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与防治指南

摘要:形态:幽门螺杆菌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细长、逗点状、“S”状或螺旋状,大小约为(2.5~3.0)×0.5微米。在电镜下观察,菌体表面光滑,一端有4~6条带鞘的鞭毛,有的鞭毛顶端膨大呈球状突起。染色:用Warthin-Starry银染色呈黑色且清晰可见,Giemsa和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状、革兰阴性、微需氧性细菌,能够在猕猴、大鼠、猪、犬等动物以及人类的胃中生存。

形态:幽门螺杆菌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细长、逗点状、“S”状或螺旋状,大小约为(2.5~3.0)×0.5微米。在电镜下观察,菌体表面光滑,一端有4~6条带鞘的鞭毛,有的鞭毛顶端膨大呈球状突起。染色:用Warthin-Starry银染色呈黑色且清晰可见,Giemsa和Acridineorange染色效果也较好。生长条件:幽门螺杆菌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是微需氧菌。感染部位:主要感染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感染率:我国超一半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几乎不到2个人中就有1人染病。全球范围内,人群中几乎一半终身感染。传播途径: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粪口传播。生活在一个家庭内的人容易出现聚集性传染,因为幽门螺杆菌能寄生在人口腔当中,可能通过一起就餐进食、共用筷子、接吻等方式传染给他人。此外,亦可通过内镜传播。典型症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症状主要是反酸、烧心以及胃痛、口臭等。患者还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有时发生嗳气、恶心、呕吐的症状,病程较为缓慢,但是容易反复发作。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出现烦躁不安、嗳气、恶心等症状。胃黏膜细菌培养:是诊断幽门螺杆菌最可靠的方法,可作为验证其他诊断性试验的“金标准”,同时又能进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选用药物。尿素酶试验:通过检测尿素酶来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尿素酶分解胃内尿素生成氨和二氧化碳,使尿素浓度降低、氨浓度升高。基于此原理已发展了多种检测方法,包括胃活检组织尿素酶试验、呼吸试验、胃液尿素或尿素氮测定、15N-尿素试验等。血清学检测:通过测定血清中的幽门螺杆菌抗体来检测感染,包括补体结合试验、凝集试验、被动血凝测定、免疫印迹技术和酶联合吸附测定(ELISA)等。呼气试验:如尿素[13C/14C]呼气试验,整个试验过程只需30分钟,是目前理想的检测方法之一。目前不提倡用单一的抗菌药物,因为其治愈率较低,且易产生耐药性。治疗方案的选择原则是:采用联合用药方法,确保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在80%以上,最好在90%以上,同时考虑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常用的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有胃复春片、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克拉霉素、强力霉素、呋喃唑酮、有机胶态铋剂、胃得乐、乐得胃等。溃疡病患者尚可适当结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加上两种抗生素,或者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加上一种抗生素。疗程一般为两个星期。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部致病菌,具有高感染率和一定的致病性。通过合理的检测方法和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时,预防措施的落实也是降低感染率的重要手段。

来源:消化科李主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