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年薪过百万,他依旧选择了攻读博士

摘要:我叫黄有声(化名),90后,出生于吉林珲春,学习上一直都是让父母引以为傲的好学生,2011年考入北京一所211院校,专业是通信工程,随后开始了7年的本硕连读,201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北京一家互联网大厂工作。

我叫黄有声(化名),90后,出生于吉林珲春,学习上一直都是让父母引以为傲的好学生,2011年考入北京一所211院校,专业是通信工程,随后开始了7年的本硕连读,201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北京一家互联网大厂工作。

996、白加黑,连熬2个通宵,那是工作中的常态,我痛并快乐着。因为老板给的收入的确不低,我在西三旗买了房子,车子,并提升为小组的LEADER,随后顺理成章结了婚,跻身于传说中的IT精英。可是7年之痒接踵而来,渐渐发现我的业务和职位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相反不少晚来的新人反而跑到我前面去了。的确,互联网大厂没有一个是白给的,清一色清北、北航、北理名校的硕士,甚至博士,提拔谁都可以,只要领导给机会。

我开始焦虑起来,发际线后移,头发大把大把的掉。师兄劝我继续读博士,为将来跳槽留条路。其实,研究生临近毕业的时候,也曾左右摇摆,是工作?还是继续读博?一直犹豫不决,但大厂OFFER,尤其高达20个月的年薪彻底击垮了我的读博决心,这一搁浅就是七年。

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然而,自视了一下自己的条件,发现距离学术圈已经很远了。虽说从事技术研发工作,担任多个项目的小组长,大二过的英语六级,有一篇SCI三区的文章,但是没有中文核心期刊,没有发明专利,没有课题。最重要的我不可能脱产,硕导明确表示他只招收全日制的博士,不招在职。而我能看上眼的几所高校,不是要求SCI二区以上,就是要求有过省级以上课题经验,直到2023年12月份的一通电话。

那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早上,刚开过早会,我又被上司外派到齐齐哈尔出差1个月,这已经是年内第二次出长差了。上司是一个变态老男人,仗着来公司早,与人力资源总监是同学,对员工无比苛刻,脏活、苦活、累活成了泄私愤的法宝,部门好几个P8都被他挤兑走了。

我正郁闷着呢,一个自称是骁唐长远教育的老师撞到了我的枪口,正愁没个地方发火呢,我接通电话就开始破口大骂“你**有病,这么大早就打骚扰电话,......”那一会,我把7年所受的委屈全部倾泻了出来,骂了足足5分钟,对方估计被我彻底整蒙了。

放下电话,我才想起来,几周前曾在网上咨询过考博士,人家现在只是想做个回访,了解我读博计划进展的怎么样。我回拨过去,给老师道了个歉。那位老师姓黄,说良心挺专业的,他推荐的是工程博士中的通信工程,也正是我的研究方向。因为此后我在齐齐哈尔,客户催的紧,工作节奏快,有一搭没一搭,沟通没有那么详细,只是黄老师时不时发一些考博信息和上岸分享。

直到2024年1月份回到北京以后,我才正式把申请博士提上了日程。黄老师帮着约了他们机构一个工程博士的说明课程会和面试评估,经过30分钟说明会的详细讲解,纠正了我之前的一些错误认知,尤其是后面的评估,让我觉得机构还真是挺专业。面试官苏博士从什么是工程博士,国家推进工程博士的底层逻辑、工程博士的分类评价培养等对他们的项目进行了总结。

当然我不是来听他们说教的,问的也很直接,诸如你们收费这么高能给我带来什么价值?你们怎么确保博导愿意招我?如果没匹配上博导,没考上的话费用怎么退费?如何上课等等。苏博士回答也很坦诚,“我们不是保过班,交了钱也不保证一定能考上。不过根据以往的经验,只要有博导同意接收你,上岸的概率还是非常大的。”

苏博士进而总结了我读工程博士的几个优势:一是年轻,工程博士是给企业培养高端技术人才的,注重实践,所以大多年龄比是35到45岁,我32岁,正是博导都愿意接受并且容易出成果的年纪;二是所在单位的优势,我公司是属于通信领域的头部企业,再加上有很多落地的项目支撑,很容易建立校企合作,三是满足基本的发刊要求(IEEE文章)。

理是这个理,但毕竟这费用不是几千,而是大几万,如果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那可就打了水漂,这让我难以接受。苏博士反问我,“你自己成功的把握有多大?是否有时间和能力联系到博导?是否有精力去备考,去准备材料?”这话问住了我。在互联网大厂工作节凑太快了,经常是后半夜爬回家的,我父母来北京住了半年,我与爸妈都没有打过几次照面,经常是我7点不到就上班了,晚上10点他们休息了我还没有到家。

考虑了两个多星期,征求了我父母的意见,最后决定赌一下,“大不了就算花钱买个教训,反正博士我是一定要读的。”当然,花了钱就要物有所值,在院校的选择上我要往通信工程排名靠前的院校冲一冲,基本上确定的都是985和几所顶级的211。

要说机构就是机构,一出手就是王炸。不到1个月,学术班主任就给我分配了一位王牌高校专业对口的博导。我上网一看,我的乖乖,长江学者,二级学院副院长,实践与学术成果100多项,还七八篇顶刊。我能行吗?见博导之前,班主任特意提前给我安排了一场模拟面试,但我还是胆怯,怕够不到。

有时候命运就是这么神奇,当我拿博士报名表找大领导盖章签字的时候,没有想到大领导对这位博导非常熟悉,“认识很多年了,能否搞个校企合作,一起合作项目?”最终在两边领导的撮合下,我公司与学院那边很快达成了框架合作协议。当然,老板没有亏待我,我目前已经升到了P7。

关系到位了,我还是不敢放松,因为博导说了,竞争依旧很激烈。我那个读博科研计划光与博导沟通就修改了7-8稿,还不包括双方领导在一起的两三次项目论证会。现在回想最后冲刺的一个月,白天忙项目,晚上回家改PPT,一直奋战到凌晨,俨然成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

所以说,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来源:硕士博士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