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加强微短剧片名审核),要求微短剧片名应提升思想内涵,传递主流价值观,不得使用恶俗、恶趣味等违背公序良俗的片名,不渲染极端对立、复仇、暴戾、焦虑。
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图源:央视新闻
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加强微短剧片名审核),要求微短剧片名应提升思想内涵,传递主流价值观,不得使用恶俗、恶趣味等违背公序良俗的片名,不渲染极端对立、复仇、暴戾、焦虑。
随着短视频行业的迅速发展,微短剧近年来呈现异军突起之势,已然成为一股视听新“势”力。令人遗憾的是,在行业高速扩张和鱼龙混杂的发展态势下,部分微短剧一味追求流量,盗版、侵权、价值引导不良、运营模式滞后等问题不断出现,不时引发非议。
经过一段时间的“野蛮生长”后,微短剧相关的各级监管政策不断趋严。两年前,广电总局对“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进行专项整治,三个月内下架了2万余部。今年6月,微短剧正式进入“全备案时代”,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针对微短剧的管理新规正式实施生效,对微短剧实行“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审核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
在政策的指引之下,微短剧从业者积极响应,努力调整创作方向,提升思想文化内涵,创作了一批大众喜闻乐见的不俗之作。与此同时,由平台负责自审的“其他微短剧”,虽然内容违规问题已大幅减少,但片名哗众取宠、低俗庸俗的顽疾,严重拉低了微短剧行业整体形象。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带来了一定的流量,但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微短剧市场的健康发展,亟待治理。
据悉,流量、利益成为部分微短剧制作和播出平台敢于在片名方面走偏、打擦边球的重要动因。“管理提示”提出,“小程序类微短剧为刻意追求投流效果,片名问题尤为严重,必须严加整治”。为及时纠正和扭转部分微短剧在片名上的跑偏倾向,此次发布的管理提示就加强片名审核工作,分别在导向、体例和艺术上提出新要求。
专业人士表示,当下的观众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爽剧”或“套路化”的剧情,而是更加倾向于有深度、有内涵、能够引发共鸣的作品。依赖恶俗片名“吸睛”,如此剑走偏锋,更不是长久之道。
微短剧如何把好“片名关”?要想让剧本拥有一个好名字,除了尽量规整并关联剧情,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使用过度冗长和口语化的片名之外,更要提升文化内涵和审美内涵,合理和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倒装、对比、双关、设问、迭音等手法增强其艺术性,不滥用仿拟、谐音、夸张等手法进行恶搞。
内容是王道。优质的剧情、深刻的主题、真实的人物塑造是吸引观众的关键。通过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探讨社会热点和人生哲理,可以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微短剧的优势在于其灵活性和创新性,制作方可以尝试不同的叙事风格、拍摄手法和剪辑技巧,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呈现故事,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和情感体验。此外,还要在剧本创作、演员表演、场景布置、音效配乐等方面下足功夫,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为整体作品增色添彩,提升作品的艺术品质。
一言蔽之,微短剧要想持续“勾”住观众,关键在于提升内容质量和创新性。通过聚焦优质内容、创新叙事手法、注重细节打磨、精准定位受众以及推动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寻求“突围”。惟其如此,才能摆脱对恶俗片名的依赖,实现良性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