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也面临国内饱和出海竞争的压力

摘要: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 5 年来首次萎缩,今年销量将比去年下降 5%。销售收缩之前,中国机器人在国内野蛮生长,制造业机器人部署密度全球第三。财政补贴、收购外企、市场规模是中国机器人快速发展的三大绝招。国内市场开始疲软,中国工业机器人出海建厂能否在全球范围内竞争?与

内容提要:

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 5 年来首次萎缩,今年销量将比去年下降 5%。销售收缩之前,中国机器人在国内野蛮生长,制造业机器人部署密度全球第三。财政补贴、收购外企、市场规模是中国机器人快速发展的三大绝招。国内市场开始疲软,中国工业机器人出海建厂能否在全球范围内竞争?与西方机器人对比,中国机器人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

一、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 5 年来首次萎缩,因需求收紧今年总交付量预计比 去年下降 5%。

最新的市场研究显示,由于国内需求低迷,制造业扩张部分显著放慢,导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在经历五年高速发展后,在今年出现首次下滑。

根据市场咨询公司深圳高工工业研究院 (GGII)在12月22日发布的最新报告,今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总交付量,将比 2023 年下降 5%左右,下降至约30万台。

该报告将这一下降归因于制造业,尤其是汽车和可再生能源行业明显收紧的需求,因为在盈利能力压力增加的情况下,工业部门普遍放慢了固定资产投资。

根据 GGII 的数据,工业机器人销量低于预期,这也是自 2020 年以来的首次下降。该研究院年初曾预测今年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到创纪录的32万台。

该报告称,由于需求放缓导致了该行业的价格战开始蔓延,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正在经历生存考验。

GGII预测,由于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竞争加剧,外资延续承压态势流入减少,内资厂商出清阀门加大,2025年工业机器人整体市场销量可能延续今年的收缩趋势。

工业机器人可是制造业的“当红炸子鸡”,卖得好不好,直接反映了制造业的火热度。从工业机器人需求最大的汽车及零部件、3C、新能源产业来看,3C电子和汽车零部件行业还算不错,汽车整车和新能源就有点吃力了,特别是新能源,需求收缩得特别厉害。因此从需求上来看,使用工业机器人的行业开始分化了,导致几年来高速发展毫无危机意识的机器人行业也发生了紧急刹车的意外。

二、销售收缩之前,中国机器人在国内野蛮生长,制造业机器人部署密度全球第三。

今年的中国机器人销售萎缩发生在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使用率方面已经超过德国和日本的时候。

制造业一直是中国经济崛起的核心,三十多年来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超过一亿个工作岗位。根据2024年7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的介绍,去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6.2%,占全球比重约30%。

不过,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根据人社部、工信部、教育部此前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至2025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缺口率达48%,所以机器人正在越来越多地接管制造业工作岗位。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 (IFR) 2024年11月20日发布的《世界机器人 2024》报告,截至2023 年,新的全球平均机器人密度达到创纪录的每 10000 名员工 162 台,是 7 年前测得的数字74 台的两倍多。

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制造商每10000名工人部署了470台机器人,大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数据显示,虽然十年前中国在机器人采用方面全球落后,但现在已超过德国和日本,仅次于新加坡和韩国,位居世界第三。

随着中国人口的萎缩和劳动力短缺的迫在眉睫,从电子和汽车到化工和食品加工等行业都争先恐后地安装机器人。IFR 数据显示,十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23年市场规模大约为31.6万台,使其他国家市场相形见绌。

即使站在全球机器人市场,中国机器人制造企业的市场份额也在快速增长。2023年,在全球机器人市场份额TOP 10 企业中,中国与日本一起占据4家,日本企业居1、5、7、9名,中国企业获得2、3、8、10名。

三、财政补贴、收购外国企业、市场规模是中国机器人快速发展的三大绝招。

尽管中国工业曾经依赖日本的发那科(Fanuc)和安川电机(Yaskawa)等外国机器人供应商,但作为国家自给自足运动的一部分,中国的工厂越来越多地部署不太先进但更便宜的国产机器人。中国机器人快速发展的秘诀,总结起来主要是补贴、价格、本地市场。

第一、产业政策和财政补贴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国家在十年前公布的雄心勃勃的产业政策《中国制造 2025》计划中,首次为本土机器人制造商设定了占领国内一半以上市场的目标。此后,中央和地方财政一直在投入资金支持中国的机器人制造商。这些资金包括产业补贴、税收优惠、低息和贴息贷款、低价土地,还包括财政直接投资和国有企业投资。

今年 1 月,北京市与国有钢铁企业首钢集团的子公司共同设立了 100 亿元人民币的基金,以推动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南华早报报道称,根据其年度报告,新松是中国最大的机器人制造商之一,在过去三年中获得了 5.88 亿元人民币的补贴。

第二、收购海外领先的机器人企业获取技术。

在过去十年中,一些中国公司还抢购了拥有关键技术的老牌外国企业。比如中国机器人制造商 Estun 于 2019 年以 2.16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国的 Carl Cloos Welding Technology,并于 2017 年入股了美国公司、机械臂的先驱 Barrett。

比如已成为 SCARA 机器人(一种流行的机器人类型,其动作与人类手臂类似)领导者的汇川技术,其企业公号“汇川技术动态“在7月27日披露,该公司在 7 月份以未披露的金额收购了法国机器人软件公司 Irai。

最著名的例子是中国家电巨头美的以 50 亿美元收购德国库卡——与瑞士的 ABB 以及日本的 Fanuc 和安川电机并称为该行业的四大巨头之一。该交易于 2016 年在欧洲的强烈反对下继续进行。

第三、巨大的本地市场。

尽管进行了这些收购,但直到最近,中国机器人企业在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份额一直徘徊在 30% 以下。疫情为他们提供了机会之窗,在此期间因为外国制造商遭受了供应链中断,导致交货时间延长,一些中国工厂转向了本地机器人公司。

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公司也乘着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等行业的蓬勃发展的东风。与汽车和芯片制造等行业不同,这些行业不需要非常复杂的机器人,它们的需求与中国供应商能够提供的产品相匹配。

此外,也像在芯片和软件等其他行业所发生的那样,国有企业在机器人采购中逐步淘汰外国机器人供应商,更多地转向本地供应商。由于缺乏公开的信息,很难判断这个趋势是政策要求,还是窗口指导,或者是所有国企不约而同地的自发行动。

四、国内市场开始疲软,中国工业机器人出海建厂能否在全球范围内竞争?

中国的机器人行业也在开始复制太阳能和汽车行业的故事,在国内遭遇需求不足、供给过剩的市场瓶颈后,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以喷漆机器人而闻名的中国机器人公司Efort 和其他中国机器人公司准备加快海外扩张,中国的一些机器人设备和产能,很可能最终进入中国以外的工厂。

8月29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在其官网的新闻中报告称,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宋晓刚最近表示,“就像任何寻找新市场的企业一样,中国机器人公司会去有产品需求的地方”。他估计,目前只有 5% 的中国机器人出口。

但许多中国机器人公司都有推动这一数字上升的计划。上个月,汇川技术在德国的贸易展上推出了其 SCARA 机器人。该公司在该地区设有销售和工程办事处,希望将其海外销售额从目前占总销售额的 6% 增加到最终的 30%。汇川技术高管宋俊恩在4月份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在海外建厂给了汇川技术一个跟风的机会。

Estun 区域首席执行官 Gerald Mies 11月26日在接受德国媒体HannoverMesse采访时表示,该公司于 10 月在欧洲推出其产品,现在的目标是占据 10% 的欧洲市场。

12月15日,瑞士机器人企业ABB 发言人在接受The Wire China 采访时称,“我们预计会看到更多竞争对手从中国进入全球市场”。

The Wire China报道称,Stieler技术与营销咨询的机器人与自动化负责人Georg Stieler说,“中国机器人公司将改变欧洲和美国的机器人技术。他们激进的定价将带来更多的竞争,并迫使老牌企业重新考虑他们一直在做生意的一些方式” 。

五、与西方机器人对比,中国机器人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

中国机器人出海之后与国际一流机器人企业竞争,有多大的优势?这涉及中国机器人企业的优点和缺点。而他们同样如此明显。从他们的四个优缺点来看,他们的竞争优势是产能大,价格低廉。缺点是质量还有一定差距,软件系统差距更大,在中高端机器人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第一、拥有机器人发展的生态系统。

中国的机器人公司受益于过去 10 到 15 年在这里发展的生态系统。他们可以比日本的公司更快、成本更低地进行产品迭代,更不用说欧洲了。

第二、价格便宜。

根据汇丰前海证券的估计,由于供应链本地化,中国机器人比外国品牌的同类型号便宜 10% 到 15%,这很有帮助。

第三、关键部件落后,因而缺乏更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此外,技术研究公司 Omdia 的首席分析师 Lian Jye Su 表示,德国和日本公司在一些基本零部件方面仍然保持领先地位,例如为机器人供电的驱动系统。

MIR Databank 机器人主管 Walter Zhu评论说,从长远来看,中国企业将不得不找到一种方法来区分他们的产品,否则随着竞争的加剧,他们可能会被拖入更深的价格战,因为工业设备对可靠性的要求更高,这不是一个你可以通过降价来继续获得市场份额的行业。

综合来看,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采用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外国工业机器人仍然以更高的精度和可靠性以及更长的生命周期而闻名。比如Fanuc 和 ABB 等竞争对手仍然在高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中国机器人公司即使在中国市场的收入方面仍然落后。尽管 Estun 去年在中国的销量市场份额仅次于日本的 Fanuc,但它的销售额仅为 6.4 亿美元,不到 Fanuc 16.1 亿美元的一半。

第四、控制和应用软件与西方差距较大。

另一个弱点是软件。中国机器人的推动主要以硬件为中心,但下一次机器人革命将来自将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集成到机器中,这一步有可能改变制造流程。

科技研究公司 Omdia 首席分析师Lian Jye Su认为,所有这些都是非常新的技术,只有当你成为更广泛的全球技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并愿意开放和协作时,才能实现。这需要时间、投资,并且能够看到远远超出将硬件安装到工厂车间的东西。

总而言之,要在国际市场与ABB 等全球市场领导者竞争,中国机器人公司必须克服从创新和软件开发到品牌认知的挑战。但缩小这些关键指标的差距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技术积累。

来源:火星宏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