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下,正值燕麦成熟丰收的季节。走进市武川县上秃亥乡马王庙村燕麦种植基地,一串串金黄的燕麦麦穗,在微风吹拂下发出沙沙声。村民们正在对燕麦进行平铺、晾晒、脱壳、分拣,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转自:内蒙古日报
呼和浩特
燕麦飘香抢收忙
□本报记者 郑学良 通讯员 刘白羽 张占峰
时下,正值燕麦成熟丰收的季节。走进市武川县上秃亥乡马王庙村燕麦种植基地,一串串金黄的燕麦麦穗,在微风吹拂下发出沙沙声。村民们正在对燕麦进行平铺、晾晒、脱壳、分拣,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记者了解到,今年马王庙村耕地总面积达33000亩,燕麦种植面积为3649亩,共有258户村民种植燕麦。
“今年种了20亩莜麦,雨水挺好,我们种的是旱地,都是从县里种子公司采购的优良品种,一亩地能收获400斤,除了各种投入,每亩能收入200多元。”村民董桂香笑着告诉记者。
燕麦作为全营养谷物,富含多种维生素与 β- 葡聚糖,对调节血糖、保护心血管等具有诸多益处,这也为武川燕麦打开了高端市场的大门。
2022年,内蒙古武川燕麦科技小院入驻马王庙村,为武川县燕麦产业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动力。
燕麦科技小院通过专家团队与农户的紧密合作,将先进的种植技术、品种选育方法以及管理理念直接带到田间地头,有效提高了燕麦的产量和质量。
“我们目前在燕麦科技小院做的工作大致分为两点,主要是实现燕麦的增产增收和品质优化,希望通过一系列栽培、品种选择等技术,提升武川县燕麦的产量与品质,提升影响力。”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博士生吴胜向记者介绍,现在提高产量有一个新的思路是通过提高燕麦种植密度,利用配套机械、选择抗倒伏品种、加入硅肥等措施使茎秆更强硬,达到抗倒伏的目的。还通过提升燕麦中β-葡聚糖和蛋白含量,对品种进行改良,来提升燕麦品质。
科技小院扩繁的“蒙燕1号”“蒙燕2号”是对武川县特有的燕麦品种进行改良,具有抗倒伏、抗旱、产量高等属性,对土壤适应性强,无论是粘土、壤土、沙土均可种植。
近年来,围绕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5个方面,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充分发挥气候及地理优势,持续发展壮大“两麦一薯一羊”、中药材、冷凉蔬菜等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的新路径。
乌海
葡萄满藤醉秋风
□本报记者 郝飚
金秋九月是乌海一年中最甜蜜的季节,行走于全市的各个酒庄和葡萄种植园,串串饱满的葡萄缀满藤架,开榨酿酒的香气令人沉醉。
9月19日,记者来到位于乌海市乌达区的吉奥尼酒庄,一幅丰收的画卷跃然眼前。整齐的葡萄架排列成一道道绿廊,繁密的藤叶间垂挂着累累果实,工人们穿梭其间,熟练地将串串葡萄收入筐中。
在酒庄的酿造车间前,一年中的开榨酿酒季正式拉开帷幕。工人们将新鲜采摘的酿酒葡萄倾倒在传送带上,传送带两侧,工人们全神贯注地将混在葡萄中的生果、枝叶挑选出去,之后再经历压榨、发酵等复杂的程序工艺,这些晶莹的葡萄将华丽蜕变成甘醇的葡萄酒。
据吉奥尼酒庄负责人郝建国介绍,酒庄现已建成葡萄标准示范园1000亩,其中既有理查马特、维多利亚、巨玫瑰等鲜食葡萄,也有马瑟兰、赤霞珠等酿酒葡萄。目前,酒庄年产鲜食葡萄35吨,年产优质葡萄酒300吨。
乌海与新疆吐鲁番同处于北纬30至40度,而这一纬度带被称为世界优质葡萄生长的黄金地带。同时,地处三大沙漠交汇处的乌海地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水土光热资源丰富,这些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成就了乌海葡萄色味俱佳的高品质及乌海“葡萄之乡”的美誉。
近年来,乌海市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双轮驱动,推动葡萄产业从传统种植向集种植、酿造、加工、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转型升级。目前,乌海市葡萄种植面积达1.86万亩,产量0.76万吨,是自治区规模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全市具备酿酒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产品销售条件的全产业链企业4家;全市葡萄酒年生产加工能力1.43万吨,葡萄酒类型近20种,成品酒200多款。
不仅如此,乌海市还建成30余处以葡萄为主题的农业休闲观光园,以及4个沙漠原生态葡萄酒庄。其中,阳光田宇国际酒庄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称号,汉森酒庄、吉奥尼酒庄、云飞酒庄也分别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这些景区年接待游客量超过40万人次,形成“以旅带农、以农促旅”的良性循环。
在去年举办的第十一届内蒙古品牌大会上,“乌海葡萄”以29.32亿元的品牌价值再创新高。“乌海葡萄”还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4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单,是自治区唯一入选的果品。
阿拉善
金色葵海铺富路
□本报记者 刘宏章
金秋时节,阿拉善盟特色种植葵花迎来丰收季。广袤的田野上,成片的葵花被厚重的花盘压弯了腰,饱满的籽粒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种植户们抢抓时机忙收割,田间地头,各种机械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和谐动听的秋日增收“丰收曲”。
9月18日,记者走进该盟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嘉尔嘎勒赛汉镇科森嘎查种植户李卫的葵花地里,一株株向日葵硕大的花盘沉甸甸地低垂着,自动化采收机械在田间来回穿梭,葵花盘被精准收割,经过脱粒、筛选等工序,饱满的葵花籽源源不断地被装进袋子,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大大提高了采收效率。
“我今年种植了2000亩葵花,选用了183品种。这个品种葵花颗粒较大,籽粒饱满,经过插盘、晾晒、脱粒后,准备发往河北进行加工销售,每亩产量大约在500斤左右。”李卫说。
葵花生长周期较短、适应性强,具有耐旱、耐盐碱等特点,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独特的地理和光热条件,以及完善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种植出的葵花籽粒饱满且色泽亮丽,备受市场青睐。如今,葵花已成为该示范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力军,通过持续引导农户科学种植,在统一肥水管理、病虫防治、技术指导、机械作业的前提下,邀请农业技术员及专业人员定期给予指导,助力种植户持续提高种植水平。
“今年,我们示范区种植葵花大约9000亩,通过科学种植引导,农业技术员定期指导,教实操、教机械,帮助大家提升种植水平。”该示范区嘉尔嘎勒赛汉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有彪告诉记者。
在阿拉善左旗温都尔勒图镇巴润霍德嘎查1.3万亩葵花也迎来丰收季。
“今年,我镇的葵花产业已经实现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作业,效率提高了十几倍。”温都尔勒图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保障中心副高级农艺师裴锋边看脱粒质量边介绍道,“机械化收割不仅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准确把握最佳收获期,确保葵花籽的饱满度和品质。葵花盘经过机械脱粒后,剩下的葵盘碎渣还能作为优质饲料使用,可以改良土壤、增强肥力,一年下来能节省不少肥料钱,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包头
黄芪漫野盼丰年
□本报记者 蔡冬梅 通讯员 彭海霞
九月的固阳田野,虽距丰收季尚有时日,但黄芪特有的药香已伴随泥土气息弥漫田间,传递着丰收的信号。
9月19日,记者在黄芪种植基地里见到了正俯身细致察看黄芪长势的固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郝俊茂,他告诉记者:“当下黄芪长势良好,根系也愈发达,这得益于标准化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我们每亩地的用种量较以往减少约4斤,不仅降低了种植成本,更让我们在保障产量、提升品质上有了更充足的底气。”
在日前商务部主办的2025年全国农产品产销大会北部区域对接活动中,“41°固阳献”区域公用品牌旗下黄芪系列产品备受瞩目:现场销售额达3.5万元,意向订单突破5万元。这颗根植于北纬41°黄金种植带的“黄金草”,正以其卓越品质和产业效益,为固阳乡村振兴注入坚实底气。
作为道地黄芪的核心产区,固阳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不断扩大黄芪种植规模。2025年全县黄芪种植面积达10.2万亩,其中有机认证面积超万亩。经权威检测,固阳黄芪的黄芪甲苷含量高达0.194%,远超《中国药典》标准,由此赢得“北芪赛人参”的美誉。
科技赋能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固阳县携手中国药科大学共同制定标准化种植规程,创新推广横播技术有效提升根茎品质;与扬子江药业等龙头企业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模式,以稳定收购机制保障农户收益,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双赢。
产业链延伸持续释放价值红利。目前,全县27家黄芪精深加工企业已推动产品从传统饮片向食品、美妆、保健等领域全面拓展——君康芪业的黄芪饮料走出国门,龙驹牧业的黄芪酒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30%;扬子江药业的“黄芪精”系列产品年销售额更是突破10亿元。2023年,黄芪正式列入“药食同源”目录,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内蒙古绿博汇公司年消耗黄芪原料500吨,带动800余户种植户实现增收,产业链年产值达3000万元。
如今,包头市固阳黄芪已拥有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双认证”,年产量占全国1/6,综合产值逾10亿元。固阳黄芪产业正在高速发展,让更多农民享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黄金效益”。
巴彦淖尔
麒麟西瓜鼓钱袋
□本报记者 图古斯毕力格
9月19日,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三支渠村的麒麟西瓜种植基地里,工人们穿梭于瓜藤之间,动作娴熟地采摘着翠绿饱满的西瓜。圆润的果实沐浴在阳光之下,表皮泛着诱人的光泽,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我今年承包了1300多亩地种植麒麟西瓜,亩产能达到8000斤。目前正值采摘高峰期,整个供应期会持续到9月底。”基地负责人王味虎介绍道。
据悉,王味虎雇用了上千名工人采收麒麟西瓜,其中一部分是周边村民。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种植户自身采收难的问题,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近就业,让大家实现持续增收,共同分享丰收的成果。“土地流转出去后,我们不仅有固定的租金收入,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补贴家用,这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三支渠村村民杨慧笑着说。
麒麟西瓜具有生长周期短、口感好、经济效益高等特点。通过全生育期大棚覆盖、滴灌施肥等科学种植方式,从种植到成熟仅需90多天。成熟的麒麟西瓜凭借“脆、甜、耐运输”三大特点,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在临河区干召庙镇的万亩拱棚麒麟西瓜种植示范基地,同样呈现出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瓜农们小心翼翼地将西瓜采摘下来、装进筐里,成批的西瓜随即被运往上海、杭州、南京等多个城市,抢占水果市场的“鲜”机。
今年,干召庙镇因地制宜,引进了内蒙古金源农业公司,投入2.4亿元打造麒麟西瓜产业园,流转了8个村的土地,建成了2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该基地采用“企业+基地+农户”合作模式,不仅为农户提供土地流转收益,还带动周边村民就近就业,实现企业、基地、农户三方共赢。
“巴彦淖尔的土地种出的西瓜质量好,销路特别广,覆盖了上海、湖南、湖北、江西、云南等多个省市。”外地收购商吴财德对干召庙镇麒麟西瓜的品质赞不绝口。
如今,麒麟西瓜种植已成为巴彦淖尔市部分旗县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特色产业。近年来,该市依托政策支持与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乡土潜力,培育特色产品,建设产业基地,通过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户嵌入产业链,共享增值收益。这些扎根乡土、各具特色的“产业密码”,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壮大了集体经济的规模。
鄂尔多斯
特色种植喜增收
□本报记者 郝雪莲 通讯员 吴思邈
春华秋实,硕果甜美。金秋九月,鄂尔多斯市各地一派丰收景象。农民奔忙在田间地头和果园里,采撷丰收果实,感受丰收喜悦。
连日来,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呼和木独镇大套子村400亩单生满天星朝天椒迎来采收季,田地里绿浪翻涌、椒香四溢,村民们穿梭于陇亩间娴熟地采摘,空气中洋溢着欢乐的气息。
“今年辣椒亩产量能达到4500斤左右,每亩收入5000元。我们合作社在今年3月和贵州签了订单,这些朝天椒采摘好后将直接运往贵州。”杭锦旗名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辛福告诉记者,目前朝天椒已进入集中采摘期,预计9月底完成全部采收。
一部分农民受雇于合作社,进行除草、移栽、养护等工作,不用外出打工就能得到一笔收入,辣椒红了,日子也火了。种植朝天椒不仅鼓了种植户的“钱袋子”,也打通了家门口的“就业路”。
走进大套子村村民赵福昌家的早酥梨园,60多亩果树郁郁葱葱,绿色饱满的果实缀满枝头,清甜果香沁人心脾。村民们穿梭林间,熟练地摘下梨子,迅速分拣打包,分工协作有条不紊。
“今年村里早酥梨总产量达24万斤,采收的果实由村集体合作社统一收购。”大套子村村支书刘栓子向记者介绍,合作社通过多渠道拓宽销路,一部分销往乌海、包头、呼和浩特等周边城市,一部分送入保鲜库储备用于反季节销售,还有一部分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消费者。“预计今年纯利润可达21万元左右,全部归村集体所有,既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也会在节假日期间拿出部分资金慰问村里的困难家庭。”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因地制宜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种植业和林果产业。如今鄂尔多斯的林果产业独具特色,形成了一个融合生态修复、经济增长、农民增收和科技赋能的综合性产业体系,串联起产业发展、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