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某书的推荐种草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可算等来拔草的机会。上周六去了一趟,谈不上多惊喜,但人非常少,四个展厅以沉浸式实物展览展示为主,可以尽情享受慢慢看展,甚至还有带孩子写生的。
被某书的推荐种草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可算等来拔草的机会。上周六去了一趟,谈不上多惊喜,但人非常少,四个展厅以沉浸式实物展览展示为主,可以尽情享受慢慢看展,甚至还有带孩子写生的。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位于东直门大街5-11号北京簋街,地铁5号线B口出向东、向北走路10多分钟即达。东门是正门,可以直接进,兑换门票在北门。免预约,带身份证直接兑换即可。
据某书说华侨博物馆有四季不同的门票,有人为收集不同门票每个季度都专程来一次。我的这个门票应该是冬季的了,挺好看。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是著名爱国侨领、中国侨联首任主席陈嘉庚先生于1960年提议在北京兴建,并带头捐款50万元人民币。由于选址及历史原因,2014年10月21日才正式对公众开放。
华侨一词始于19世纪末,大量使用于20世纪初,特别是1905年以后。华字表示了中华民族的属性,侨字表示了移居国外的侨民现象。根据日本人成田节男的考证,在他所著的《华侨史》中认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旅日横滨华商创办一所子弟学校,名为华侨学校。”这是华侨一词见于文字最早时。后经同盟会人的广泛传播使用,逐渐成为近代旅外中国人的通称。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常设华侨华人历史文化展,全面展示中国海外移民历史和文化,分为中国人移民海外历史、华侨华人海外生活篇和贡献篇、华侨华人与中国发展、中国侨务四个部分,使用图文结合、场景复原、艺术品创作、多媒体展示等手法辅助展示。
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10世纪开始,随着海外交通的发达和贸易的兴盛,移民逐渐增多,在海外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聚居区。16世纪末,随着殖民主义的东侵和中国民间海外贸易的发展,广东、福建等地沿海居民大量向东南亚移徙,在当地进行生产和贸易,初步形成了早期海外华商网络。
近代,中国人以国际劳工和贸易商的面貌出现在国际移民舞台上,形成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海外人口迁移。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国出现了新一代海外移民。新移民的移徙方式和海外生活更多元,自主性更强,社会融合程度更高。
不过早期的移民主要是苦力,在远东或从远东以低工资甚至仅够维持生活的工资雇佣的劳动者,尤指契约华工或猪仔。苦力贸易的集散地先在厦门,然后移往澳门。运输华工的船,环境异常恶劣,被形容为“海上浮动地狱”。
澳门开设的招募华工的场所叫招工馆,也叫猪仔馆,是监牢式的宿舍。经营猪仔馆的人多是秘密帮会的领袖,势力强大、布置周密、诱骗工巧,与香港、汕头、厦门、槟榔屿等地的客馆都有串通勾结。1873年,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三国在澳门开设的招工馆有300多家,靠苦力贸易为生的人口贩子达3、4万之多。
契约华工先赊欠出国船费和伙食费,抵达目的地后,须为雇主做满一定期限的劳役,以补偿雇主所垫付的旅费。合同期间,华工无选择职业的自由和人身自由,故契约华工实际上是债奴。
华工被贩运到南洋各英国、荷兰殖民地(如邦加、勿里洞开锡矿、马来亚种橡胶、婆罗洲垦荒等),南美洲的古巴(种甘蔗)、秘鲁(挖鸟粪)、巴西(种植、开矿),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修铁路、开矿、淘金),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淘金、在种植业做工),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南非、毛里求斯,太平洋上的塔西提岛(大溪地)、西萨摩亚、斐济、瑙鲁、夏威夷等,几乎遍及世界各地。
在残酷的压榨下,很多人客死他乡。据估计,1800-1925年出国的约700万契约劳工中,大约有100万丧生,30万受伤致残。幸存下来的人在工作期满并偿还债务后,绝大部分留居当地,从事小商贩、洗衣、餐饮、裁缝、种植等社会底层的劳作。在侨居国,他们还要不时面临“排华”恶浪,其生存和发展之艰难可想而知。
契约华工被蔑称为“猪仔”。华工像猪一样被捆缚,强拽入船贩运,如猪仔之贱,有去无还。而贩运猪仔的船,都是以木盆盛饭,呼搭船华工一同就食,其呼声与呼猪相似。华工抵达目的地后,从事繁重的劳动,受到残酷剥削,死亡率很高,劳动寿命平均只有5年。
梁披云作的《过番谣》每一句都是猪仔的真实写照,“饥驱饵诱甘卖命”、“黑奴吁天天不应”、“猪仔吞声鱼贯行”、“炎荒瘴疠无昏晓”、“九死煎熬剩一生”、“招来挥去事寻常”、“东飘西泊年复年”、“剜肉补疮凭赤手”......
“猪花”是在猪仔贸易中被拐卖出洋的中国女子,她们以少女居多,在海外或做家奴,长大后为妻妾;或在妓院为仆,长大后沦为娼妓,也有再被出卖为奴隶的。
19世纪末期,一些具有美国土生华人身份的美国公民陆续回到中国故乡,探望久别的双亲,娶妻成家,制造“海外出生的子女”。这些回到五邑的华人,再返回美国去,就要向移民部门备案,报告自己在家乡生了一个孩子,从而获得一张美国政府发给的“出世纸”。依照出世纸,在美国的华侨可以在十多年后按照正常程序,将自己在中国家乡的儿子或者别人的男孩,合法地移民美国。
事实上,很多华人离开家乡返回美国时,孩子还没有出生,有的妻子甚至根本没有怀孕。但是,利用这张出世纸,可以将兄弟亲戚的儿子办理移民,有的还可以卖给别人赚一笔钱。所以,利用出世纸移民美国的,并不都是真实的父子关系,有的是卖纸冒名顶替的移民。不管是否真实,通过出世纸移民来美国的,被俗称为“纸生仔”,而冒名顶替的假儿子就被称为“纸面儿子”。
晚清以来,华侨不断投资国内,促进了民族工商业资本的发展,在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形成了一段高潮时期。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公司、企业、品牌都来自华侨资本,比如张裕葡萄酒是印尼华侨张振勋(字弼士)于1892年在烟台购地投资,火柴大王刘鸿生创办“狮”牌火柴商标。
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也是首位就读于耶鲁学院的中国人,后又建议实施留美幼童计划。京张铁路之父詹天佑是第一批出国留学的30名学童之一。
今年恰逢陈嘉庚诞辰150周年,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推出《延安九日——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特展》,展览持续至明年3月。
1940年,全面抗战进入第四年。陈嘉庚带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劳考察,时长达9个月,足迹遍布15个省份。其中,5月31日至6月8日,陈嘉庚在延安的访问和调研,成为他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展览有两条线,明线是以嘉庚先生的眼睛和文字记录看延安,而暗线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侨务工作开展情况。在9天的时间里,67岁的陈嘉庚不顾劳顿,拜会了毛泽东、朱德,与财政、公安、司法各界负责人多次交谈,参观了中国女子大学、抗大第三分校,走访了延安新市场、安塞铁工厂及印刷厂,接触了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校友以及归侨男女青年,在短短9天的行程后陈嘉庚做出了“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结论。
来源:未来连衣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