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幸福感强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这样的父母,跟有钱没钱无关

摘要:“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

到底怎样的爱才是“无条件的”?

冰心先生在散文《不为什么》中,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

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额抵住我的前额,温柔的,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

不管你是什么样子,也不管你做了什么,我都永远爱你,“不因万物毁灭而变更”。父母这份无条件的爱,将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底气。

想起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的故事。他小时候是一个特别难缠的孩子,“在家里任性,在外面怯懦,动不动就爱哭鼻子,生性胆小却又任性乖张”。

为此,他获得了“三小时鼻涕虫”的绰号,让大人操心不已。

然而,母亲对他的态度却始终如一。

在《母亲的教诲改变我的一生》这本书里,稻盛和夫写到:

“如果是普通的母亲,面对一个为了得到自己的关注和照顾大哭大闹,甚至踢隔扇踢拉窗的只知道撒娇的孩子,一般都会厉声斥责或狠狠责备吧。但我的母亲完全不会这样,她只会一边口中说着‘真是个烦人的孩子’,一边接纳这样的我。”

正是母亲这样的教育方式,以巨大的安全感陪伴稻盛和夫度过了整个童年阶段,时至今日仍然是他巨大的精神支柱。

他深信自己是被深深的母爱包裹着长大成人的。而这份爱,也成为了他后来成才的最大能量。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这份爱里,我们或许在不知不觉中便掺入了很多功利的元素。

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也曾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你再不好好学习,我就不喜欢你了!”

“只要你成绩好,让妈妈高兴了,那我什么都答应你。”

“不听话的小孩,谁要?”

......

《爱的艺术》一书中写到:

“靠努力换回的爱往往使人生疑,并且常常会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形成这样的概念——“爸爸妈妈爱的并不是我,而是我的成绩与荣誉。”而由此带来的伤害,也是难以磨灭的。

我不禁联想到之前看到的一则新闻,上海14岁女孩跳楼轻生,给父母留下千字遗书。

她在遗书中写的一番话,痛切心扉:

“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级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全文)

爱一旦带上筹码,注定会变得沉重。

需要强调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爱”并不等于“没有规则的爱”,也不代表对孩子百依百顺、毫无要求。

“无条件去爱,有原则地教。”这,才是送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

“你不妨做一个全新的梦

那梦里不必有我”

提到比尔•盖茨,除了“微软”和“前世界首富”的标签外,他在读书时代从哈佛退学创业的叛逆举动,也注定是逃不掉的话题。

在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也完全不看好他的事业。甚至有人质疑,这个只上了两年大学的年轻人,到底能干什么。

但是,盖茨父母却异常慷慨而开明。他们在了解过儿子的真实想法后,非但没有反对与阻拦,还坚定地支持他。母亲玛丽甚至拿出了积蓄资助他创业。

在《盖茨是如何培养的》这本书里,父亲老盖茨写到:“我从未对儿女们说过,‘以后要跟我一样’,或是‘别活得跟我一样’,我们的准则向来是做到最好、去追寻梦想。”

孩子终将独自飞翔,而父母要做的便是及时放手。

毕竟,孩子不是我们的复制品,他们的人生需要他们自己说了算。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太多的孩子被要求听话乖顺。他们被父母控制着,失掉了生活的主动权。

看过一个动画短片《继承者》,小男孩被父母剥夺了所有的爱好与自由,只能按部就班地按照他们的意愿去拼命学习。

他被动地接受一切安排,一步步登上由书本和奖状铺成的通道。

这时,镜头一转,出现了男孩的父母。只见他们提拉着绑在儿子身上的细绳,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原来,男孩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父母制造的布景;而他自己,则是父母手中的一只木偶!

不禁感慨,如此专制而强势的爱是多么令人窒息,终将把我们的孩子变成牵线傀儡。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施蒂费尔曼指出:“父母应该做‘船长型家长’,对孩子充满关爱、态度明确;关键时刻提供建设性意见,为孩子自信冷静地负责。”

其实,真正有智慧的父母都是这样的“船长型家长”。他们在大方向上引导,小细节上放手;会尊重子女的选择,并及时给予帮助与支持。

比如,把三个儿子都送入斯坦福大学的香港著名歌手陈美玲。她在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时,尤其强调的一点便是——不要替孩子做选择。

正如海桑的那首诗《给我的孩子》:

“你不是我的希望,你是你自己的希望。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那梦里,不必有我。我爱你,我的孩子,但仅此而已。”

“成长路上

我愿意陪你一起不断变好”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新闻。

浙江宁波有位爸爸,为了激发六年级的女儿对古文的兴趣,自己先花二十多天时间,将父女俩最爱的动画片《千与千寻》改写成了七千字的文言文。

看到爸爸写古文,女孩也跃跃欲试,自己用古文写了篇《夏》,表现相当不错。

说起女儿的成绩,这位爸爸表示,自己教育孩子主要靠言传身教。只要孩子在家,他就会尽量不看电视,如果看也会看一些纪录片和经典的动漫作品。

从小到大,父女俩每天晚上都会一起“学习”,孩子在书房写作业,他就会安静地坐在边上看书。在他看来,这并不是为了监督,而是陪伴。

不禁想起文豪托尔斯泰的一段话:

“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当我们自己做好了,孩子自然会在耳濡目染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影响。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连云港,一位15岁的男孩小唐叛逆、厌学,经常在学校惹事生非。

每次被老师喊家长,父亲老唐的处理方式就是把儿子暴打一顿。

这让男孩越发叛逆,父子关系也岌岌可危。

后来,老唐决定让儿子休学一段时间,带他去骑行。

他们从江苏连云港出发,一路途经了安徽、湖北、陕西、西藏等地,骑了近9千公里。

日夜相伴的七个月中,父子俩人有了更多的共同话题,也重新认识了彼此。

在父亲的眼中,儿子很能吃苦,面对困难,毫不退缩。

而在儿子的眼中,父亲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冰冷,而是有自己温情和细心的一面。

旅途中,老唐不断调整着自己和儿子的相处方式,两人关系也越来越亲密。

这一刻,他终于明白:

子不教,父之过。

有什么样的家庭,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

正是自己的忽视和打骂,培养了儿子的厌学和叛逆。

就像央视名嘴白岩松说的:

“绝不是生理上当了父母,我们就天然是合格的父母,父母是需要终身学习的一个大行当。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所承担的责任,起码51%控股。”

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三等的父母发脾气,二等的父母讲道理,而一等的父母会陪着孩子慢慢变好。

不推卸责任,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

把孩子的错误,当成修行的密码。

《海边的卡夫卡》中有这么一段话:

“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家庭环境就是浇灌的水。

如果水质过差,树苗不仅不会成为参天大树,还会枯死。”

父母是孩子的领路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活环境。

父母的三观和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一生的走向。

无条件的爱、适时的放手和一起面对的勇气,就是一个孩子获得幸福的关键。

点个在看,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庇佑下,怀揣幸福,奔赴山海。

来源:睿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