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粤产抗战微短剧开播!导演熊翊帆:中国文人值得被保护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21 20:35 2

摘要:一座隐蔽的地下交通站,一位热衷cosplay的化学高材生,一次阴差阳错的时空穿越……9月19日,粤产抗战微短剧《我比奶奶大三岁》在红果短剧正式上线,用年轻化叙事揭开华南抗战历史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座隐蔽的地下交通站,一位热衷cosplay的化学高材生,一次阴差阳错的时空穿越……9月19日,粤产抗战微短剧《我比奶奶大三岁》在红果短剧正式上线,用年轻化叙事揭开华南抗战历史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该剧上线后,导演熊翊帆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回忆起去年10月参加广东省广播电视局组织的梅州市平远县采风经历。当时,她参观了一个真实的地下交通站遗址,被华南抗战史深深触动:“里面没有博物馆或纪念馆式的呈现,而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家。当工作人员对我讲述真实故事,给我真实史料之后,我决定拍一部抗战剧。”

修改120稿,从真实历史中提取抗战故事

《我比奶奶大三岁》是一部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创作的微短剧,围绕香港文人大迁徙这一真实历史事件展开:女大学生翟星星意外穿越到1942年的华南抗日战场,遇到年轻时的奶奶、身为地下交通站站长的陈凤英,与游击小队队员联手抗日,解救被困于香港的文人。熊翊帆解释,该剧加入穿越元素是为了让观众有更强的代入感,“翟星星就像一双‘眼睛’,让观众用现代人视角回看华南抗战史”。

剧中有个创意十足的设定——翟星星随身携带的“乾坤袋”。她在许愿后,有百宝箱功能的乾坤袋可以变出多种现代物资,如药品、机械设备、化学药剂、武器等,帮助游击队员克服困难。“乾坤袋”代表了当代人对历史的美好愿望。熊翊帆说:“我们每年一到抗战纪念日,就会缅怀革命烈士。我一直想,如果能够回到那个年代,能给他们送一点物资就好了。但翟星星以为乾坤袋能改变历史,挽救游击队员的生命,但现实并非如她所愿。抗战胜利的长城是革命者用血肉铸就的。”

熊翊帆解释,乾坤袋带来了轻松活泼的影视呈现方式,“翟星星在使用乾坤袋的过程中笑料百出,是为了迎合年轻观众的需求,他们每天工作很辛苦,很难接受非常沉重的内容”。

剧本创作经历了大半年的漫长打磨过程,对于一部微短剧创作而言实属难得。熊翊帆说:“在这部剧开机前,剧本写了120稿,团队都崩溃了。之后,我在开机现场继续修改剧本,等到剪辑时还在改。”

呈现广东元素,糅合华南抗战史经典故事

熊翊帆表示,剧情设置、角色身份均有历史依据,“创作剧本前,我们做了严谨的前期资料收集工作,确保剧情符合历史逻辑”。

《我比奶奶大三岁》糅合了大量华南抗战史的经典故事,比如地下交通站故事、东江纵队故事等,也有大量原型人物。比如,剧中的少年角色“小萝卜”,为掩护战友、文人撤离而牺牲。熊翊帆介绍:“角色原型是小鬼班的少年。”要知道,东江纵队在抗日战争期间组建了多支青少年抗日队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小鬼班”,由平均年龄不足18岁的少年组成,在敌后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1944年7月,他们在执行广九铁路破袭任务时遭遇日军包围,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全班战士全部牺牲。

值得一提的是,主线剧情“营救文人”同样有迹可循,根据香港文人大迁徙真实历史事件改编。香港文人大迁徙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次重要的文化转移事件,众多中国文化名人为躲避战乱而南下香港,或以此为中转站,或在此暂居并从事文化事业,使香港一度成为中国文化的“避风港”和新的文化中心。熊翊帆解释,这部剧通过“营救文人”情节,强调了保护知识和知识分子的价值,“一些人或许不理解,为了保护文人,牺牲了这么多革命战士,值得吗?但我们就想通过这部剧扭转这类观念,要知道,这些文人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思想、文化的延续,他们值得被保护”。

剧中融入了大量广东元素,包括围龙屋、香港洪门等地方文化符号。剧集也在广东梅州市平远县取景拍摄,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熊翊帆说:“我们希望《我比奶奶大三岁》能成为广东抗战题材剧阵营的一部重要作品。”

文 | 记者 龚卫锋图 | 剧照

来源:恋曲星辰之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