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夜的票房凉透了

摘要:我求证了一下真实数据,大概是3846.61万,比网传好一点,但也是腰斩,创下自201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今天有一张图,在网上疯传,说是平安夜的票房凉透了,只剩下了3000多万。

我求证了一下真实数据,大概是3846.61万,比网传好一点,但也是腰斩,创下自201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很多人认为是经济不好,但我认为,有影响,但不绝对。

首先,电影不是奢侈品,几十块钱一张票,谁都能看得起,按照常规逻辑,经济下行,消费降级,反而影院生意越好才对。

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是,电影太难看,大家没时间,洋节祛魅化。

第一,电影太难看。

我曾经是观影爱好者,经常一个人跑去二刷三刷,享受电影艺术带来的视觉冲击和人生思考,但近两年基本很少去了,在家专注搞NAS+家庭影院方案,在家里打造了一个电影院,带家人看喜欢的片子。

不出去,主要是因为好电影真的太稀缺了。

今年满打满算,就去了5次,看了《二十条》《出走的决心》,《好东西》和宫崎骏老师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和昨晚看的《破地狱》。

最近更少去电影院了,主要是能看的基本没有。

这个也能理解,国内电影产业,基本都是被几家资本垄断,什么赚钱拍什么,拍得烂,没主题没思想,剧本差到令人窒息,感觉看一场电影,像被侮辱了智商。

而真正能排出好电影的资本方,又偏向于工业级的大制作,一般都会在春节档上映。

所以平安夜没什么上座率,很正常。年前属于一个空白期。

2、大家没时间。

平安夜给谁过的,基本是年轻人。中老年人基本没什么兴趣。

今年平安夜是周二,年轻人第二天还要上班,没时间过,而且现在是年底,年轻人要做年终总结,还要面对焦头烂额的绩效,压力大,没什么心情。

而有心情的,出来也不会去看电影,我问了我公司的几个年轻人,他们说,谁去看电影啊,浪费时间,还不如好好吃一顿,去酒吧听听歌喝喝酒,或者一起玩游戏,打麻将。。。

现在好玩的项目很多,而看电影,从去到电影结束,基本都得2个小时左右,快餐娱乐文化的当下,年轻人少有这个耐心,外面还有一大堆更刺激的取代项目。

3、洋节祛魅化。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洋节过得人越来越少了。

过去每逢西方节日,比如情人节、圣诞节,从小孩到大人,都喜欢送礼物,路边都是节日音乐,但今年,几乎只有大型商场为了赚钱而做平安夜的营销活动。

其他非商业主体,基本都很难再为了西方洋节付出什么,即使是年轻人也不愿意因为这些节日而送礼。

在很多人眼里,洋节不值得过。为什么呢?

文化自信心。

这两年人们对国内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上升,汉服热、国潮风起,还有像李子柒这张的大IP,通过纪录片,传播民俗知识,非遗传统技艺,让国人更加自豪。

不夸张地说,中国传统节日是全球最丰富多彩的,而且每个地方都不一样,今年人们越发珍视本土文化瑰宝,相比之下,外来洋节吸引力自然减弱,人们也认清部分洋节被商业裹挟的本质。

以上三点,就是平安夜票房凉透了的原因。这个原因,其实还可以延伸并推演出一些商业趋势,重点是国潮和国风将愈演愈烈。

今年春节档电影,应该是历史最强。

到时候也会跑出很好的成绩,其中非常期待的就是徐克的《射雕英雄传》这种老IP,看有没有什么新叙事方法,其次是封神2和哪吒2,都是中国电影工业史的巅峰之作。

最后想告诉大家,看待事物要多维度多角度,不能听一些人,过于情绪化,票房不好了,动不动又经济崩了,除了发泄没有什么价值,而当你真正学会独立思考,探索本质,你的思维就会有正向性、高能量的培养,这才是提升自我的本质。

最近比较忙,年底要去很多城市,更新晚,基本跑到了晚上,而且短篇为主,望理解,今天就这样。

来源:对对趣味财经分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