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典型案例(二)

摘要:2024年以来,云南省各地各校积极探索、扎实推进工作落细落实,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留守儿童关心关爱、“双减”成效巩固提升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典型案例。为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效应,省教育厅在全省范围内遴选出32个典型案例,印发通知予以推广。本期推

2024年以来,云南省各地各校积极探索、扎实推进工作落细落实,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留守儿童关心关爱、“双减”成效巩固提升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典型案例。为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效应,省教育厅在全省范围内遴选出32个典型案例,印发通知予以推广。本期推出家校社协同育人第二期4个典型案例。

一、大理市以家长学校为阵地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

一是推进法治化,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依托“家校共育 携手成长”品牌活动,开展“送法进万家 家教伴成长”宣讲巡讲活动,发挥家庭教育讲师团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站、媒体、微信公众号、电台节目等,通过邀请专家开设直播讲座,刊登、转载相关文章、视频等方式,把家庭教育服务送到群众身边、送进千家万户。二是优化家庭环境,深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持续搭建覆盖城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家庭教育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开设线上家庭教育专栏,开展网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发挥好各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阵地作用,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等,开展法律、家风家教、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家庭教育咨询及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等,强化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教育支持服务。三是统筹公共服务场所,开展家庭亲子阅读活动。因地制宜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亲子阅读活动,特别关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困境儿童及其家庭,为特殊困难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让孩子们都能共沐书香、共同成长。四是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家庭教育阵地建设。全市共有144个“家长学校”、315个“苍洱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定期组织普惠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定期举办知识讲座或分享交流会。利用公共文化资源,推动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民俗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立亲子阅读体验基地或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五是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培育高素质服务队伍。坚持需求导向,面向社会,广泛动员在职和退休教师、“五老”、热心家长加入家庭教育指导者队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家庭教育指导的主体力量。依托有条件的高校或互联网平台,建立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基地,科学系统培训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并提升专业化水平。结合寒暑期儿童作业管理、网络使用、安全守护、亲子沟通等,有针对性地组织家长课堂、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家教沙龙等,帮助家长科学育儿,合理安排孩子假期生活。

二、易门县多举措提升质量、家校社协同育人。

一是建强一个中心。建立由县委副书记任顾问、分管教育副县长为主任的家庭教育委员会,明确县妇联、县教体局等10个成员单位工作职责,下设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由县教体局、县妇联、县卫生健康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中小学校长共30人担任指导中心成员,统筹协调县级部门资源,形成合力保障中心发挥作用。二是健全两项制度。健全家庭教育管理制度,明确家长学校建设管理流程和家长委员会开展工作的方式,细化家长学校工作考核措施。健全控辍保学工作制度,落实“双线四级七长”控辍保学责任制,发挥县、乡、村、组各级力量,落实关爱、救助措施,实行学校班子成员、党员教师包保联系特殊学生制度,实施动态管理、常态清零、精准帮教,让学生留得住。三是建好三支队伍。建好家长学校管理队伍,各学校成立家长学校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任组长,中层领导和班主任为成员,明确1名副校长具体负责家长学校工作。建好家庭教育骨干教师队伍,每年新招聘心理健康专业教师2—3人,逐步补齐专业教师不足的短板。建好家长委员会队伍,建立由家长代表组成的“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全县55所中小学、幼儿园建立校级家长委员会,20所建立三级家长委员会。四是落实四项措施。落实家长培训工作,邀请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成员、家庭教育专家等入校授课,鼓励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参加家长学校培训。落实家长开放日制度,各学校根据教学安排,每年邀请家长参与班级一日常规观摩、主题班会和学生文体、创作等活动不少于2次。开展系列家庭教育活动,以节假日、寒暑假等为契机组织开展一系列家教活动,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助力家校共育。落实家访工作,建立“领导班子带头、中层干部示范、班主任为主体、教师全员参与”的家访工作机制,坚持开展“千师访万家”“春风行动”等家访活动,明确学校家访工作周期和次数,主动邀请村组干部参与家访活动。

三、西畴县“家校社”协同构建劳动教育新生态。

一是整合“农耕资源”,打造全时空劳动教育资源矩阵。通过挖掘学校劳动教育元素,拓展家庭劳动教育形式,链接社会劳动教育资源,形成全覆盖的劳动教育资源库,让学生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全时空中感知劳动教育,实现个体性、集体性、社会性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二是建设“农耕课程”,构建全场域劳动教育课程集群。建立“农耕劳动+积分”家庭课程,明晰家庭劳动内容,梳理学生参与农耕劳动的素养指向。建立“农耕劳动+学科”学校课程,为学生构建真实的农耕情境,带领学生围绕“农业耕作”主题经历农场选址粮食播种—培育—收获产出的完整过程,在劳动实践中融合地理、生物、美术、数学等跨学科探究,树立“大劳动”观。建立“研学+实践”社会课程,以“劳动+研学”让区域中小学校学生在各类农事体验活动中庆丰收、乐成长;以“劳动+实践”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将工匠精神融入学校教育。三是传承“农耕精神”,培育全链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组建家庭启蒙、学校指导、社会引领三支队伍,从学生劳动习惯、劳动思维、劳动能力、劳动品质四个维度开展启蒙、指导和引领,多维并进推动区域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家庭启蒙以劳动习惯养成为核心,通过“指导”“帮助”“协同”等关键核心要素,引导“爸妈”导师陪伴同行,实现家庭劳动角色转型。学校指导以“专职+”的596人专兼职劳动教育导师为主体,讲述“农耕精神”。社会引领以吸纳“劳模工匠”进校园,挖掘“全国三八红旗手”谢成芬、“中国好人”宗富春、 “云南省道德模范”程敦儒等进课堂弘扬劳动精神20余场次,覆盖全县4万余名在校师生。四是体验“农耕研学”,探索全方位劳动教育路径体系。把劳动教育搬到菜园稻田,以主题模块的形式,开展“研途识趣,学中成长”“学农周”“水稻研学”“追寻红色印记·争做强国少年”“乡约东升”“研学汤谷行”“高举旗帜跟党走立德树人兴边疆”等农耕主题研学活动,2万余名师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责任担当和创新意识。

四、楚雄州特殊教育学校家校社联体共筑特殊儿童成长之路。

一是家校合作助力未来。学校定期组织家长会,通过家长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内容涵盖特殊儿童心理、教育方法、相关法律法规等,提升家长育儿能力。同时,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的一对一沟通,利用家访、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情况,共同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学校每学期组织教师开展送教及家访工作,对重度残疾及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家庭开展进门入户走访与送教。二是普特融合育人。学校开办学前班,招收一批特殊幼儿就读。与楚雄市鹿城幼儿园合作成立楚雄州第一所学前融合教育试点幼儿园,积极探索尝试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融合发展。三是高校协同创新育人。学校与楚雄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建立“协同创新合作育人”机制,双方立足各自的优势和资源,在特殊教育领域进一步深度合作。特殊教育学校获得更多专业支持和智力资源,帮助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四是校企合作实践育人。学校与楚雄大源汽修服务有限公司、楚雄卡莎莎刺绣艺术有限公司、楚雄州餐饮行业协会、南华七彩彝绣有限公司、楚雄州文化发展公司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为残疾学生搭建实习就业平台。企业同时也可以享受相关的政策优惠,实现学校、企业和社会共赢。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