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卡西尔的符号人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主要包括能够识别符号的人、能够利用符号的人、能够创造符号的人和能够持久地不间断地创造符号的人四个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大数据”“互联网+”等重大战略的提出与实施,除了创新驱动发展,我
卡西尔的符号人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主要包括能够识别符号的人、能够利用符号的人、能够创造符号的人和能够持久地不间断地创造符号的人四个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大数据”“互联网+”等重大战略的提出与实施,除了创新驱动发展,我们已经别无选择。卡西尔符号人学关注的重点就是人的创造,并且认为只有不断地创造才能更加充分地体现人的本质。这正好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趋势相契合。全社会都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但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还得依靠高等教育。因此,卡西尔符号人学观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最大启示是,应该将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调整为主要培养能够创造符号的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能够创造符号的人的基本路径主要有:一是在哲学基础中植入创造论并在条件成熟时将其上升到统摄性的地位;二是在培养目标中明确培养创造符号的人的层次定位;三是在培养方案中将能够创造符号的人的培养层次目标具体化;四是在评价体系中坚持以完善培养能够创造符号的人的评价机制为导向;五是环境氛围的营造要有利于能够创造符号的人的成长与发展。
恩斯特·卡西尔 (Ernst Cassirer,1874-1945)是20 世纪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尤其是他的符号人学思想,不仅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对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为教育学其实就是教育符号人学,高等教育学就是高等教育符号人学。卡西尔在《符号形式的哲学》和《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两书中对符号人作了精辟地解读和论述,尤其是蕴含在对符号人的讨论中关于“人”的层次性的思想,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有重要启示。
一、卡西尔眼中的“人”的层次性
卡西尔在其人学研究中发现了符号对于人的特殊的意义,因而提出了“符号人”的概念,但是他的符号人学理论并非只停留在符号人的概念上,而是对符号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符号人的层次性。虽然在他的著作中没有直接提到人的层次性问题,但是从他对符号人的总体阐释中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四个不同层次的符号人的存在,即能够识别符号的人、能够利用符号的人、能够创造符号的人和能够持久地不间断地创造符号的人。我们都是人,但在体现人的本质上是有差异的,是分层的。在卡西尔的眼里,能够持久地不间断地创造符号的人更接近于人的本质,或者说,更能够彰显人的本质属性,更像一个人。他还认为,人性并非一种实体性的存在,而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过程,与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紧密相连。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在于创造,并且是持久地不间断地创造。客观地说,按照卡西尔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要求和标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人都难以达到。那么,现实生活中不能创造或不能持久地不间断地创造的人,就不是人了吗?显然并非如此,在卡西尔看来只要能够识别符号的都是人。只不过卡西尔认为,人是分层的。他的关于持久地不间断地创造的人的观点的提出,是对较高层次的符号人的要求,是对人类精英的期望和美好愿景。
(一)能够识别符号的人
什么是人?确实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哲学问题,曾经被人们称为斯芬克司之迷,可以说,至今这个问题依旧在困扰着人们,以致卡西尔在《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一书中感叹到:“当代尽管科学昌盛、技术发达,但人的问题不但没有真正解决,相反倒是处在深刻的危机之中。”[1]5
对什么是人的回答,首推智者学派的“人是万物尺度”[2]138一说。这种把哲学宇宙论归结为人的问题,突出了人的作用和功能,但是并没有解决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问题——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人是高级动物。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就成了回答什么是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人是理性的动物”[3]385,把古希腊哲学对人的本质的研究推向了最高峰,认为理性是人的本性所在,理性能力是人的最高能力,但是难以证明一般的动物没有理性,更何况人不仅仅是理性的动物,也是非理性的动物,应该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体,所以,卡西尔明确指出:“对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说,理性是个很不充分的名称。”[1]45但是,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比如语言、宗教、艺术、科学都是人自己建造的符号的宇宙,因此,他认为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而不应该把人定义理性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1]45
为什么说符号世界是人建构并且为人所独有呢?卡西尔就此对信号(signs)和符号(symbols)之间的区别进行了考察,认为动物能够识别信号和信号系统,甚至有些动物尤其是经过人工驯化的动物对信号还十分敏感,但是这些远远不能说是对符号的理解,因为符号是人类意义世界的一部分,是“指称者”(designators),仅有功能性的价值,而信号则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是“操作者”(operators),有着某种物理或实体性的存在。卡西尔还认为,不能用是否能够使用和制造工具来作为划分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准。他承认有的动物很聪明,具有实践的想象力和智慧,不仅能学会使用工具,还能够为了自己的目的发明简单的工具,但是“只有人才发展了一种新的形式:符号化的想象力和智慧。”[1]56也就是说,对人界定的最低标准是能够识别人类所创造的符号。不了解人所创造的符号,就不能进入人所构建的意义世界,比如不熟悉人类的语言符号,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交流。因此,能够识别符号是人能够生存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人与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能够识别人所创造的符号,就意味着从动物的物理世界进入了人的意义世界,但是仅仅只是能够识别人所创造的符号或部分符号,只是卡西尔符号人的最低要求,即第一个层次的要求。
(二)能够利用符号的人
一个人如果只仅仅认识一点或部分人类的符号,并能够理解其符号所包含的意义,只是初步成为了人,比如印度狼孩卡马拉被救回人间时已经八岁,不会说话,经过四年的教育训练和人间生活,才学会说6个单词,六年后会说35个短句,到十七岁死去时,只会说45句常用的话,还谈不上灵活运用,基本上只能算得上是能够识别45句常用的符号。这样的狼孩,不能说不是人,她毕竟能够识别人类少量的符号。只要能够识别人类的语言符号,哪怕只是一个符号,就证明其已经进入了人类的意义世界。正常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第一次喊出“妈妈”或“爸爸”时,作为父母为什么会那么欣喜?因为孩子在成人的过程中已经迈出了进入人类意义世界的关键的第一步。作为身体已经发育成人而智力上仅仅能够识别部分符号的人,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不仅能够识别符号并且能够利用符号进行劳作的人。所以,劳作成了人的主要特征和标志。正如卡西尔所说:“人的突出的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work)。”[1]115人的劳作体现人的本质,彰显人的属性。因此,能够利用符号进行劳作的人,是卡西尔符号人中的重要群体和主要层次。
卡西尔的人的本质在于劳作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劳动的论述是相一致的。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的本身。”[4]50不过,卡西尔的劳作概念不能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概念划等号,因为卡西尔的劳作是指运用符号从事语言、宗教、艺术、哲学、科学等文化活动,主要属于人的精神活动的范畴,而马克思主义劳动的核心内容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主要属于物质活动的范畴。卡西尔撇开物质世界把劳作仅仅局限在文化世界里,割裂了物质创造活动与文化创造活动的关系,以致当他在谈到“符号”的来源时,不得不说:“我们不能不认定,在人的意识结构中有一种‘自然的符号系统’即先验的符号构造能力”[1]13按此推理,人类的全部文化都只是人的意识的先验构造,而不是现实劳作的产物,也不是历史的创造,从而使他的哲学走向了唯心主义,背离了符号产生的客观现实。事实上,任何符号都不可能是先验的,而是源于人类的实践。印度狼孩能够识别少量的单词和能够说45句常用的话,就从反面证明了符号是在后天实践中逐步习得的。
(三)能够创造符号的人
人类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创造。如果一个群体,只能够识别并利用符合进行劳作,这个群体将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或走下坡路。同时,没有创造,语言、神话、宗教、艺术、哲学、科学、历史等人类文化,就不可能产生,也就没有“符号世界”或“文化世界”。可以说,人类所有的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人创造自己历史的文化活动。因此,从事历史创造活动的人,不管其具体情况如何,“但都必然地趋向于一个共同的总的目标、总的结果、总的过程——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必然地把人塑造成了‘文化的人’!”
在人类群体中,有仅仅能够识别符号的人,更多的是不仅能够识别符号而且能够运用人类所创造的符号进行劳作的人,还有能够在运用符号的过程中创造新的符号的人。在人类群体中,能够有少量创造或在短期内能够创造的人,也是比较多的,不同的群体比例不一样,但是就人类总体而言,可能仅仅次于能够利用符号进行劳作的人。这种人虽然在数量上不是最多,但是比仅仅利用符号进行劳作的人能够更加体现人的本质。按照卡西尔的观点,创造才是人的本质。
(四)能够持久地不间断地创造符号的人
人的本质在于创造,但是在能够创造符号的人之中除了能够有少量创造或在短期内能够创造符号的人外,还有一种人一生都在劳作,都在创造,从未间断。这种人一生都充满生命的激情,是卡西尔符号人中最能够体现人的本质的人。在卡西尔看来,人性是一个自我塑造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永恒不变的人性是不存在的,“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1]8也就是说,有限的创造性活动只能体现人的有限的本质属性,而要彰显人的所有的本质属性则需要通过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才能完成。为此,卡西尔才认为:“人的本质是永远处在制作之中的,它只存在于人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作之中。”[1]8
在卡西尔四个层次的符号人中,能够持久地不间断地创造符号充满生命激情的人,居于最高层次,是人类群体中的精英,他们最具创造力,也最能够体现人的本质,彰显人的本性。人类的语言、神话、宗教、艺术、哲学、科学、历史等人类文化,尤其是其中的优秀文化,绝大部分都是这些人创造的。
在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卡西尔符号人的层次边界,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要对符号人进行具体的层次归属划分,只能看其主要方面,比如主要是识别符号而利用符号不多的应该划归能够识别符号的人的层次,其他以此类推。
二、高等教育应该主要培养能够创造符号的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大数据”“互联网+”等重大战略的提出与实施,除了创新驱动发展,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卡西尔符号人学关注的重点就是人的创造,并且认为只有不间断地创造才能更加充分地体现人的本质。这正好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趋势相契合。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创新,必然需要大量的各级各类创新型人才。全社会都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但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还得依靠高等教育。因为中小学虽然也要进行创造符号的教育,但是主要的任务还是进行识别符号和利用符号的教育。因此,卡西尔符号人学观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最大启示是,应该将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调整为主要培养能够创造符号的人。
(一)培养能够创造符号的人
从现代大学发展的历史看,在18世纪以前,大学的职能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人才培养,大学教师基本上不做科学研究。大学教师不做科学研究,学生就不可能在科学研究方面得到训练。因此,在这一个阶段,大学主要培养的是能够识别符号和利用符合的人。历史发展到19世纪末,威廉·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提出了“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自由地从事于‘创造性的学问’”[5]4,以及学生“应该至少在日益增大的‘知识金殿’上置放一块砖石”[5]4等理念之后,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随着大学科学研究职能的出现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开始重视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正如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说:“创立大学的初衷不仅是传授学问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在大学里面,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研究,并凭借这个经验获得终身受用的学术训练和指导。”[6]20随着历史的演进与发展,尽管大学新的职能在不断产生,但是科学研究始终是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并列的最基本的大学职能,没有哪一所大学不做科学研究。大学是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术共同体,是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的社会组织,尽管大学有类型和层次的差异,但都离不开高深知识的生产与传播。
我国教育家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就是按照德国柏林大学的模式进行的。所以,科学研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一直占有比较高的地位。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第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就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将“创新精神”以法律的形式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高教法》对创新的要求还不仅仅是停留在一般意义的阐释上,在高等学历教育的学业标准中,明确提出:本科学生应当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研究生应当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应当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都作了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只是对专科层次没有作明确要求。没有明确要求,不等于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不需要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专科教育如果不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就很难适应新的形势的发展。这就告诉我们,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以上层次的高等教育不能仅仅培养能够识别、利用和传播符号的人,还要培养能够创造符号的人。可以预测: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将会越来越重视能够创造符号的人的培养。因为只有能够创造符号的人越来越多,创新型国家才能形成。尽管能够创造符号的人各行各业都能够培养,但是主要还得依靠高等教育,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是培养能够创造符号的人的主要阵地。因此,高等教育就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培养能够创造符号的人的责任和使命。
(二)培养能够持久地不间断地创造符号的人
人类的符号世界是每一个人日积月累不断创造积累的结果。没有每个个体的创造,就没有今天这样一个由符号所构建的丰富的意义世界,卡西尔所论及的语言、神话、宗教、艺术、哲学、科学、历史等均是每一个个体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创造所建构起来的。人与一般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不仅可以在物理世界中生存,还拥有自己创造的意义世界,“没有符合系统,人的生活就一定会像柏拉图名著比喻中那洞穴中的囚徒,人的生命就会被限定在他的生物需要和实际利益的范围内,就会找不到通向‘理想世界’的道路——这个理想世界是由宗教、艺术、哲学、科学从各个不同的方面为他开放的。”[1]70所以,创造符号构建意义世界,是人摆脱生物性能够成为人的最重要的标志。这个“符号世界”和“意义世界”之所以叫“世界”,因为卡西尔认为它们应该是浩瀚无垠的,需要许多“符号”和“意义”去填补、丰富和完善。就每个人的生命而言是短暂的有限的,但是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无限的,真正的人性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只有这种无限的创造力才能最充分地彰显人的本质。因此,卡西尔认为人的本质永远处在创造的过程之中,是不断创造的结果。创造能够体现人的本质,但并不是说一次创造就能够体现人的所有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一次性“消费品”,只需要创造一次就把人的所有的本质都体现出来了,而是需要人的不间断地创造才能逐步彰显人的本质。事实上只有那种一生都充满生命的激情并不断辛勤创造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示人的本质。当然,这种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多,属于能够创造符号的人中的少数;这些人越多,人类文化就发展得越快,国家和民族就越有希望。卡西尔就属于这样的人!我们的高等教育就应该努力培养这样的人!
三、我国高等教育培养能够创造符号的人的路径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创造符号的人的责任和使命,不同的高校由于其发展历史和现实状况不一样,培养创造符号的人的路径也应该各有不同,但是其基本的路径是一致的。
(一)哲学基础:植入创造论并在条件成熟时将其上升到统摄性的地位
自美国高等教育理论家约翰·S.布鲁贝克对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进行探讨以来,尤其是1987年他的《高等教育哲学》一书在我国翻译出版后,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认识论、政治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力论”“知识论”“人本论”“生命论”“道德论”“资本论”“智慧论”“文化论”等多种哲学基础观。
人的本质在于创造,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因此其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能够创造符号的人。我国各高等院校由于办学水平和特色发展各不相同,其哲学基础也有很大差异,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更多地坚持认识论哲学基础,而像铜仁学院这样的地方院校坚持的更多的是政治论哲学基础。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样一个新时代,不管是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样坚持以认识论为主的学校,还是像铜仁学院这样坚持以政治伦为主的学校,都要在其哲学基础中植入创造论,并逐步提升创造论在其哲学基础场域中的位置。因为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每一所大学都有多个目标和多个职能,其所对应的哲学基础也是多元的,大学的不同不仅仅在于哲学基础组成要素的不同,更主要的是其哲学基础组成要素在哲学基础场域中所占的位置不同。也就是说,在当今的大学中,其哲学基础的组成要素相同者较多,比如都要追求真理即均有认识论的哲学基础、都要重视人才培养即均有人本论的哲学基础、都要服务国家和社会即均有政治论的哲学基础、都要进行文化传承即均有文化论的哲学基础等,但是不同的大学其哲学基础要素在内部场域中所占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植入创造论就要在大学哲学基础场域中腾出空间并明确其相应的位置。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的进一步形成,尤其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力度的加大,各级各类高等教育都肩负着培养能够创造符号的人的责任和使命。这就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强化创造论哲学基础,甚至条件成熟的大学可以将创造论上升到统摄性的地位,即大学更加关注的是知识的创造。创造知识是大学的理想,培养能够创造符号的人才是大学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二)培养目标:明确培养创造符号的人的层次定位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和目标各不一样。一些世界名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定得比较高。比如日本东京大学为了创建世界级顶尖大学,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开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顶尖人才。”[7]69《东京大学宪章》明确规定: “东京大学以基于学术的自由,追求真理的探究和知识的创造,维持、发展世界最高水平的教育、研究为目标。”[7]69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更是把精英人才的培养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据记载,1911年3月21日,罗斯福总统到加州理工学院访问时表示:希望看到美国高等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每100位中有99位能够很好地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比一般人做得更好,还希望看到有能力开凿巴拿马运河和在国内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人,但是“更希望看到剩下的那第100位学生受过良好的科学文化熏陶,成为像你们伟大的天文学家海勒那样的人。”[8]67罗斯福总统的演讲对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影响很大。从此加州理工学院下决心放弃培养出色的99位技术人员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专注于培养像伟大的天文学家海勒那样具有无限创造力的第100位学生。而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方面关于创造或创新的要求大都不是很明确,比如像复旦大学这样的名校除了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理念中涉及到创新外,而在“要着眼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专业素养的领袖人才”[9]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则只有“科学精神”与创造或创新有关。铜仁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铜仁学院虽然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有“创新精神”的表述,但没有明确的层次划分,证明我们管理者在创造符号的人的培养目标定位上,还仍然没有明确的目标层次划分,只是笼统的提出要求。这种笼统的要求其实就是目标不清晰,还处于比较模糊的阶段。目标由模糊到清晰不是简单的事,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它关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精准。因此,我们高等院校应该在认真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找准能够创造符号的人的目标定位。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培养能够创造符号的人的能力较强,目标层次自然较高,反之则较低。所以,一所高校培养能够创造符号的人的层次目标,到底确定在哪一个层次,高校一定要组织团队认真研究,切不可随意指定,因为确定高了低了都不利于高校创造符号的人的培养。当然,培养能够创造符号的人的层次目标选择,不一定非要按照卡西尔的能够创造符号的人的层次划分进行定位,卡西尔的观点只是一个参照,不过,目标定位一定要有层次感并且清晰。目标层次越明确越清晰,操作性就越强,也就越有利于抓具体抓落实,否则,培养能够创造符号的人的目标就会落空。
(三)培养方案:能够创造符号的人的培养层次目标具体化
高校培养能够创造符号的人的层次目标一旦确定,就要根据这个目标的层次定位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美国大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不仅关注人才培养目标,而且重视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标准,比如普林斯顿大学为了落实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就明确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12项标准:一是,具有清楚地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二是,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三是,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五是,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六是,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七是,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八是,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九是,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十是,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十一是,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十二是,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10]6这些标准的提出,就使普林斯顿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和具体化。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足:一是,人才培养目标本身比较模糊;二是,人才培养方案不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细化。所以,要想使能够创造符号的人才培养层次目标落到实处,可以具体操作,各高校在制度人才培养方案时就要努力将目标细化为标准。
(四)评价体系:以完善培养能够创造符号的人的评价机制为导向
我国高等教育能不能将创造符号的人的培养落到实处并长期坚持,建立以完善培养能够创造符号的人的评价机制为导向的制度是保障。每一所高校由于其对培养创造符号的人的层次定位不一样,评价机制的要求也不一样,但是其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原则是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鼓励教师培养创造符号的人的评价体系。要建立或改革教师奖惩机制,平衡良好教学和良好科研之间的关系,引导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人才培养方面来,尤其是放在培养能够创造符号的人的方面来,扭“转重科研、轻教学”和“重一般识别符号的人的培养、轻能够创造符号的人的培养”的倾向。二是,建立以创造符号为导向的学生评价体系。首先,评价体系要有利于激发创造意识、形成创新氛围。要让学生明白:人人可以创新,事事可以创新,时时可以创新,处处可以创新。其次,要建立能够更好地刺激并挖掘学生内在创造潜力的激励机制。这就要求考核办法和评价体系要多样化和个性化,才能形成对创造符号的人进行有益的导向。
(五)环境氛围:有利于能够创造符号的人的成长与发展
环境氛围,是隐性的教育力量,像空气一样时刻弥漫在我们的周围。为此,有学者认为:“大学教育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大学创设的教育环境。”[10]7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就应该创设什么样的环境;我们要培养能够创造符号的人,就应该努力营造有利于能够创造符号的人的成长与发展的环境氛围。那么,如何营造这样的环境氛围呢?首先,要努力形成“追求科学、崇尚真理”的价值导向。如果没有对科学和真理追求的价值导向,又有多少教师能够安心进行科学研究?教师不安心科学研究又怎么能够培养能够创造符号的学生?其次,要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不是空话,要具体体现在鼓励首创精神和培育想象力等能够激发创造活力的文化氛围上。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就特别强调首创精神和想象力的培育,他认为:“教育必须超越以被动的方式接受他人的思想,必须加强首创精神”[11]67,并且指出教师应该“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传授知识。”[11]112总之,要努力形成有利于能够创造符号的人成长与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
注释:
[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M].甘阳,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2]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昊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马克思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2008.
[6](德)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郭丽.东京大学的世界性教育[J].考试研究,2013( 01) :68-73.
[8]蓝劲松.小而精的学府何以也成功——对加州理工学院崛起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 ,2013 (01):66-70.
[10]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谈美国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9.
[11](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2002.
来源:思想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