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加盟开店是中年人最后归宿,还是一片绿油油的韭菜地?

摘要:下篇,写给想要和已经开店的加盟商,同时有一定的故事性适合想要了解的朋友,《中年再危机:加盟闭店率超20%,开店到底是避风港,还是韭菜地》。

原创作者:老朱(朱钊霖)——企业幕后的思考者

首发平台:老朱话经营,2024年12月23日

下篇,写给想要和已经开店的加盟商,同时有一定的故事性适合想要了解的朋友,《中年再危机:加盟闭店率超20%,开店到底是避风港,还是韭菜地》。

请读者甄别使用,以下是正文:

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无论城市、县城,还是乡镇,最繁华的那条商业步行街都越来越相似。

我每年飞行超过 7 万公里,疫情后的三年走过了187个大大小小的城市,但却看到了永远相似的商业风景。有时候,当我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我会戴上耳机漫步在城市的步行街,我喜欢用脚步去丈量每个城市商业的繁荣的感觉。

但在最近,特别是疫情后的三年里,我突然发现,每个城市都有着一样的蜜雪冰城,一样的华莱士、赵一鸣、瑞幸咖啡,正新鸡排……每个城市仿佛被统一规划后,失去了那种卓尔不群的气质。

每个人都在开着一模一样的店,每个人也在消费着一模一样的商品

很多人谈到加盟给我的感受就是,品牌方做好了一切,我只需要交钱等着赚钱就好了……如果生意有这么好做,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店在转让?

扔出两组数据:

2024 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新设个体户 1258.9 万户,其中批发和零售业新设 702.7 万户住宿和餐饮业新设 212.3 万户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新设 125.6 万户。这个数据同期相比 2022 年 1221.8 万户和 2023年 1258.9 万户,基本持平。

2022 年个体户注销 310 万户,2023 年个体户注销 858.2 万户,2024 年上半年注销了 310 万户,其中第三产业大概占比 89.03% 。2023 年的闭店潮持续到了 2024 年,2025 年将会呈现出 2024 年数据爆发。(统计数据来源于官方,有一定模糊性和滞后性)

具体来看,2024 年上半年,餐饮行业平均闭店率 22.6%,其中焖锅、炸串和小龙虾均超过了 32% ,火锅20.2%,茶饮19.6%;咖啡行业两极分化,白牌闭店率高达 50% ,品牌闭店率为 13.3%,低于餐饮。

总有人耗光资源离场,也总有人在满怀希望的进入,一条街上走马灯式的换招牌,好像始终都在营业,但都做不了多久,这就是今天我想聊的话题:

零售服务行业必然要的规模扩张,与直营扩张相比,放加盟对于品牌来说是必然的路径。对于加盟商来说你明白你面临的是什么吗?

今天用文章与你们做个对话,结束后希望可以帮到你们。话不多说,开始正文。文章较长,诸位请自行筛选章节标题,有选择的观看吧。

一切都始于2020年的那只「黑天鹅」,它扇动了三年的翅膀,彻底颠覆了世界经济的格局,导致原本外向的经济加速了内部整合,俗称「卷」。

自 2020 年后的三年,有很多行业急转直下。被政策打败的教培,趋势向下的地产,改变生活方式后影响的商场和超市,一时间「毕业」了太多的中年人进入待机。

「内卷」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劳动力价格走低」,市场供大于求,年轻人毕业就失业,中年人被裁就彻底结束职业生涯……

总之就是,有很多人在最难找工作的年龄找不到工作了

失业三宝,外卖、快递、网约车挤满了穷人,一些颇有家资的「中产」不屑一顾,他们选择用「创业代替工作」,从此踏上了更崎岖的路。

接下来,我通过两段真人真事具体讲讲,加盟开店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小帅是我朋友家的侄子,23年大学毕业,边玩边找工作,一年后仍没有就业,就和家里要了 30 多万元和臭味相投的室友一共凑了 70 万元开了一间库某咖啡店。

老白是朋友介绍来的新客户。今年 35 岁,大厂毕业后攒了 120 万元回到老家一个人口 30 万的小城研究开店这件事。从 2021 年起,他先后加盟了三家赵某某零食店,还有一家小蓝杯咖啡店。

两人在 2024 年,在不同的城市同样都面临了竞争激烈到极点的无奈。

很大的一个城市,但真正适合开店的地方不超过 3 条街,一条街上同类型的店不少于三家,表面上一团和气,但下面却是彼此默默地,贴脸开大,争夺客流。

就说开店这件事,小帅和老白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用他们的故事贯穿整个我的讲述。先做个简单介绍:

小帅,我定位他「业余玩家」。他选择「加盟」是一种被动的选择,是用「创业」代替「工作」的无奈,也是对经营一无所知下的一种盲目自信。零基础、想赢怕输,学费交了有成长都是好结果。

老白,我定位他「职业加盟商」。他选择「加盟」是一种可操作的投资,如同炒股一样,理智的配置各种不同业态的资产。开始不懂的时候交点学费,有基础且输得起,后面都会赚回来。

从选择开店的那一天起,两者都要经历从小白鼠成长起来的创业过程,结果好坏不是品牌方做了什么,而是他们对开店的理解如何。

小帅为什么选咖啡?因为他喜欢,他觉得每个人都喜欢,特别是上班族必须的刚需饮料。于是花重金盘下了某 CBD 的底商,装修完成后现金流已经不够推广,开业了一年经常需要「花呗」进货。

老白考察了半年,判断零食是一个相对安全的赛道,决定启动加盟。通过赵XX零食面试后,得知每家店的启动资金得 75 万。他把这 100 万分成 3 份,留 20 万家庭生活,每个店他投资50万,找了两个合伙人凑齐剩下的钱,这样就有了两家门店,而不是把所有的钱都押在一家店里。

加盟不等于万事大吉,它是一个要决心和脑子的活,相反它比打工摸鱼更需要智慧。一个连班都上不明白的人,开店夭折的几率大于 99%。

小帅没有正式上过一天班,也没有咖啡开店的经历,他出于喜欢选了咖啡;老白大厂运营出身,懂商业逻辑,他用他的专业评估了开店的选择,最终加盟了「零食赛道」。

此处,关于小帅和老白的选择,你怎么看呢?

我谈下的观点:无论是小帅的盲选,还是老白的专业,从选定离手的那一刻都可以看作是一样的「零」,都要重新开始面对更多的不确定。

很多人能开店赚钱,可能是因为运气好,如果跨到其他业态,可能就赚不到钱甚至亏掉,这才是能力问题。但对于选择了赛道后,从零开始的经营,无论是业余玩家还是职业选手,都需要从小白开始练级。

此时,过去的积累只有一部分可迁移技能作为新手的初始装备,但如果你本身就是一个敏锐的猎手,加上较强的学习力,后发先至也不是不可能

加盟需要什么能力?作为一个职业,它也有属于它的从业门槛:

对于加盟者你需要懂多关于品类经营,从选址、供应链、品控,到运营、选人、财务,要用亲身经历去熟悉每个赛道,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

分享一下老白的方法:

首先,用自己曾经的能力研究赛道选择做正当风口,更容易的零食;

其次,他躬身入局做零食,抓住了零食的壁垒是「体量换供应链」,看似是零食赛道背后其实是「雪王模式」;

后来,他选择加盟小蓝,完成了经营能力的可迁移,完成跨行的成功运营。

他把加盟的经验复制到了其他行业,做跨品类经营,这样对于加盟商抗风险的防御力就会很高。

推荐你们去看一部老电影叫《大创业家》,它讲的就是麦当劳创始人雷蒙·克罗克,从卖奶昔设备到加盟麦当劳并将其发扬光大的故事。

去掉吹牛逼的成份,里面有一个桥段是,雷蒙用热情和口才打动了麦当劳兄弟(创始人)开放了「特许经营」成为了加盟商之一。这是雷蒙的开始,也是特许经营模式的一次进化。

「特许经营」通俗讲就是大家常说的「加盟」,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商业模式。特许人(品牌方)卖的是品牌、商标、产品和服务模式,使被特许人(加盟方)在特定区域内来运营业务。

通俗讲:我借给你用,我的模式和品牌,你赚的钱要给我分一些,我们是各取所需的共赢

换言之,如果只是帮助厂家推销某款「商品」,那么这种商业模式称之为「代理商」,大家熟悉的微商、直销就是这样的逻辑,它是一种基于分配方式的散货方式。

加盟这件事对于厂家来说,它需要的不只是加盟人的钱,更需要加盟者来干活。

剧中,雷蒙找到了一群有钱人投资,而投资人则是雇佣职业经理人按照传统汽车餐厅的方式经营「麦记」,结果一塌糊涂,雷蒙果断收回了特许权。

麦当劳在首批「特许计划」中,选择有生存压力的美国中产而非有只出钱的投资人来加盟,看中夫妻二人亲自上阵,自我驱动的用心经营。

今天,所有的好品牌方都会面试加盟人,如果你没有资源,也没有经验,只是有钱还不多的那种,人家根本不会和你合作。

今天,品牌方也认同人这个关键‬变量‬才是加盟开店成败的关键。

从 2022 年至今,我在近处见过三家机构迅速做到了 300 店以上,但做的最好的反而是店最少的那家,因为他 90% 以上的门店全是直营模式。另外两家走的全是互联网逻辑,要的只是一组数据,用来 ABCD……轮的数据。

不谈对错,因为经营没有对错。只是这种「要阵地不要伤亡」,只管门店数量不管加盟商死活的模式,也只是套了「加盟外壳」的「金融模式」,要的就是快速做出数据,给资本吹牛用的。

你们喜欢的马斯克在特斯拉投奔中国之前,干的就是这件事。他负责在前台用 PPT 吹牛,资本大佬在后面通过消息掌握股价。存在即合理,商业不谈对错,但你需要知道自己在这场游戏中的位置,猎手还是猎物。

虽然加盟模式很成熟,这件事‬也没有那么‬容易‬。否则也不会‬只有‬那‬几个‬品牌‬突围‬出来了‬。

通过市场上的一些存在,从我的角度,简析几个市场上常见的品牌:

第一个,茶姬、雪王。创始人的初心很好,供应链和品牌运营是我看到今天市场上最平衡的模式,没有无脑赚钱模式,需要有一定商业能力。

第二个,库某咖啡,某家中医。资本大佬操盘,小蓝杯同根同源,想要复刻小蓝杯上市的路径,如今在跑马圈地跑数据。阵地大于伤亡的打法,需要烧出一个未来。

第三个,锅某食材。已完成市场布局,IPO 完成,最终要走的是投资供应链,从上游赚钱的路子。此时的加盟者约等于品牌方的店长和运营总。

第四个,零食加盟。很像便利店,微利慢经营,3-4年回本,南北消费差异很大,目前风口已过。稳定的夫妻店可以考虑。

第五个,餐饮加盟。成熟度最高的赛道,经营难度最高,品项生命周期很短,自己没有方法活不过一年,小白梦想粉碎机。

总结一下:看懂老板,看懂模式,看懂布局,看懂运营,算好账,这是今天新进入加盟方能力的最下限。

选完赛道后,就是靠真功夫运营了。在我看来,一家小店的经营(业务)和福耀、华为某BG、比亚迪某事业部底层逻辑上没有什么不同。

稻盛和夫说定价即经营。那么一碗面卖多少钱,就决定了你卖给谁和在哪卖。剩下的运营就是保障如何获得利润。

特劳特说定位定天下。那么你清晰的价值主张传递,就能找到客户是谁,怎么缓释他的痛点,和他原因付出多少钱。

乔布斯说以用户需求为主。那么产品具备的功能和主张由埋单的人说了算,他要为需求付费几何那就是企业需要探索的。

每个人信奉的商业流派,都有独特的商业逻辑,也有着不同的思考起点,但最终都有一个闭环的模式作为终点,支撑整个商业系统的运作

这就是作为创始人的「Founder Model」,每个加盟商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创始人模式。这个模式能不能成功,取决的是老板对业务的深度

2022 年至今,我劝退过至少 10 个想要做加盟生意的人。其中有几个是大学毕业的自家孩子,也有 40岁毕业的无奈中年人。

我有内部视角能看到更多的数据,我又专业能够提升成功概率,但我也不一定能开好一家店。如果在我的劝说之后你还能坚持的,至少说明了你很坚定,那就去尝试吧。

加盟方没有一个是冲着失败做的,他们的想法都很「美好」。觉得当上小老板,就万事大吉了。实际情况是,原本的工作都做不好,怎么可能开个店就挣钱呢,你们是多看不起开店这件事

我成长在西京成东新街夜市附近,这里是老城区,居住的都是当地的老居民,还保留着最传统的夜市和餐饮价格,在这里十五元吃饱不是问题。我很喜欢的一家包子店,只算我自己就吃了30年了,门面很小,全家齐上阵,只经营两种口味,每天下午五点出摊半夜两点关门。

这里,没有额外雇店员,夫妻俩负责后厨,孩子负责帮忙销售和出餐,一个餐馆可以养活一家人的生计,在今天这个品牌同质化的时代下,这样的生意已经很难了。

类似的店在这条街上曾经有不止 20 家。如今都变成了主营外地游客的 「连锁」餐饮,很是可惜。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包子店的大众点评只有三点几分,除了「好这一口」的老客户,拿着点评的新客户很难进入了。我想当这一批存量客户消失,它也可能会消失吧。

再来看另一个包子店:西京最有名的老包子店,「五一大包」。

它属于西饮集团旗下的品牌,有足够的沉淀(这个我也吃了30年,算上我爸妈50年都有了),这两年因为西京的旅游热被又挖出来的小吃。

一个包子 4 至 5 元,这个价格在这座新一线城市已经是仅次于鼎泰丰的存在了,但它却被更多人熟知。

因为西饮集团的规模效应,可以让消费者在西京城的所有能见到游客的地方都有店,来西京旅游的客流至少会有机会尝试到它的产品,也让老客户更便捷的购买到。

这就是刚才说的:规模化的本质就是做更多人的生意,它只是数量,还包括频次和复购。

对于西饮集团这种「村办企业」来说,他什么都不缺,就是地主家的傻儿子也能上北大的存在;可对于其它的,需要自力更生的「寒门贵子」来说,时间比什么都重要。

今天的苍蝇馆子很多是上世纪 80/90 年代的产物。那时候的工业化很少,还没有预制菜的轰炸,人们只能慢慢烹饪,如果口味不行,品质不稳定,根本不会活到今天。

小店经过 40 年的沉淀和包容,老客户已经从吃好(味道)到了回忆(记忆)的情绪价值,在老客户的转介下又带来了新的客人。

这是小店的优势,也是它们的卡点。这类小店的经营者本质是「复合型打工」,属于一个业务型的店长。做大,产品没有可能支撑,只能选择做强。

也就是,用互联网工具,将店面的经营范围从 3km 扩大到全城范围,获得更多的客人。这也是一种「规模化」,只是不可复制,没有发展。对于苍蝇馆子,做好了也只是全家打工的「作坊之路」,「未来就是今天」,看看发达国家的传家小店就知道了。

服务业的生意必然是规模化的,因为它符合当下人们对于「品牌」的消费需求,它们是更多人的选择。

小店的规模化是一种单店极限运营。对于品牌来说,规模化之路必然有加盟这条路。

规模化的逻辑很简单:开店需要钱,一家店需要 100 万元,1000家店就是 10 亿元,10000 家店就是 100 亿元,做好规划拿钱开店就OK了。

老吴说:我说的都是废话,有100 亿元谁还开店呢?存银行吃利息周游世界了。

别急,听我继续讲。我们同频了规模化的逻辑,对吧,那我们就继续往下同频方法。

比如加盟这件事:本质是用「员工」的钱开店。我辅导的一个品牌就是这么干的,我说说内核。他实际上不是「用钱开店」,而是「用人开店」。

这个其实就是雷蒙的「麦当劳特许经营计划」,找当时的中产家庭来投资开夫妻店,丈夫盯后厨,妻子管前厅,投资人就是你品牌的员工

品牌方省去了雇佣优秀员工的成本,个人也能因自己的能力获得更多的收入。这一切的前提是,品牌方的初心:

想要做一个如「麦当劳」被人记住,敬仰的品牌,没有这种战略定力,最终仍是金融模式的击鼓传花

我认为加盟开店能够成为中产家庭职场落地的降落伞,前提是你有试错的成本和决心,以及在陌生领域成长的决心和智慧。

中国‬生意场‬有句老话‬叫「‬店大欺客‬」,放在‬加盟‬这里‬就是实力‬差异‬带来的‬势能不同‬,加盟商‬会觉得‬自己‬很卑微‬。下面我们站在加盟方的角度来聊聊如何「反客为主」。

其一、加盟就像开盲盒,如果你幸运的抽中了「麦当劳」,那么认真经营,听话照做就能拿到结果。可如今招加盟的品牌方那么多,你如何判断这个品牌是「真加盟」还是「割韭菜」呢?

我谈谈我的经验:

所有真加盟都必须是:在一个区域做数量,在一个城市/区域先聚集出品牌势能,然后再换城市。如果品牌,东开一家西开一家,那么这种品牌就需要避坑了。

其二、加盟商和品牌方之间一种「博弈关系」,品牌方需要加盟商听话,照做达成其战略目标;加盟商也需要品牌提供 100% 的支持,轻松拿到结果。

加盟商有最大优势的情况就是「鹬蚌相争」时,即在某个行业有两个以上体量相似的品牌方在竞争的情况时,品牌方为了争夺优秀的加盟商更可能会提供让利。

一般情况下,成熟的品牌方会更加强势,此时审查的就不只是加盟商的个人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具备什么资源。

比如,你有资源可以在某新开的印象城铺位随便挑,那么不论什么品牌方你都可以随便挑选。

其三、头部品牌就像快车,好资源、好运营和好机会,三号之后随着战略规划的推进,能够达成每一个既定的里程碑。那么如何能够搭上头部品牌的快车

有且只有两种可能:1、机会,幸运/慧眼的抓住早期机会,在品牌萌芽要求不高的时候上车;2、资源,你的资源足够打动品牌方,要么你有亮眼的从业经历,要么拥有铺王一类的位置。

我认为加盟如今更趋向于职业化区域运营,即「职业加盟商」在自己的优势区域内跨行业经营形成链状生态反馈。

解释一下链状生态反馈。小黑周末和女朋友去万达压马路,购物之余吃了鸡排,喝了奶茶,买了零食后回家看电影。他们今天一天的消费除了看电影和买衣服,其他的需求都是在同一加盟商的品牌下消费的。

在职业的加盟商也是100%存在风险的,所有人都只能通过人为干预降低风险。

老白说,「我也如今也是背靠团队在运营我的所有加盟生意,他和他的团队会一起评估目、选址、配置资源,看看怎么把风险降低。但问题是,每当跨越行业经营的时候,因为进入了不熟悉的区域,亏欠的概率就会变大」。

刘老大说,「我们为了降低试错成本,所以会在开始之前找更专业的人给我们提供信息和方法,排除一些错误答案,让我们可以更快速的进入经营的正规」。

今天的经营者越来越推崇《硅谷之火》和《永恒的活火》,那是因为存量时代的竞争只有两条路:其一、极致的运营,用管理卷死对手;其二、持续的创新,用业务卷死对手。

不论哪种方式,你都需要有足够的费用空间,筛选团队、聘用专家和优化效率。经营是不进则退的逆水行舟,不进步你家优秀的人才也会流失,高质的客户也会离开,最终只会无奈的走入「低质竞争」的烂泥坑摔跤大赛。

我是老朱,

助力老板成长和企业发展的咨询师。

感谢你耐心阅读,

我们三天后见。

来源:老朱话经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