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汕头市卫生健康局的一纸官方回应,为国瑞医院的“烂尾”命运盖上了公章。这座计划投资35亿元、规划2000张床位的“粤东最大三甲医院”,自2020年主体结构封顶后便再无实质性进展。
一纸到期的《医疗机构设置批准书》,一座锈迹斑斑的庞然大物,背后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转型的狂热与困惑。
2025年9月,汕头市卫生健康局的一纸官方回应,为国瑞医院的“烂尾”命运盖上了公章。这座计划投资35亿元、规划2000张床位的“粤东最大三甲医院”,自2020年主体结构封顶后便再无实质性进展。
项目建设方曾多次申请延长设置批准书有效期,最终批准书还是在2024年1月16日到期失效。有网友在汕头《民声热线》栏目的建议“国瑞医院烂尾多年,能否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手”一事。市卫生健康局询问医院后,明确表示“暂无承接国瑞医院建设的计划”。
一家又一家大型医院停诊!停收住院病人……民营医院破局之路在何方?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资金断裂,健康梦想搁浅沙滩
国瑞医院的“烂尾”之前就有预兆。汕头市卫生健康局早在2023年10月就表示:“近几年受疫情及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影响,北京国瑞置业有限公司对项目的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工程进展缓慢”。一家又一医院欠薪、停业,医疗机构的“围城”之困
据百度百科公开资料显示,汕头花园集团有限公司(国瑞健康境内控股公司)已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面临多项法律风险,包括股权冻结、股权出质、限制高消费等问题。其中,2023年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2次。2025年4月11日新增被执行人记录,执行标的5.7758477亿元
2022年6月,北京金融法院将汕头花园集团持有的汕头国瑞医院全部股权冻结,冻结期至2025年5月31日。不久后的2022年8月,汕头自然资源局就发布了国瑞医院在建工程项目抵押登记声明。
地产转型,健康产业非坦途
国瑞健康前身为“国瑞置业”,2022年6月更名为“国瑞健康产业有限公司”,从传统地产开发业务逐步向大健康产业领域拓展。
不过,更名并不能解决国瑞健康面临的现实问题。截至2022年末,国瑞置业的银行及其他借款总计90.49亿元,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1.3亿。这种资金状况解释了为何国瑞医院项目会出现投资不足致项目进展缓慢的情况。
2025年8月29日,国瑞健康发布的中期业绩显示,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2.25亿元,同比增加283.88%。这样的财务状况无疑使得重启国瑞医院项目雪上加霜。
行业专家表示:“医疗项目重资产、长周期,与房企“高周转”模式冲突,地产投资转型医疗鲜有成功,大都烂尾或转让。”如万科早在2010年就开始布局养老和医疗业务,曾计划建设3家儿童医院,但因审批、人才、运营等问题未能落地。万达曾高调进军医疗,计划投资1500亿元布局医疗,在广州、成都等地建设国际医院和健康产业园。2017年成立大健康集团,但2021年后逐步退出医疗行业,医疗项目多被搁置或转让。2021年以来,绿地控股、融创中国、荣丰控股等房企均布局医疗健康赛道,但成功者寥寥。
医疗的烂尾、破产、并购
国瑞医院的困境并不鲜见。鲁西南医院的破产令人唏嘘。这所曾投入20亿元建设的三级综合性医院,负债超12亿元。经营管理不善、资金链断裂,扩张时盲目投入。医院破产致使600余名员工被拖欠8个月工资。目前已经历五次流拍,甚至拍卖连报名人都没有。2024年10月,梅州市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员工反映,医院已全面停诊,要求合同制员工离职,还拖欠了10个月的工资。同年11月,梅州市卫生健康局确认这家公立二甲医院已停诊,并要申请破产。东莞光华医院通过破产重整迎来生机。因集团战略决策及关联公司资金链问题,负债9亿元。法院启动预重整程序后,采用“破产不停产”策略,引入东莞市莞利健康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投资6.2亿元,成功清理债务,普通债权清偿率大幅提升至48.6%,远高于模拟破产清算的12.57%,是广东省首例综合性民营医院预重整转重整成功案例。
供需失衡,医疗的现实困境
医院项目的停滞、烂尾、破产等事件,表面看是资金断链、管理失范,背后却指向一条共同主线供需错位”叠加“政策—金融—人口”三重周期拐点,让医院从“稳赚不赔”的优秀资产变成“重资产、长周期、慢回报”的高风险项目。
一方面优质医疗资源仍然稀缺,另一方面盲目扩张又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运营困难。患者继续向头部大三甲医院集中,使得区市级普通二、三级医院开始加入病源争夺战。此外许多医院在前期扩张(新建医院、购置设备等)中积累了大量债务,运营管理能力不足,叠加近年药品零加成、DRG医保支付改革等医改新政,传统的运转模式开始失灵。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前期已经运营的医院也面临生存压力,更不用说新建设的大型医院了。部分行业专家人为“这家医院的破产、倒闭可能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大风暴还未降临”。
启示与展望
痛定思痛的同时,也给行业带来了三点启示。一是,医疗是专业化、长周期运营。二是,新建医院必须与区域卫生规划配套。三是,健康投资必须要摒弃规模崇拜。
首先医疗是门“慢生意”,要小火慢炖,需要长期投入和专业运营能力,单纯依靠资本可以快速扩张,但是运营必须一步一个脚步。其他行业跨界医疗需要克服专业壁垒、人才短缺和运营经验不足等各方面的挑战。
其次医疗机构规划必须与区域卫生规划相协调,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动辄数千张床位规模的医院需要在规划时充分考虑区域人口基数、医疗资源分布和医保支付能力等多方因素。
此外医疗健康投资需要理性看待,绝不能盲目跟风。尤其是在其他行业的调整期,试图通过转型医疗健康来寻找出路的企业需要审慎评估自身能力和资源禀赋条件。
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大概率会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专业能力,告别简单的规模扩张。
转向以质量、专业能力的高质量发展。从“治已病”到“全周期健康管理”的升级,融合前沿技术、构建全链条服务。
锈迹斑斑的医院骨架,背后是那段狂热的扩张年代。“国瑞医院事件”照出了整个医疗健康行业在资本冲动与医疗专业规律之间的张力。告别规模崇拜,拒绝短视投机,未来的医疗发展需要回归到以人为本、质量为本、深度运营、口碑传播的轨道上。尊重医疗的“
来源:健康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