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局全自动焊金牌机组——CPP114机组干山记

360影视 2024-12-25 09:09 4

摘要:“飞鹰”是管道一公司CPP114的机组品牌和党建品牌。关于“飞鹰”的由来,机组长宋建伟解释说:“机组干的是山地全自动焊施工,所以我们希望自己能像雄鹰一样飞越崇山峻岭,不论多高多险的山都能振翅飞过!”

这是为您推送的第

4337篇文章

飞越崇山峻岭

LEADS THE FUTURE

“飞鹰”是管道一公司CPP114的机组品牌和党建品牌。关于“飞鹰”的由来,机组长宋建伟解释说:“机组干的是山地全自动焊施工,所以我们希望自己能像雄鹰一样飞越崇山峻岭,不论多高多险的山都能振翅飞过!”

CPP114机组于2019年重组,是管道局最早接触全自动焊接技术的机组。2022年以来,机组在建设西气东输三线和川气东送二线过程中,熟练掌握了山地全自动柔性内焊机的应用,成为管道局打造山地施工品牌、开拓山地施工市场的重要力量。

干山不容易,总有新情况等着你

11月初的四川隆昌细雨蒙蒙。川气东送二线施工现场,细雨并未打扰到CPP114机组的工作,下沟、组对、焊接,各工序有条不紊、衔接流畅。

不过,如果时间倒回到两年前,施工现场就不像现成这样流畅了。

“以前没有干山的经验,我们从湖北开始慢慢摸索。”宋建伟所说的干山就是山地全自动焊施工,“湖北”就是2022年开始建设的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线路所经的湖北段群山耸立,给首次尝试山地全自动焊施工的CPP114机组带来不少麻烦。

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情况层出不穷,干活儿就像闯关。宋建伟说,不要说60吨的设备怎么上山这种大问题,就连再平常不过的打管墩儿都能难住人,“按平地施工方法打的墩儿根本立不住,土顺着山坡往下滑!”

为了能“飞过高山”,机组把大家的聪明才智都调动了起来。副机组长李宁、电焊班长董岩、坡口工周明、内焊工王德春……骨干成员每天不是头脑风暴就是上手试验,一遍遍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事实证明,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现在走在施工现场,哪怕不经意的一瞥都能碰到好几个创新成果:大坡度施工时加宽的作业带、重型设备下的住车工具、支撑管材的白色墩包、坡口机的防垫刀、防风棚的调斜装置、焊棚里的调平板……现场简直成了创新成果的展示场。

“新情况”给机组带来了麻烦,也给机组带来了机会。从湖北到四川,机组在“闯关”的过程中逐渐完善了施工技术和规范,工作效率持续提高。在2024年的川气东送二线项目劳动竞赛中,机组斩获第一名,与此同时,项目各支施工队伍也纷纷向机组“取经”,CPP114机组的“含金量”不断上升。

靠技术干山,不能让难题“卡脖子”

跟操作层面的摸索提高比起来,更让CPP114机组感到荣耀的,是他们攻克了“焊热煨弯头”这个技术难关。

“弯头多”是山地管线铺设留给建设者的一道难题。如果不能实现热煨弯管与直管组对并完成全自动焊接,就只能在现场留下断点,再等待组合自动焊机组来连头。这样的施工方式耗时耗力成本高,更让全自动焊技术的连续施工优势大打折扣。

管道局承建的川气东送二线全线110公里,热煨弯管1113根,弯头焊口超过十分之一。如果山地自动焊不能焊热煨弯头,“干山”就等于被卡了脖子。

幸运的是,管道局早就开始了相关的课题研究,并将首个应用场景选定在川气东送二线,CPP114机组就成了这个技术的首用者。

万事开头难。从了解到熟悉,机组用了一个月时间才完成与新技术的磨合。

单一个坡口就颇为不易。宋建伟说,机组在第一次给弯头坡口时,由于没有经验,依旧按加工直管的经验来操作,结果可想而知,坡出来的管口根本不能用。没办法,操作人员只能再调、再试,直到坡出合格的管口。

现在,加工弯头坡口对于坡口工周明来说已经不在话下,“先观察,找到管壁的最高点后再开始加工,必须得一把过。”周明现在所说的技巧,在当时根本没人知道,只能靠自己琢磨。

“经过十几个弯头以后,就基本掌握了窍门。”宋建伟说,新技术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如何把组对的错口值调到最小、如何调整山区自动焊参数、如何让焊接工人仰面焊接时站稳并方便观察焊道,这些都是大家在十次百次的适应、尝试中才找到“解锁方式”的。

熟悉和磨合的过程,也是机组技能提升的过程。从2023年10月度过磨合期到现在,凭借这项技术,机组创造了连续5公里管道铺设无断点的项目纪录,距离山地全自动焊少留甚至不留断点的目标越来越近。

干山胆要大,得不断提升竞争力

干山以后,CPP114机组做了很多大胆尝试,在陡坡使用七接一预制管就是其中之一。

在机组川气东送二线的施工标段中,有很多长约百米、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在坡上人来回走都非常费劲,更甭说设备了,人要是在35度的坡上焊接,安全和质量都很难保证。”宋建伟说,这种情况下,管材在平地预制后再吊装下沟和组对是最好的选择。

机组早在西气东输三线的时候就使用过这种方法,而这次的不同之处在于,当时只用到四接一,现在要尝试七接一;当时施工环境是平地,而这次是要在陡坡上。

管材的预制和下沟都很顺利,最大的考验在内焊机组对和全自动焊接环节。

全自动焊对组对要求极高,必须做到管与管之间零间隙。在38°的陡坡上,七接一的长度是81米、重45吨,而管口坡面仅几毫米,让这几毫米的坡面精准对接,无异于让针尖对针尖。

担任这个任务的是副机组长李宁。开工前,他和另两名工人对管材的吊装方式、吊管机的位置、站车方式做了周密的安排。开工后,三个人指挥着几台机车一点点行进,将胆大心细发挥到了极致。“管子太长了,最怕几台车配合不协调碰到内焊机。”李宁说。

这次组对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当最后完成的时候,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根焊的任务由内焊工王德春完成。现有设备只具备操作二接一的条件,为此,王德春把相关外部设备都集成到管内机器上,再用一根长80米的电缆连接,这样就实现了在七接一管材内的全自动焊接。

陡坡七接一管道的全自动焊接圆满完成后,机组的“工具箱”里又多了一件干山利器。

干山以来

始终表现出敢于挑战、

敢于创新、敢于尝试的品格

期间对关键设备提出了6项改进方案

实现了山区施工

全场景、全线路焊口

100%全自动焊焊接

助力自动焊真正做到

不留断点连续施工

机组的竞争力越来越强

“飞鹰”飞越高山的底气

越来越足!

喜欢本篇文章,请在文末右下角“点赞” “在看”吧!

来源:中国石油管道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