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作番外篇:把“Trees”翻译成“咏树”到底是不是信达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22 00:13 1

摘要:读了基尔默的《Trees》,让我觉得从哲理的角度而言,这首小诗写得很是让我涌起一种“敬畏大自然”的感觉,并且,我觉得作者基尔默的对于自身(诗文)的定位特别好——对于艺术的美——再华丽、精美的辞藻也及不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读了基尔默的《Trees》,让我觉得从哲理的角度而言,这首小诗写得很是让我涌起一种“敬畏大自然”的感觉,并且,我觉得作者基尔默的对于自身(诗文)的定位特别好——对于艺术的美——再华丽、精美的辞藻也及不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Trees》这首诗所表达出来的意境值得喜欢写作的人去参考,但本文要说不是这首诗本身,而是关于这首诗名称的翻译。翻译是“写作”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而且包含了改写、缩写、扩写等许多写作技巧于其中,练习翻译是学习写作的一种高效方法。在我多能查到的资料当中,《Trees》的翻译有两个,一个是《树》,另一个是《咏树》,正是这两个不同的名称翻译,让我有了写这篇文章的想法。

从汉语的表现手法上来说,《树》更直白有力一些,《咏树》所表现的则是这首诗的“美感”,因为“咏”在汉语当中本就有“歌唱”的意思。从内容上来说,因为《树》的简单,并没有任何歧义可以产生,但是《咏树》则显得有些不足够精准,因为在诗的末尾,作者的点睛之笔其实在于“树之美,只有用自然而然形容才最合适”,这首诗“咏”的并不是树,而是“创造了树的‘自然’”。

所以,在思考哪个标题更好的时候,我陷入了“选择困难”当中,《树》,准确,没有任何问题;《咏树》,隽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不光在思考着自己的选择,我也在想不同的翻译者为什么会翻译出两个不同的名称,他们当时到底是怎样思考的?我当然无法知道译者们当时的想法,但是这种代入式思考却可以让我去认真审度这两个标题的异同点,从而让自己在用词上学会更多。

说实话,本文的标题我想了整整两天,最终也无法在《树》与《咏树》之间做出评判,我觉得这就是汉语的魅力所在。并不是每一个用词用字都可以像“推敲”的故事那样有“唯一”的选择,很多时候对于行文的选择,完全取决于作者的习惯与时代背景。

对于诗歌的写作,我一直坚持“母语唯一”的观点,我认为所有诗歌的精髓都会随着翻译而丧失许多许多。不要说跨语种的翻译,即便是把唐诗宋词翻译成白话文,也会完全失去那种典雅的美感。所以,在“翻译诗歌”的时候,我是特别抵制“以诗译诗”的,这种形式看起来好像很雅,其实丧失的韵味反而更多——只是,我的这种观点有些小众,很多人认为“以诗译诗”更加“信达雅”——如果一首诗被跨语种翻译成另一首诗,我欣赏的是原作者的作品还是译者的创作呢?

白话文写作,其实是完全可以从“翻译”开始的,在翻译之后再去对比其他人的翻译,从中寻找自己在理解上与遣词造句方面的异同,很多时候会让我们在写作层面上提升得更快。随便写一篇作文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是“译作”,却处于“标准答案有无之间”,既可以有自我发挥空间,又有着一定的写作限制,这样提升写作能力,会更快。

来源:一百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