黄霸寺碑》拓片。王保通说,有一次在民权县某个村子已经干涸的水塘正中,他发现了这块“黄霸寺碑”,便回商丘拿拓印需要的物品。待再次赶到石碑附近时,原本干涸的水塘因下雨早已满是积水,石碑淹没在水中,他只好返回。经过近半个月的来回“折腾”,他才将碑文完整地拓印下来。

“20年日复一日学习、操作、体悟所成就的基本功和经验,于技艺是磨炼,于人生是修炼,这才是将碑帖修复技艺发扬光大的前提。” 王保通说,自己一定要在这条较少人迹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耐得住寂寞,不懈地探索,努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应有贡献。

乐于奉献的热心社员

“在这个文化大繁荣时代,如何体现一名文化工作者的价值与担当,如何结合自身所学,回馈社会,展现九三学社社员应有的风采,是我一直思考并努力践行的课题。”王保通说,积极参与文化类公益事业,为弘扬传统文化做奉献,是社员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

这几年,每年的重阳节,王保通都会在九三学社商丘市委会主委张春华的带领下到梁园区、睢阳区多个敬老院,为老人送“福”“寿”等内容的喜庆书法作品。每年春节,他都积极参与九三学社商丘市委会举办的义写春联活动。

九三学社商丘市委会在市直一支社社员之家长期举办“传承书法艺术,体会汉字魅力”亲子书法体验活动。作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的王保通为社员子女公益授课。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耐心讲解书法形式、基本笔法,并就书法中的各种字体分别进行示范。

“特别感谢社市委在暑假里举办这场亲子书法公益活动,为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打开兴趣之门,也让孩子们在学习硬笔书法的过程中,培养了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性格。”社员张丰说。如今,王保通又将公益书法课送到了乡村学校,让更多农村孩子感受到了书法的独特魅力。

好的碑帖拓片越来越稀缺,随着人们文化素养和鉴赏水平的提高,碑帖拓片开始进入价值回归阶段,它的历史文化价值正被重新挖掘。下一步,王保通准备把自己收藏的拓片进行归类、整理、出版,他还筹备了“有度山房”收藏碑帖拓片公益展,他希望更多人了解碑帖拓片的历史与它所承载的文化。

来源:古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