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纸泥课上捏出一个个充满创意的摆件,孩子们的创造力被唤醒;黄桷树下,师生伴着微风哼唱童谣,感受旋律的美妙;在“线上+线下”融合课堂,山里娃通过大屏幕与城市学生共上一堂美术课……这些场景得益于“美育浸润行动”的纵深推进。
在纸泥课上捏出一个个充满创意的摆件,孩子们的创造力被唤醒;黄桷树下,师生伴着微风哼唱童谣,感受旋律的美妙;在“线上+线下”融合课堂,山里娃通过大屏幕与城市学生共上一堂美术课……这些场景得益于“美育浸润行动”的纵深推进。
近年来,为破解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东莞教育系统积极响应落实中央、省、市工作部署,在这项跨越地域、汇聚智慧的帮扶行动中,一批批优秀的东莞教育工作者怀揣热忱,奔赴远方,以“七彩计划”为抓手,为当地学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与活力,将一颗颗美的种子播撒进了孩子们的心灵。
共享资源,缩小城乡美育差距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梁婉菊有着两个“身份”,她是东莞沙田镇第一小学的副校长,也是参与教育帮扶工作,于8月份前往普宁市里湖镇富美小学的支教老师。短短的三个月里,梁婉菊给大山里的学生,带去了许多不一样的教学场景与见闻,她还在学校里组织成立了编染艺术工作坊,让乡村校园从此增添了更多的美育色彩。
在培养孩子们对美育课的兴趣的同时,梁婉菊还结合学校美育实际,利用东莞的教学教育资源,尽最大的可能去带动艺体教研工作,帮助普宁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梁婉菊能明显地感觉到,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正在缩小,但她仍然觉得不够,“让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多地惠及到学生身上,不仅是要从外部条件上入手,还应兼顾内在的教育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梁婉菊在课堂上指导学生
“先收集废纸,用碎纸机打成纸屑,再用水浸泡好之后打成浆……”铜仁市第二十九小学美术教室内,教师彭君花正在为孩子们上纸泥课。摆在同学们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装饰画、浮雕、花瓶、面具等纸泥作品。
学生黄茜说:“我今天画了一个灯笼和一朵花,我觉得这个能激发我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我非常喜欢画画。”
自开展东西部教育协作以来,东莞的“醒狮社团”“莞式慕课”“莞乐铜声”“纸泥手工制作”等特色项目被引进铜仁,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同时,东莞选派教育专家进行帮扶,仅在铜仁市第二十九小学就先后选派了教育经验丰富的老师13名。他们创新授课方式,通过听评课、培训讲座、公开课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当地教师队伍的“自我造血”能力。
里湖镇富美小学打造了编染艺术工作坊
搭建平台,美育帮扶结硕果
日前,东莞市大朗镇教育帮扶团走遍了铜仁市江口县多个乡镇场的山山水水,来到县桃映完小、太平完小、县第四小学等学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其中帮扶教师李志荣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实到美育课堂教学当中。
今年8月,李志荣远赴铜仁市江口三小挂职副校长。随着支教工作不断深入,李志荣发现,实现帮扶学校自我造血才是长远之计,他通过学校管理、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示范等形式,助力当地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我们要毫不保留地把新的理念、好的课堂、实的教研和优的资源与当地分享。”
李志荣老师组织课后评课
这些年,东莞美育的足迹走过揭阳、韶关、新疆、云南等地,教育帮扶的果实已挂满枝头。2023至2024年,张雪涛、梁婉菊、范崇岩、周碧库、李志荣和杨学展等东莞小学美术教研基地成员先后开展了联合教研、送教与讲座等活动近百场,如同春雨般滋润着每一片教育土壤。同时,社会各界捐赠的教育资金物资,更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温暖与力量。
“在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项目东莞小学美术教研基地的统筹安排下,我们创新性采用线上教研模式,举办了10期‘莞邑美育·名家讲堂’精品活动,让揭阳、新疆、铜仁等地的老师同上一节课,共享教研资源,惠及人数接近两万。”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美术书法教研员詹逸然指出,名师们的精彩授课不仅展现了东莞美育的独特理念,更为帮扶地区教师提供了深入钻研新课标、转变美育育人方式的宝贵契机,推动新课标理念和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地生根。
广东省基础教育小学美术教研基地(东莞)“走进粤东西北”联合研修活动
如今,美育之花在乡野悄然绽放,亲手做一件兼具流行元素与传统非遗的“莞草”、走出大山参加夏令营开阔眼界、通过“云课堂”与各地小朋友一同学画画……东莞美育教师的到来让当地的美术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文 | 姚梓婷图 | 受访者供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