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很多人来说,教师专业成长往往是名词性短语,如学校举办了多少场培训,教师听了多少场讲座,区域培养出多少名师。但是在新教育实验的语境里,成长回归了动词的内涵,指用专业的成长路径唤醒教师成长的自觉,让教师拥有成长的内驱力,更加注重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而教师成长的目
关于新教育实验的意义,可以说出很多,至少对于新教育实验区而言,新教育的意义首先在于让许多教师感受到了职业幸福。
对很多人来说,教师专业成长往往是名词性短语,如学校举办了多少场培训,教师听了多少场讲座,区域培养出多少名师。但是在新教育实验的语境里,成长回归了动词的内涵,指用专业的成长路径唤醒教师成长的自觉,让教师拥有成长的内驱力,更加注重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而教师成长的目的,则是成为道德高尚、学养丰富和个性鲜明的人。
成长的核心是职业认同。所谓职业认同,通俗地说,就是把教育当作与自己生命融为一体的事。教育,不是外在的强迫,而是内心的选择;不是为别人做,而是为自己做。教育的一切——喜悦和烦恼、成功和挫折、赞誉和非议、欣慰和委屈……都丝毫不会影响我们的教育心态和行为,更不会影响我们对学生的爱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我曾在的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通过十年新教育行动实践,持续探索新教育实验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书写了一个个鲜活的教师成长故事。
榜样激励:用激情点燃激情
新教育实验有一个管理铁律,即“底线+榜样”,含义是对只做到底线的教师不批评,但对做得出色的教师毫不吝啬言辞和诚意地去表扬,表扬榜样、言说榜样,用榜样激励新的榜样。
王兮就是这样一位被榜样唤醒的教师。她曾有严重的职业倦怠,甚至一度想辞职,我在做新教育培训时所讲述的一位新教育榜样教师的故事打动了她,点燃了她的职业理想,她也希望能够带着自己班级的孩子踏上一条阅读之路、一条新教育的幸福之路。如今,她已成为一名新教育教研员,带领更多教师践行新教育,共同感受教师这份富有创造力的职业所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感。黄雪萍是一位被榜样唤醒的、已从教二十多年的“老教师”。听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教育榜样教师讲述自己的故事,她沉浸在激动和向往中。回到学校后,她开始兴高采烈地规划自己班级的“完美教室”,设计共读课程,还从自己喜欢的茶道开启了破壳班的茶文化之旅,让教育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满了诗意。教师胡艳在接触新教育后,发现原来教育还可以这样做——把兴趣爱好变成班级特色。因为喜欢戏曲,她便在教育中发展自身戏曲特长,冲破学科限制,跨学科融合多项课程,积极开展以戏曲为主题的综合类课程,还与学生共同出版了一本原创戏曲绘本《浣花笺》。
对于教师来说,新教育的意义是唤醒,用梦想点燃梦想,用激情唤醒激情,无数一线教师通过新教育榜样故事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坐标,激发了自己的教育潜能,发掘出一个卓越的自己。
新教育对教师的改变,首先是心态的改变。“空长灭征鸟,水阔无还舟。”不是天空没有飞鸟,而是晴空万里,辽阔无边,一两只鸟简直微不足道;不是水面没有船只,而是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一两只船也就微乎其微了。这是胸襟,也是心态。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拥有了这样的心态,便拥有了幸福。
“三专模式”:教师专业成长的直通车
说到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三专模式”,很多人都不陌生。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其实,从专业阅读到专业写作,中间还有一个被省略掉的“实践行动”,只有强调研究后的行动,实践后的反思,才能将专业阅读的收获转化为专业写作的成果,实现自身专业成长质的飞跃。
我带的博士工作站,研修内容除了邀请专家讲座,还有学员之间分享读书心得、相互学习。很多教师在博士工作站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在去上班的地铁上阅读,在旅行的间隙阅读,让阅读成为了一道最美的风景。有的还开设了个人公众号,记录着自己教育生活的日常。教师鲁正群和幼儿园32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成立了“悦读会”,一起阅读学习、提升自我。除了“悦读会”这样的自组织,也有教师发展的梯级培训模式,比如,“种子教师班相约星期三”读书会就是针对骨干教师的学习共同体。读书会采取线上线下共读模式,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教师的“五个一”,即“走进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录制一个荐书微视频,做一次阅读感悟分享,撰写一篇教育读后感,开展一次课堂实践与反思”。就这样读着读着,很多教师说自己“啃”下了曾经觉得晦涩艰深的教育理论,对教育经验有了审视和思辨,筑牢了教育理念的基石;澄清了某些错误认知,对有些教育做法理解得更深刻了,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化教育经典为实践育人的“金点子”。
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说,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往往处于被动式,或处于低认知层次,只追求知识量的积累,缺乏对更高认知水平的追求。认知模式是一个人思考和行动的发动机,是观察和认识世界的眼镜。教师专业发展,重要的就是改变认知模式,而新教育“三专模式”促使教师有了更宽广的视野,有了更深入的对话,有了学以致用的思考,也有了不断探索的态度。通过跨学科、跨学段的合作学习群落,教师寻找到了“尺码”相同的人,强化了学习动机,迎来了自身成长的契机,教育则有了“共熬一锅石头汤”的合作协同。
我还想特别强调的是,“三专模式”的最终落脚点不在专业发展,而在人的成长。专业阅读并不是为了显摆自己博学,专业写作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多才,专业交往并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人脉,而是帮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和“完整的教育者”。所谓“真正的人”,就是真实、坦荡、不虚伪、不矫饰,就是陶行知所说的“真人”。这样的人固然也有缺点,但他一直不断追求自身的完善。所谓“完整的教育者”,就是身心健康、品学俱佳。也就是说,“真正的人”和“完整的教育者”应该人格高尚、情感丰富、胸襟博大、视野开阔、思想独立、灵魂自由。
赛事活动:让“看见”成就每一位教师
区域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赛事活动的历练。“每月一展示”,是我们助力教师成长和学校特色发展的“独门秘籍”,简单来说,就是新教育实验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自主申报并筹办区级展示活动。
“承担即成长”是新教育的重要理念。“每月一展示”这样的活动磨炼了教师组织、策划、协调、研究和表达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成长为学校管理、科研工作的骨干。除此之外,围绕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开展的系列赛事活动,能够发挥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建的积极作用。赛后,优秀作品通过“让梦想开花”公众号等平台传播,能够提高“草根老师”的知名度,让他们的优秀被更多人“看见”,也让榜样的力量惠及更多教育人。这既提升了教师的职业获得感、荣誉感和幸福感,又扩大了新教育实验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还加强了学习资源库的建设,“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行动优化、成果展示”的教师成长动力循环圈也由此形成。
但依然要强调的是,荣誉并不完全等同于成长,而新教育让教师得到的最大成长是建立自我——自我认同、自我实现,甚至自我超越。教师日复一日地在育人实践中发挥着自身的创造潜力,让“我”成为了课程,让教育之路充满了诗意和魅力。比的是专业素养,成长的却是人。只要比赛就有证书,但证书并非衡量优秀的唯一标准。比赛的最终目的是呈现教师的饱满精神状态和教育智慧,成就每一位教师。
新教育人认为,追求幸福比追求优秀更重要。优秀与否是外在的评价,幸福与否是内心的感觉。因此他们追求比“优秀”更重要的“幸福”。参与“每月一展示”等赛事活动,就算没有获奖,教师也在其间感受到了成长的幸福。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这是新教育人爱说的一句话。十年来,我们用行动将“专业成长”变为“专业地成长”,用对教育的满腔热忱诠释了什么叫未来可期,用一张张明媚的笑脸为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作了最美的注解。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院长、特级教师,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
作者:李镇西
《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26日 第06版 版名:理论周刊·学校教研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