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已经撤市的Blenrep,曾被视为GSK重回肿瘤战场的一把利器。无论是BCMA这个靶点,还是ADC这一分子类型,这款产品过去都因为抗肿瘤方面的潜力而名声在外。
转自:新康界
已经撤市的Blenrep,曾被视为GSK重回肿瘤战场的一把利器。无论是BCMA这个靶点,还是ADC这一分子类型,这款产品过去都因为抗肿瘤方面的潜力而名声在外。
GSK不愿放弃这个“失败”的产品。去年,它重提对Blenrep高达30亿英镑的野望。眼下,这个目标似乎又近了一步。
11月中旬,GSK宣布Blenrep在III期临床试验DREAMM-7的预定中期分析中,获得积极结果。这项研究将Blenrep联合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作为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二线或更晚期治疗。这家巨头称,试验达到OS的关键次要终点,Blenrep联合疗法显著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不过,包括安全性数据在内的中期分析结果,仍未详细公开。GSK表示,这些资料会在12月召开的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发布。
这已经不是Blenrep在离开市场后的首次利好。也许,这款传奇ADC最终重返,问题是,几年过去,它能否适应新的产业格局?
01
一波三折
作为一家疫苗巨头,GSK为了更聚焦优势业务领域,曾于2015年将肿瘤事业部以160亿美元出售给诺华。但2016年,GSK又
放不下这块“奶与蜜之地”,宣布重回肿瘤战场。
然而,回归之路并不平坦。
以首付款3亿欧元引进的PD-L1/TGF-β双功能融合蛋白M7824,在多项试验中接连失败;14.6亿美元押注的HER2 ADC产品XMT-2056,因致命的严重不良事件暂停临床;TCR-T疗法lete-cel因疗效不足停止入组。
GSK对此并未气馁,而是重新调整研发策略,包括终止多项TCR-T管线研发,结束在细胞和基因治疗方面的投资,继续加码ADC等。
Blenrep成为一个突破口。2020年8月,Blenrep顶着“全球首个BCMA靶向疗法”的光环获得FDA加速批准,上市当年就为GSK带来近4300万美元的收入。彼时,有分析师预测,这款新药在2021年销售额将达到3.77亿美元。
在与CD38单抗达雷妥尤单抗头对头的III期DREAM-7试验中,Blenrep取得PFS显著优于标准疗法的积极结果,显示其作为二线疗法治疗复发或难治性MM患者的潜在价值。
与此同时,GSK正在推进一项DREAMM临床开发计划,继续评估Blenrep在MM患者早期治疗,以及与新疗法和标准治疗相结合的潜力。
不过事与愿违。2022年11月,GSK宣布,Blenrep单药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四线治疗的成人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III期临床失败。该试验中,Blenrep组和对照组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21.2和21.1个月,Blenrep单药并没能展示出更强的效果。
此次失败不久后,Blenrep迎来了生命的终点——GSK宣布,已根据FDA的要求,启动撤回Blenrep的上市许可。
从最早上岸,到先发优势没能维持下去黯然退市,Blenrep充分阐述了创新药研发的不确定性。
可就此断言Blenrep已经失败,或许并不妥当。在创新药领域,反转、反转再反转,也是常态。2024年2月,Blenrep三联疗法临床数据的公布,表明其具备逆天改命的可能。
时间来到不久前,关于Blenrep试验数据喜人,GSK的逆天改命之路仍在继续。
02
“钟情”ADC
肿瘤学曾经不是GSK的传统优势阵地,但从近期财报来看,肿瘤学产品收入正在快速增长,未来有望成为GSK的主要收入来源。
在热门的ADC领域,Blenrep虽然经历波折,但GSK为其重新找到合适定位,相关组合疗法在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试验中数据优异,有望在该领域占领重要位置。
在更广阔的实体瘤领域,GSK的布局也从未停止。
2023年12月,翰森制药与GSK共同宣布,双方就翰森制药自主研发的ADC新药HS-20093达成独家许可协议。此外,翰森就曾与GSK就另一款ADC新药HS-20089达成独家许可协议。两笔ADC新药的交易金额超32亿,靶点都集中在B7-H3/H4家族。
从治疗领域来说,HS-20089和HS-20093覆盖妇科癌症、肺癌、泌尿生殖系统、胃肠道等具有巨大潜力的癌种市场,更有望与GSK自家的PD-1抑制剂Jemperli形成强强联合,开辟出全新的治疗路径,为未来治疗格局带来无限遐想与可能。
其中,HS-20089是一种新型B7-H4靶向ADC,其有效载荷为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根据ESMO 2023上公布的数据,HS-20089在TNBC患者中显示出33.3%(剂量4.8 mg/kg)和27.3%(剂量5.8 mg/kg)的ORR。
B7-H4在妇科肿瘤中高表达,GSK正是看重HS-20089在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等妇科癌症领域的潜力,以及与GSK旗下Jemperli联合应用的潜力。
目前,HS-20089正在进行用于治疗妇科癌症的临床Ⅱ期临床研究。
而HS-20093是一种新型B7-H3靶向ADC,由全人源化的B7-H3单抗与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有效载荷共价连接而成。2023 ASCO年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HS-20093在多种肿瘤类型中显示出临床活性,其中在SCLC患者中观察到63.6%的ORR,在骨肉瘤/肉瘤中,ORR为17.4%/25%,而且安全性良好。
HS-20093正在中国进行多项用于治疗肺癌、肉瘤、头颈癌及其他实体瘤的Ⅰ期和Ⅱ期临床研究。
与翰森制药达成交易,对于GSK补充其ADC布局有着重要意义。这两项交易,将为GSK在多种癌症适应症上的ADC布局补充弹药。
03
谁与争锋
虽然在退市之后,GSK并未放弃挣扎,Blenrep仍有多个III期临床在推进,不过,市场对于Blenrep的预期,已经跌落谷底。
核心原因在于,当下针对血液瘤的新兴疗法不断问世,比如CAR-T疗法、双抗疗法,直接对ADC造成了“降维”打击。
Blenrep身处的多发性骨髓瘤领域最为典型。根据II期临床试验结果,在接受2.5mg/kg剂量的Blenrep单药治疗13个月后,ORR数据达到32%。
再来看靶向BCMA CAR-T疗法carvykti的表现。在临床II期试验中,Carvykti的ORR达到了98%,更有78%的患者达到严格意义的CR。这意味着,Carvykti几乎对所有患者都有作用。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疗效方面,ADC简直被CAR-T“完虐”。
双抗虽然疗效不及CAR-T,但对比ADC仍有优势。拿BCMA/CD3双抗Tecvayli来说,针对在既往接受过多线治疗的患者ORR达到61.8%,28.2%的患者享有完全反应或更好的反应。
也正因此,虽然早在去年11月,GSK宣布III期DREAMM-7试验已提前达到PFS的主要终点,并且强调数据展现了“强劲且具有临床意义”的趋势,但市场却并不感冒。
在外界看来,即便Blenrep新的临床成功,但可能需要更详细的数据来评估其价值。
但对于行业来说,BCMA这一靶点已经燃起了不小的热情。
作为一种跨膜糖蛋白,BCMA与BAFF-R和TACI联合作用,共同影响B细胞的增殖和存活。这一蛋白的重要特点,使它特异在所有MM细胞上高度表达。于是,在近两年ASCO年会上,BCMA成为行业瞩目的焦点。
BCMA已经成为多家医药公司和研究机构开发MM和其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策略的热门靶点,目前多数开发集中在治疗MM。
多家药企都敏锐捕捉到了这一点,以BCMA为靶点的CAR-T细胞疗法、ADC、双特异性抗体等领域全面开花。在这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数CAR-T细胞疗法,治疗MM患者呈现出惊人的疗效。
另外,任何一种治疗策略总是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如同靶向CD19的CAR-T细胞一样,单独靶向BCMA的CAR-T细胞也存在它单打独斗的短板。对于部分复发难治性MM患者,抗BCMA CAR-T细胞治疗无效,并且在CAR-T细胞治疗后短时间内可能发生复发,缓解持久性是BCMA CAR-T疗法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这一原因,或许是GSK始终钟情于ADC疗法的底层逻辑,希望借助崭新的技术手段完成对CAR-T潜在问题的逆袭。
最终结果如何,需要GSK用更多实打实的数据证明。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