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Ta会选择自残?Sci Rep探秘非自杀性自残(NSSI)青少年的神经困境

摘要:在青少年群体中,非自杀性自伤(NSSI)问题正悄然蔓延,已然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NSSI是指个体在无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对自身组织造成伤害,常见方式包括切割、击打身体等。这种行为多在精神障碍背景下产生,也可能单独出现。青少年企图借助NSSI缓解负面情绪,

在青少年群体中,非自杀性自伤(NSSI)问题正悄然蔓延,已然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NSSI是指个体在无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对自身组织造成伤害,常见方式包括切割、击打身体等。这种行为多在精神障碍背景下产生,也可能单独出现。青少年企图借助NSSI缓解负面情绪,然而事与愿违,这一行为反而令他们陷入更深的困境。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NSSI的终生患病率都居高不下,在中国可达23%,而且还会增加后续患精神障碍以及自杀的风险。

尽管问题严峻,但目前NSSI的神经机制尚不明确。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虽有助于精神障碍的诊断,不过任务态fMRI研究因范式差异,难以得出定论。静息态fMRI虽能检测大脑静息状态下的功能,避免任务干扰,但针对NSSI的研究有限,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过往的rs-fMRI研究虽发现患者大脑活动与功能连接存在异常,然而结果并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临床样本的复杂性以及药物干扰所致。

近日,川北医学院刘念研究团队在Sci Rep发表了题为Alterations of regional brain activity and corresponding brain circuits in drug-naïve adolescents with nonsuicidal self-injury的研究论文。本研究聚焦于无药物治疗史的NSSI青少年展开深入探究。通过对其rs-fMRI数据进行低频振幅(ALFF)和功能连接(FC)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NSSI青少年多个脑区的ALFF发生改变,且脑区间的FC存在差异,部分FC值与自杀意念相关。该研究揭示了NSSI青少年脑活动及脑回路的变化,为理解NSSI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有力依据。

一、人口学与临床特征

本研究以无药物治疗史的NSSI青少年和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在人口统计学方面,两组在年龄、性别、教育水平上并无显著差异,但NSSI组自评焦虑量表(SAS)评分更高,过去一个月自伤频率多为1-5次,切割是常见的自伤方式。这表明NSSI青少年焦虑情绪明显,且自伤行为较为频繁。

二、ALFF分析结果及意义

研究表明,低频振幅(ALFF)分析呈现出显著差异。NSSI组左侧枕下回(IOG)、枕中回(MOG)、舌回(LG)、梭状回(FFG)的ALFF显著增加。IOG和MOG与视觉及面部情感处理相关,其变化可能影响情绪感知;LG参与视觉记忆编码,其异常可能扰乱情绪相关记忆的处理;FFG对于人脸检测与识别至关重要,其改变或许与情绪线索解读存在关联。而左侧前扣带回(ACG)、右侧内侧扣带回(MCG)、左侧内侧额上回(SFGmed)的ALFF降低,这些区域与奖赏处理等相关,其降低可能导致奖赏系统失衡,促使青少年倾向于通过NSSI调节情绪。

图1:NSSI组和HC组之间ALFF的差异

基于左侧IOG的FC变化:

功能连接(FC)分析显示,以左侧IOG为种子点,NSSI组与右侧顶下小叶角回、右侧岛叶下额叶、双侧顶上小叶和左侧楔前叶的FC增强。IOG与顶叶脑区的FC改变可能影响视觉信息与情绪处理脑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整合,破坏正常的情绪调节环路,使青少年在面对情绪刺激时难以有效调节,进而间接增加NSSI行为的可能性,尽管FC值与NSSI行为频率并无直接关联。

图2:NSSI组和HC组之间基于左侧IOG的FC变化差异

基于左侧LG的FC变化:

以左侧LG为种子点,NSSI组与右侧额中回FC增加,与左侧颞上回、右侧辅助运动区和左侧罗兰迪克岛盖FC降低。LG在视觉记忆方面的功能结合其FC变化,可能暗示记忆与情绪控制之间的神经交互异常。尤其是与辅助运动区FC降低,鉴于辅助运动区在运动抑制中的作用,这一变化可能反映出NSSI青少年抑制控制能力受损,使其在面对负面情绪时更易冲动地实施自伤行为,体现了神经机制在行为控制方面的失衡。

基于左侧FFG的FC变化:

以左侧FFG为种子点,NSSI组与左侧颞中回、左侧颞下回FC增加,与双侧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前回、左侧顶下小叶角回和右侧舌回FC降低。FFG在面部识别和情绪感知中的关键角色以及与颞下回FC的增强,可能表明NSSI青少年在情绪感知与自我参照加工方面存在异常,且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提示这一神经回路的异常可能是自杀意念产生和NSSI行为维持的重要因素。

同时,与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FC的降低,考虑到这些脑区在运动执行和躯体感觉处理中的功能,可能反映出NSSI青少年在行为控制和疼痛感知方面的神经调节异常,进一步解释了他们为何能够耐受自伤行为带来的疼痛,并持续进行这种危险行为。

图3:NSSI组和HC组之间基于左侧FFG的FC变化差异图4:NSSI组左侧FFG和左侧颞下回的FC值与自杀意念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总体而言,本研究表明,无药物治疗史的NSSI青少年在脑活动及脑回路方面呈现多维度改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特定脑区ALFF有增减变化,且不同种子点下脑区间FC改变显著,部分FC值与自杀意念相关。这些结果证实NSSI青少年存在视觉和情绪调节相关脑区异常,为理解NSSI神经机制提供关键证据,有助于未来进一步研究其成因,也为开发针对性干预措施、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指明方向,对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Liao, K., Yu, R., Chen, Y. et al. Alterations of regional brain activity and corresponding brain circuits in drug-naïve adolescents with nonsuicidal self-injury. Sci Rep 14, 24997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4-75714-5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