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扔下降息“重磅炸弹”!我国跟不跟?鲍威尔“话里有话”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21 16:19 2

摘要: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美联储2025年首次降息了25个基点,把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到4.00%-4.25%。

美联储降息这颗“炸弹”终于响了!

可市场为啥不涨反跌?鲍威尔嘴上说放水,实际却玩起了“平衡木”。

那我国会立刻跟上吗?背后的真相就藏在他的几句话里。

目前全球市场已经迎来了一场鲍威尔设计的“风险管理游戏”。

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美联储2025年首次降息了25个基点,把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到4.00%-4.25%。

不过市场却好像并不买账。

美股冲高回落,美元先跌后涨,黄金走势明显弱势。

说好的降息利好,怎么就成了“利好兑现”呢?

原因很简单:这次降息早被市场“提前定价”了,大家真正关心的不是“降不降”,而是“怎么降”“降多少”以及“后面还降不降”。

实际上,这次降息本身并不令人惊讶!

市场早在几个月前就普遍预测美联储会在9月动手,25个基点的幅度也是意料之中。

但真正让市场打起精神的是两个东西:点阵图和鲍威尔的讲话

点阵图显示,大多数美联储官员预计今年内还会再降两次息,大概率是10月和12月各25个基点,而且2026、2027年也还各有一次降息空间。

这相当于告诉市场:降息周期已经开始了,水龙头会慢慢拧开。

但鲍威尔随后的讲话又给兴奋的市场稍稍泼了点冷水。

他强调,这不是无脑大放水,而是一场“基于数据的风险管理游戏”。

换句话说:我们会慢慢降,但每一步都得看数据说话。

那么,鲍威尔到底是鹰派还是鸽派?

其实他更像一个戴着中性面具的谨慎鸽派

一方面,他明确降息理由是“就业市场面临下行风险”,指出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力市场活力减弱。

这话听起来很鸽派,经济不太行,所以我们要降息刺激一下。

但另一方面,他坚决回避评论特朗普试图解雇美联储理事库克的事件,反复强调“美联储将坚定维护其独立性”。

这又显得很鹰派,别想政治干预我们,我们只看经济数据。

他甚至还提到关税对通胀有传导效应,但幅度比预期小、过程慢,大幅失控风险低。

这话话里有话:贸易政策我们关注,但不慌,不会因此自乱阵脚。

鲍威尔其实在平衡两件事:一是用降息预防经济衰退,尤其是就业疲软的风险;二是顶住政治压力,不让市场觉得美联储已经变成白宫的“利率橡皮图章”。

那么问题来了:今年还会降吗?

答案是:大概率会。

目前点阵图显示多数官员支持年内再降两次,连高盛都断言:“只有通胀意外大涨或就业突然反弹才会阻止进一步降息”。

但关键就在于鲍威尔那句“依赖数据”。

这意味着降息不是自动模式,而是手动挡,每一步都得看清楚路况再踩油门。

如果四季度就业数据回升,比如8月ADP就业才5.4万人,远低于预期,或者核心PCE通胀持续高于3%,那降息节奏就可能放缓。

所以说,美联储的降息不是无脑放水,而是一场“边走边看”的风险管理游戏。

水会放,但一定是细水长流,不会哗啦啦一下全开闸。

另一方面,我国会不会立马跟进降息?​

大概率不会。理由有三:

首先便是,国内国债收益率已经处在历史低位,10年期国债利率只有1.8%左右,再降息会进一步压缩银行利润,还可能加剧资金空转,导致钱在金融系统里转来转去,就是不进实体经济。

其次,A股目前走的是“慢牛”逻辑。

如果快速降息释放太多流动性,反而可能催生资产泡沫,这和“稳健牛市”的政策目标不符。

而最为核心的则是,目前国内经济正处在转型关键期,政策重心已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比如针对科技创新、绿色产业的结构性工具,而不是全面降息。

8月CPI同比降0.4%、房价环比普遍下跌,虽然说明经济确实有压力,但也意味着政策更需要的是定向纾困,比如保交楼、消费补贴,而不是单纯降息。

对投资者来说,这样的环境下车道会明显分化,找准结构比盲目追水位更重要

当下的情况来看,或许港股会更受益于美元流动性宽松和外资回流,尤其是科技龙头。

A股的外资流入可能持续,但会更聚焦那些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比如新能源、人工智能、资源类公司。

另一方面,黄金中长期依然受益于美元信用弱化和降息周期,但短期可能会反复震荡。

因为美联储“谨慎鸽派”的姿态会让市场不断博弈预期差。

目前全球降息周期的闸门已经打开,但这次不再是汹涌澎湃,而是细水慢流。

鲍威尔把降息变成一场“基于数据的风险管理游戏”,一边预防衰退,一边抵御政治压力,走一步看一步。

市场不能再指望新一轮货币大水漫灌。

投资者得适应这种新节奏:水不会哗啦啦地来,而是细细地流

找准结构,比追逐水位更重要。

来源:文渊的历史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