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跟跑者”到“定义者”:中国医疗器械的硬核突围,正当其时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21 16:22 1

摘要:曾经,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在全球舞台上像个“学徒”——模仿、追赶、压成本。尤其在心血管、神经介入和肿瘤治疗这些前沿领域,跨国巨头几乎垄断了所有核心技术。但现在,局势正在悄然反转。

曾经,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在全球舞台上像个“学徒”——模仿、追赶、压成本。尤其在心血管、神经介入和肿瘤治疗这些前沿领域,跨国巨头几乎垄断了所有核心技术。
但现在,局势正在悄然反转。

以肺动脉高压(PH)这个被称为“心血管领域癌症”的顽疾为例,中国企业正在打破旧规则,走出一条前所未有的路。一家名叫帕母医疗的企业,凭借自主研发的肺动脉去神经术(PADN)技术,先是在欧洲拿下CE-MDR认证,随后又一举获得美国FDA两项IDE临床试验批准,成为亚洲首个实现此突破的公司。

这是一次硬核出海,更是中国医疗硬科技向全球主流体系的正式宣战。

肺动脉高压(PAH)不是普通的心血管疾病,它恶性程度高、死亡率高,长期以来依赖靶向药物维持,疗效有限、价格昂贵、终身服用。有没有可能,不靠药,靠介入手术解决根本问题?

PADN的答案是:可以。

这项技术通过导管消融,阻断肺动脉周围异常活跃的交感神经,从而降低肺压、改善心功能。它并不是“微创新”或“国产替代”,而是完全由中国团队独立研发、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First-in-Class技术

2025年,这项技术同时获得美国FDA两项IDE研究许可:

一是针对Ⅰ型肺动脉高压的HDE路径临床;二是Ⅱ型肺高压(如由心衰引起)的一般IDE临床。

这意味着,PADN不仅被美国监管机构认可进入人体临床,还直接进入全球最高标准的循证验证体系。这是对中国原创技术的一次正面肯定。

更重要的是,美国医保局(CMS)也为PADN“开绿灯”:手术在临床试验阶段就能获得合理报销,未来上市后也将进入医保支付体系。这为技术转化、市场落地扫清了障碍。

这不仅是一项技术的认可,更是中国医疗器械在全球高门槛市场中,从“进场”到“立足”的标志性突破。

PADN能走进FDA,不是偶然,而是12年扎实积累的必然。

从最初的动物实验、人群探索,到国内注册临床、长期随访,PADN技术一路稳扎稳打。2018年,它被写入中国肺高压治疗指南,随后登上国际顶级期刊 JACC,引发全球关注。202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首次将其纳入指南,标志着国际学术界的初步认可。

2025年3月,PADN获得欧盟CE-MDR认证,成为中国首个无需海外临床、凭本土数据出海欧洲的心血管介入器械。6月,帕母医疗在中东完成首批商业手术,正式打开海外市场。

这背后,是一整套“研发-注册-学术-商业”的系统打法,更是中国医疗器械从“技术输出”到“规则共建”的战略转型。

帕母医疗还牵头组建了国际指导委员会,覆盖北美、欧洲、亚洲顶尖专家,不仅参与全球临床试验设计,也推动技术纳入更多国际指南。可以说,中国企业不再只是规则的“接受者”,而是开始成为话语权的“塑造者”。

原创创新是慢路,也是正路。PADN的国际化进程,也换来了资本市场的持续加持:

从2021年至2025年,帕母医疗已完成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奥博资本、EQT等全球头部机构;最新一轮C轮融资近1亿美元,直接用于支持FDA临床、全球注册和商业化落地;资本对其技术、团队、出海策略的信心,正在成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突破的“燃料”。

更重要的是,这背后折射出中国医疗投资逻辑的转向:从过去盯着“国产替代”,转向真正支持“原创创新”。

那种只复制国外产品、打价格战的时代正在过去,资本越来越关注那些敢啃硬骨头、能做全球临床、懂得国际规则的企业。

帕母医疗不是孤例,而是一个缩影。它证明了一件事:中国医疗器械,不只能“造出来”,还能“走出去”。

PADN的故事,是一段从“学徒”到“定义者”的历程。

从模仿到原创,从国内验证到国际标准,从边缘参与到规则共建——这不是一家公司单打独斗的胜利,而是整个中国医疗器械产业走向成熟的信号。

在这个“DeepSeek时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技术的崛起,更是中国原创医疗力量在全球舞台上,第一次如此坚定地说出:

这一次,不是跟随,而是定义。

来源:球哥开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