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圆锥角膜作为一种普遍的角膜扩张性疾病,对患者的视觉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常导致视力下降。角膜交联术已被证实为治疗该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其通过增强角膜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能够有效遏制或延缓病情的进一步恶化。然而,部分患者在接受角膜交联术后,仍面临角膜曲率继续增加的风
编者按:圆锥角膜作为一种普遍的角膜扩张性疾病,对患者的视觉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常导致视力下降。角膜交联术已被证实为治疗该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其通过增强角膜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能够有效遏制或延缓病情的进一步恶化。然而,部分患者在接受角膜交联术后,仍面临角膜曲率继续增加的风险,意味着病情可能持续发展。深入剖析这部分患者的临床特征,对于优化现有的临床治疗方案以及提升预后评估的准确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鉴于此,在第42届欧洲白内障与屈光外科医师学会年会(ESCRS 2024)上,S. Watson及其科研团队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该领域带来了新的见解和启示。
研究概览
研究依托国际权威的网络注册系统——“Save Sight Keratoconus Registry”(SSKR),收集了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西班牙及意大利等33个医疗中心的角膜交联术后一年随访数据。通过对比分析病情进展患者(progressors)与未进展患者(non-progressors)的临床特征,旨在挖掘影响病情进展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设计,数据均基于前瞻性收集。研究对象涵盖了SSKR注册的1432只眼(涉及1229名患者),这些患者均接受了标准的去上皮层角膜交联术,并在术后一年完成了随访。研究收集了患者的基本信息、医疗史、首次就诊时的视觉及角膜参数等数据。其中,病情进展患者被定义为术后一年Kmax或K2变化≥1D的患者,而未进展患者则表现为Kmax和K2在术后12个月内有所改善或保持稳定。
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中,病情进展患者占比23.7%(339只眼,涉及318名患者),平均年龄为25.2±10.7岁,男性占比71.1%;而未进展患者占比76.3%(1093只眼,涉及911名患者),平均年龄为25.5±10.2岁,男性占比71.0%。基线数据分析显示,病情进展患者在最佳矫正视力(70.7 logMAR字母 vs 72.2 logMAR字母)、Kmax(57.8D vs 56.4D)及K2(51.2D vs 50.4D)方面均显著劣于未进展患者(PP=0.776)。此外,病情进展患者的视觉预后明显较差,平均视力增益仅为2.1 logMAR字母,远低于未进展患者的5.0 logMAR字母(P =0.001)。此外,临床显著的角膜雾状混浊在未进展患者中更为常见(未进展者12.4% vs 进展者6.5%,P=0.003)。
研究启示
本项基于实际临床数据的研究表明,角膜交联术后病情进展的患者与未进展患者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上相似,但前者在基线时即表现出较差的最佳矫正视力、更陡峭的角膜曲率,并且术后视觉预后不佳。此外,与未进展患者相比,进展患者在术后出现临床显著角膜雾状混浊的可能性较低。这一发现有助于临床医生识别出需要更密切监测的高风险患者群体。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究影响病情进展的潜在因素,并致力于提升角膜交联术的治疗效果,以更好地造福圆锥角膜患者。
讲题: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ho Progressed After Corneal Cross-Linking: A Save Sight Keratoconus Registry Study
作者:S. Watson, M. Abbondanza, A. Watson, F. Arnalich-Montiel, V. Daien, H. Kandel
来源:耳垣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