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它影响,宫崎骏才坚定了学习动画的决心,才有了之后的《龙猫》,《千与千寻》...
手持金箍棒,
眺望着远方。
中国动画电影鼻祖
动画片记录着儿时的喜怒哀乐,
而每当听到“国产动漫崛起”这样的词,
总让人不禁想到,57年前的一部动画片。
因为它,日本动漫之父弃医转行。
受它影响,宫崎骏才坚定了学习动画的决心,才有了之后的《龙猫》,《千与千寻》...
即使过了半个多世纪,
它依然无愧为国产动画的巅峰之作,
而说起它的名字,你一定耳熟能详,
它就是——《大闹天宫》。
当年,它在美国上映后,
获奖无数,甚至到了今天,
我们依然要靠着这只猴子,
来证明我们的动漫,
曾不输给任何国家。
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拍出这样的传世之作,堪称奇迹。
而这个奇迹的缔造者,正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创始人:万籁鸣。
年少时,他最喜欢《西游记》,幻想着在光影里,把他的英雄放出来。
但听到天不怕、地不怕、法力无边的孙悟空,竟然翻不出如来佛手心时,他愤愤不平。
于是,天色一黑,
一块白布做幕,
幕后摆一盏油灯,
他自创皮影戏就上演了。
演的是“孙悟空
逃出了如来手掌心”。
1919年,画技卓群他考入了上海商务印书馆美术部。
一次, 他去购买美术用品,路上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外国水手,突然伸手将他头上的帽子用力摘掉,抛向大街,接着哈哈大笑。
万籁鸣顿时怒涌心头,
冲上去和他评理,
谁知那醉鬼直接挥拳打他。
此时来了两个印度巡捕,
他们不仅不分事实,
还用警棍殴打万籁鸣,
放纵外国水手逃之夭夭。
万籁鸣受此侮辱,想到列强践踏中国百姓的种种恶行,于是他立即拿起画笔当作武器。
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画起,直至《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画出了一幅幅形象化的近代中国血泪史。
在作画的几个月里,
万籁鸣虽然疾病缠身,
但他难抑愤慨之情,
仍抱病走笔,
完成了画稿。
一时间,
各地的学校和工厂、
商店争相采购,
或在校园内张贴,
或在厂区店堂悬挂。
在他的影响下,
华夏儿女同仇敌忾,
掀起了一股反帝的怒潮。
1937年,日本飞机轰鸣声刺破了中国的天空,这个东方古国的历史又翻到了耻辱的一页。
因为战争的影响,国产动画的发展也被推到了空前的低谷。
而与之同时,美国迪斯尼推出的动画《白雪公主》风靡世界,在上海放映时更是盛况空前。
目睹到这样的差距,
万籁鸣暗下决心,
“美国能够搞一个《白雪公主》,
中国为什么不能搞一个《铁扇公主》?
我一定要把中国的铁扇公主拿出来,
超过美国的白雪公主!”
《铁扇公主》来源于 “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在万籁鸣的画笔下,孙悟空带领着猪八戒、沙和尚,与铁扇公主、牛魔王斗智斗勇,终于闯过了火焰山。
这不只是一部,
简单的动画片。
他通过情节暗喻:
只有“团结一心,联合大众,
才能打败牛魔王(日寇),
取得最后胜利。”
在那个写满屈辱的年代,
万籁鸣希望凭借着铁扇公主的芭蕉扇,
扇起全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决心。
很快这部优秀的国产动画就传到了日本,连演一月,座无虚席。后来日本下令在日本禁映《铁扇公主》。
日本作家小松迟浦在一本刊物上写道:“抱着轻视的眼光,去看中国第一部动画片的人们,会被惊得目瞪口呆。”
与此同时,这部动画也深深影响到了一位日本青年,他就是后来日本动漫的鼻祖——手冢治虫!
在看过万籁鸣的孙悟空之后,他放弃了医生的职业,拿起了画笔,这才有了后来举世闻名的《铁臂阿童木》。
《铁扇公主》中的孙悟空,惟妙惟肖,但这还不能让万籁鸣满足,他心中一直觉得,“大闹天宫”中无所不能的孙悟空,才是他心中的大圣!
于是四十岁的万籁鸣踌躇满志,立刻开始招兵买马筹备《大闹天宫》。
本以为一切会顺风顺水,
可在和资本家见面的时候,
投资人却笑嘻嘻的表示:
现在战乱物价飞涨,
我们为电影买的胶片
和药剂所花的钱翻了好几倍,
卖了都能大赚一笔!
就不拍这个动画片了吧。
一生作画的万籁鸣,
在遇到这样的理由,
还能有什么话说呢?
战争的硝烟吞噬了一切,
也吞噬了他所有的梦想。
动画梦在战争年代无疑是,最可笑、最卑微、最无足轻重的梦。
他感到深深的绝望:“所有的进步文艺事业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动画艺术又怎么能例外呢?
我常常感慨地说,我这一生能够拿出这把“铁扇”也该满足了,我还有什么奢望呢?”
20年后,新中国成立,
《大闹天宫》得以开拍,
他的梦想终于成真。
于是他开始夜以继日的绘画构思,为了寻找片中诸多神仙的原型,
他特意派人上京“求神”。京城大大小小的庙宇,没有一处没留下过剧组人员考察的足迹。
有时为了设计一个精巧动作,
年过六旬的他,
会顺手抄起一根梢棒,
在厂院里和年轻人挥舞起来。
有一次在寻找灵感的过程中,他不慎掉入水池,却乐呵呵地站起来郑重其事地对身边人说:
“谁也不要告诉我老伴儿,我裤子湿了。”
一部《大闹天宫》整整等了二十年团队整整画了7万多张画!光手工绘制就用了两年多的时间。
这是一个对孙悟空有无限热爱和赤子之心老人,留给我们最伟大的文化瑰宝。
一个镜头,
在荧幕上只放映5秒钟,
但在“图画台本”中,
却要画上一百多张画稿。
看着腾云驾雾的孙大圣,
这位64岁的老人激动地哭了:
“孙悟空,我们终于见面了。”
动画一经上映,
立刻就引起了国内外轰动。
法国媒体称其完美地表达了,
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
而这一点恰是
“迪斯尼所做不到的”。
一部为国人捧回无数国外大奖的国产动画片,让万籁鸣体验过了却夙愿的欣慰,但同时也给他带来过可怕的灾难。
“文革”爆发,万籁鸣遭受凌辱,被折磨十年之久,但在这期间,他所关心的还是他一直热爱的动画事业。
面对一次次的压迫,
万老一次次的问自己:
“有生之年我还能制作动画吗?
动画可是我的命根子啊!”
1978年,改革开放,这一年,一个五十岁的日本中年人下了飞机,他的第一句话是:“万籁鸣先生在哪里?”
这个中年人就是手冢治虫。时间汹涌澎湃,此时万籁鸣已是八十岁的老人,手冢也不再是当年在电影院看动画,看得目瞪口呆的小孩子了。
见到偶像时,手冢深情的说到:
“万老先生,我是看了您的孙悟空,
才决心做一名漫画家的。”
后来手冢治虫为了完成《我是孙悟空》,在画桌上赶稿中逝世,他留下了遗言:我已经成为孙悟空了。
在他的手记中这样记载道:“《我的孙悟空》是受到了万先生的启发。
特别是火焰山和牛魔王那一段,我本来想把它删除的,但是那动画的影象却不断浮现在我心里,结果我几乎完全抄袭了那段动画。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孙悟空》就是那套动画的翻版,实在令人惭愧。”
几十年后的光景,日本动画形象飘满了中国的大街小巷,“我们这一代人,您是再也揪不回去了。”
前任上海美术电影厂的厂长张松林在家里,听到迷恋外国动画的孙儿门对他说出这样的话,百感交集,却只能默默接受他们的话语。
而如今,已经没有一个投资商愿意拿出魄力和耐心,用四年的时间去打磨一部动画片,尽管现在出现了像《大鱼海棠》、《大圣归来》这样备受好评的佳作,但数量上寥寥数几,质量上更没有当年《大闹天宫》那般精益求精。
中国动画片早已迷失在飞速发展的动画技术中,找不到自己的灵魂,对此我们不禁想问:万老先生的艺术精神还能延续下去吗?
当然万籁鸣先生看不到这一切了。
如今,他躺在上海西北部的福寿园里。墓碑是一卷展开的胶片,胶片里那只敢作敢当、永不服输的猴子,仿佛就是他自己。
怀缅这位动画巨匠,
只见这位大圣,
手持金箍棒,
眺望着远方。
怀念故乡情
到南京,当然要看看大桥,
最好,也去瞧瞧夫子庙,
并非去朝拜圣人,
而是去品尝一下那儿的热闹。
去看那联袂成云的人流,
去看那密如雨点的脚,
去听饭馆里厨师的吆喝,
去听茶肆里游人的说笑。
还有那鲜味四溢的馄饨担子,
还有那重露头角的“油炸干”小挑,
如果你有兴趣,花上五分钱,
就能喝上碗热辣辣的豆腐脑。
这儿,也许是南京城最狭窄的街,
却兼有南京的新景和旧貌,
去和满街的人群一块儿挤吧,
这生活既很新鲜又十分古老。
——邓海南《夫子庙小景》
▲1918年的万籁鸣
▲万氏兄弟之母
▲老门东景区的“万氏故居”箍桶巷31号
▲大万、二万和夫人
我们未满二十岁就为谋生离开了故乡。足迹经过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各方相处,语言庞杂,如果从中听到一声乡音,我们总有心灵震颇的感觉。“啊,是故乡来的!”不论识与不识,我们总要邀约这位同志相对聊天。我们尝过各地的山珍海味,佳馐奇肴,总认为比不上故乡的板鸭、香肚、小花生米……特别是一碗香喷喷的泡炒米,加上一个水汆蛋,佐以一根红萝卜干,真是风味无穷,百尝不厌。大概是“敝帚自珍”吧,然而这却是无法抑制的感情。
▲南京老门东
一八九九年十二月,在故乡半边营,我们两人在同一天呱呱坠地。我母亲共生了七个男孩。我们俩是老大、老二,下面还有超尘、涤寰等五个弟弟。我俩和弟弟们整天爬上滚下,叽叽喳喳,把全家闹得难以安宁。半边营父老今天如健在,定能回忆起我们这群“猴子”的顽皮劲。父母无奈把我们赶到院子里去。记得旧居的院子狭小得转不了几个身,那里树枯枝老,花草稀疏,地面坎坷不平,且时有碎砖绊脚,但在当时我们弟兄眼里却是个广阔的天地。我们弟兄在那里尽情玩耍,从而使我们对花卉虫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0年,为拍摄《骆驼献舞》,在做唱歌、笑和走路的声音效果的万氏兄弟(前排右下角为万古蟾,后排左一为万超尘)
当时银幕上音乐效果和声音效果都要自己做。这里他们正小院怎么锁得住我们七弟兄的童心?母亲安排我们围坐一张方桌,买来画册、纸笔要我们习画,以求太平。母亲哪里知道她的此举却为我们弟兄开拓了通向美术领域的道路呢!母亲心灵手巧,会绣花、剪花样。每到晚上,为了哄我们早点睡觉,便借助灯火,用灵巧的双手在粉墙上为我们做各种手影。那灵活生动、维妙维肖的手影使我们着了迷。母亲又哪里知道,她的这些迫于无奈的手影动作,竟成了我们兄弟几个走上动画片道路的启蒙。从这个意义上说,母亲确确实实是我们最早最好的启蒙老师。
▲万古蟾
我们进了离半边营旧居不远的私塾。学馆里一个典型的私塾老师形象逐渐出现在我们的笔下。我们热爱画画,并且进展神速。我们暗暗下了决心,立志要终生从事这一事业,这实在出乎“望子成龙”的父母的意外。在当时封建社会,绘画被视作雕虫小技,为人所不齿,是有辱“门庭”的;加上家境不裕,无力延师,而无师怎能自通?!困难是可以想像得到的。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刻苦自学。那个自学与我们今天讲的自学相比,条件就差远了。父亲严厉地阻止我们学画,一经发现就扭着我们耳朵厉声呵斥。又是母亲这位启蒙老师,她见我们立志学画,夙志未懈,先是佯作未见,后来劝说父亲让我们两人走自己想走的路。
▲南京夫子庙
说来也奇怪,我们的另一些启蒙老师竟是夫子庙画室中那些穷极潦倒不知名的画师。半边营距夫子庙不远,经过乌衣巷,一溜小跑就可到达。当时的夫子庙确是个迷人的地方,说书唱戏的,跑马卖艺的,拉洋片看西洋景的,捏面人和卖泥人儿的,叫卖各种各样小玩艺儿的,不多久我们就看腻了。惟独夫子庙贡院西街一带的画室却接连几个寒暑吸引了我们。我们伫立在窗外,被画师们的手笔所折服,被画上的山水人物所迷恋,一站就是二三个小时,直到天黑才悄悄地溜回家去。我们偷偷地观察,回家就在灯下苦练,记得当时我们望着那些衣衫褴褛、满身油污的穷画师们,既同情他们的遭遇,又慨叹他们的高超笔力。
▲南京夫子庙的皮影戏
当年秦淮河畔的杂耍场上,经常有民间艺人演出皮影戏。皮影戏中的人物舞枪弄棒,腾云驾雾,能说会唱,可比母亲的手影高明得多。我们七弟兄就在自己家里做试验,到后来,质量并不比杂耍场上演的差。“静止的人物真能动起来?!”从此我们脑海里经常思索着这个问题。皮影戏是我们心灵中最原始的“动画”雏形。动画——这颗在我们心灵中播下的艺术种子开始萌芽了。
▲万古蟾和万籁鸣
我们在故乡旧居的油灯下,从少年到青年,坚持习画达十年之久。学画稍久,对画艺领略渐深。我们对古今巨匠名作,无论山水、人物,工笔、写意,无不悉心研摹。当我们的年事渐长,对石恪、梁楷、老莲作品,尤为倾心,受益甚多。后来西洋绘画技术传入我国,我们就专心于写生、学习,掌握其法则、规律,又旁及油画、雕塑、漫画及人物解剖等。我们两人穷年累月习画,画路就更宽了。我们尝试采西画所长,融于国画之中,扬长避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在此同时,我们转而从事中国式动画的探讨和实践。特别是有了党的领导后,使我们在美术电影上逐步有所建树。
来源:沢田纲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