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轮“双一流”!59所高校,逆袭!

360影视 2024-12-25 11:15 2

摘要:今年11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会议上透露下一轮“双一流”将迎来扩容的信号。一时间,“双一流”会扩容到多少所引发讨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指出,照此比例计算,入选“双一流”的高校数量应是当前数量的两倍左右。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端鸿和复旦大学发展

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

今年11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会议上透露下一轮“双一流”将迎来扩容的信号。一时间,“双一流”会扩容到多少所引发讨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指出,照此比例计算,入选“双一流”的高校数量应是当前数量的两倍左右。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端鸿和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刘虹则认为,“双一流”高校可以适度扩容至200所左右。

那么,什么样的高校和学科可以纳入扩容行列?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洪成文认为,高校在国家“三大奖”项上的表现,反映了该大学对国家重大需求的回应,可以作为扩容的重要考量内容。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周光礼也表示,“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必须有高质量、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成果,有无国家“三大奖”项将是重要考量之一。

结合“双一流”建设周期及第二轮“双一流”结果,近5届是否获得过国家“三大奖”在“双一流”遴选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因2021年度、202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暂停,故将统计时间线拉长到2017年度,按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或第一完成高校,对非“双一流”高校近5届国家“三大奖”获奖情况进行统计,以期探得哪些高校有入选新一轮“双一流”的潜力。

59所双非高校,斩获百项“三大奖”

据统计,共有59所非“双一流”高校获得10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从获奖总数来看,陆军军医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均获奖5项,其中,陆军军医大学和扬州大学是唯二两所实现“三大奖”全覆盖的高校。首都医科大学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选上展现出优势,4个获奖项目均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浙江工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燕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和浙江理工大学获奖3项。

近5届评选斩获5项国家“三大奖”,陆军军医大学扎根一线,攻关难题。从脑卒中防治,到足踝精准微创治疗技术,再到为难治性白血病提供新策略,学校以高原军事医学、战创伤医学、军事预防医学等为代表的军事医学学科体系,产出多项国家级成果,实力雄厚。特别是吴玉章院士团队今年再次发力,发明国际上首个mimogen治疗性疫苗和首个胶质瘤通用、双杀CAR-T,拿下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为建设世界一流军医大学再添底气。

2017至2019连续三届获奖的扬州大学,以兽医学、作物学等优势学科为牵引,农科为头雁,计算机、环境科学、机械工程等多学科“结阵齐飞”,建立起了贯通育种、栽培、农机,乃至食品加工的全产业链学科群。堪称动物疫病防控“安全卫士”的刘秀梵,带领团队研制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城疫疫苗;张洪程院士团队自主研制了无人驾驶联合耕播作业机,填补国内空白……扬大不仅夯实了学科实力,更为牢牢端好中国人的饭碗贡献了卓绝力量。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科突出,在国家“三大奖”上也收获颇丰。学校发挥学科优势,以创新为剂、绿色为方,将科研写在产业前沿,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由金万勤教授主持的项目,开发了国际首创的有机-无机复合膜和双疏膜产品,极大推动了石化、制药等行业的科技革新,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再次彰显南工大在化工领域的优势。

作为山东省属高校中唯一被选择支持进入第三轮“双一流”建设范围的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在国家“三大奖”的评选中不负众望,近5届摘得5项大奖,特别是在2023年度牵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作物学学科建设水平再创新高度。

作为非“双一流”高校中、近5届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最多的高校,南方医科大学于2019和2023年度各获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为抗抑郁药的研发提供新靶点,为早期遏制细胞癌变探索新策略,学校用行动担起医学创新策源地的重任。

研究之根扎得越深,科技创新之树就越繁茂,广东工业大学做优做强工科,机械工程等学科得到长足发展。由陈新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陈新团队继2014和2019年度以来,获得的第3项国家科学技术奖。近二十年来,团队突破一项项电子制造产业关键技术,从国内空白做到世界一流。获得国家“三大奖”的认可,是广工深入推进“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向下一轮“双一流”发起冲锋,不断求索的优秀成果。

在纺织学科领域跑出加速度的浙江理工大学,于2017、2020和2023年度各获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的胡旭东教授团队,为纺织机器装上“最强大脑”,从原材料到成衣“一键打印”,真正实现了“无缝制衣”。郭玉海研究员团队发明了包含超细、催化、增强等不同纤维的多层次滤料,实现了工业排放烟气的一体化处理。改革纬编织物的生产工艺、减轻过滤材料的环境危害……一个个难题在浙理工人的钻研下迎刃而解,一项项成果为纺织学科的更进一步鼓舞士气。

全力以赴,剑指“双一流”

自2017年度以来,国家“三大奖”的获奖项目总数“瘦身”,再加上中间暂停2年,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成果,堪称国奖史上最难的一年,提名环节指标难拿、初评环节网评难过,答辩环节竞争激烈。最终共评选出250个项目,获奖项目可以说“千淘万漉”,吹尽狂沙始到金。在如此竞争之下,不少非“双一流”高校乘风破浪,实现突破。

吉林农业大学八旬“蘑菇院士”李玉带领团队实现了菌物精准育种技术的“国产、自主、可控”,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为助推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食用菌生产国做出贡献。5届获奖3项的浙江工业大学厚积薄发,2023年度再次突破,获得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浙江首次由非“双一流”高校主持完成的一等奖,为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建设成绩簿再添一笔。

“名第一,做第一”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再次于国家最高科研殿堂振翅翱翔。由于金明院士主持的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也是2023年度山东省卫生领域唯一的一项,山一大的学科实力正向着“一流”跃进。首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温州医科大学,李校堃院士团队三十年磨一剑,将一张“生长因子”蓝图绘到底。大奖背后,学校深厚的药学学科实力发挥重要作用,此次获奖也将给温医大的“双一流”建设带来新机遇。

瞄准新材料与先进制造发展需求的河南科技大学,继2017年度后,再次获得铜合金方面的国家级奖励,持续彰显金属材料学科特色。在有色冶金上“遥遥领先”的昆明理工大学,斩获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开辟绿色高效短流程生产稀贵金属新途径,推动了世界稀贵金属生产技术的更迭换代,再次为国家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贡献昆工力量。

湖南科技大学万步炎教授团队的研发成果被授予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学校历史上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成果获得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万步炎带领团队从打下第一个0.7米的“中国孔”开始,一次次刷新海底钻机钻深纪录,推动我国海洋资源探采装备实现从无到有、从落后到领跑的飞跃。这不仅是一个团队的成就,也是湖科大迈向“双一流”之路的清晰落笔和生动注脚。

图源:湖南科技大学

始终站在绿色建筑研究最前沿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由刘加平院士主持完成的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在他的引领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解决“卡脖子”难题,在全国乃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留下了绿色足迹。以交通为特色、轨道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华东交通大学,由徐长节教授牵头的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实现了学校在国家技术发明奖上零的突破。

高校只有具备了“一流”的发展气象,才能被纳入创建“一流”的清单。如今,第二轮“双一流”五年建设周期已过半,还未入列的“种子选手”蓄势待发,力争在扩容浪潮中迎头赶上。能够在含金量极高且竞争激烈的国家“三大奖”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期待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更多实力高校突出重围!

来源:天哥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