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血管疾病是一类常见且严重的健康问题,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中医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经验,“辨证施治”作为中医的核心思想,为心血管疾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有效手段。
主讲人:安徽省阜阳市中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中医师 赵 楠
心血管疾病是一类常见且严重的健康问题,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中医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经验,“辨证施治”作为中医的核心思想,为心血管疾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有效手段。
在中医理论中,心血管疾病并非单纯的心脏或血管问题,而是整体机能失衡的反映。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导致人体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具体来说,情志内伤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长期的压抑、焦虑以及愤怒等情绪的波动,可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其次,不良的饮食习惯,尤其是过量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会导致血脂升高和血管硬化,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最后,过度劳累或缺乏运动会影响气血循环,加重心脏负担,从而诱发心血管疾病。
“辨证施治”理念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心血管疾病个性化治疗的基础。所谓“辨证”,就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疾病的性质、病位、病因和病理变化等,从而做出准确的中医诊断。“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选择相应的中药、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个体化治疗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患者的治疗需求,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治疗:1.气虚血瘀型。采用补气活血的治疗方法,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等补气药,以及丹参、桃仁等活血化瘀药。这些药物能够增强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缓解心悸、气短等症状。2.痰湿阻滞型。采用健脾化痰、利湿通络的治疗方法,常用的中药有半夏、陈皮等化痰药,以及茯苓、泽泻等利湿药。这些药物有助于消除体内痰湿,改善心脏功能,缓解胸闷、头晕等症状。3.肝肾阴虚型。采用滋补肝肾、养阴清热的治疗方法,常用的中药有熟地黄、山茱萸等滋补肝肾药,以及麦冬、玄参等养阴清热药。这些药物能够滋养肝肾,平衡阴阳,从而改善心悸、失眠等症状。
针灸治疗:1.气虚血瘀型。选择能够补气活血的穴位,如气海、关元等,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增强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2.痰湿阻滞型。选择能够健脾化痰、利湿通络的穴位,如丰隆、足三里等,通过刺激这些穴位,消除体内痰湿,改善心脏功能。3.肝肾阴虚型。选择能够滋补肝肾、养阴清热的穴位,如太溪、三阴交等,通过刺激这些穴位,滋养肝肾,平衡阴阳。
推拿按摩:1.气虚血瘀型。选择能够补气活血的手法,如点按、揉捏等,作用于气海、关元等穴位,以增强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2.痰湿阻滞型。选择能够健脾化痰、利湿通络的手法,如推揉、拍打等,作用于丰隆、足三里等穴位,以消除体内痰湿,改善心脏功能。3.肝肾阴虚型。选择能够滋补肝肾、养阴清热的手法,如轻柔地按揉、摩擦等,作用于太溪、三阴交等穴位,以滋养肝肾,平衡阴阳。
饮食调理与生活方式调整:1.气虚血瘀型。日常多食用补气活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等,同时坚持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心脏功能。2.痰湿阻滞型。多食用健脾化痰、利湿的食物,如薏仁、冬瓜等,同时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减轻心脏负担。3.肝肾阴虚型。多食用滋补肝肾、养阴的食物,如枸杞、黑豆等,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中医“辨证施治”理念不仅深刻体现了中医个性化治疗的精髓,更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领域上彰显了独特的价值。它巧妙地融合了中药、针灸、推拿、饮食调理及生活方式调整等多种手段,为心血管疾病患者量身定制了一套全方位、个性化的治疗路径。展望未来,我们应积极寻求中医与现代医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治疗模式,以期为更多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医疗服务,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希望与光明。▲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