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的会发愁孩子不是学习的料,有的是遗憾孩子没有特长、有的感慨孩子性格太内向、有的抱怨孩子大大咧咧没心没肺。
跟身边妈妈聊天,大家聊最多的就是孩子学习上、生活上的各种问题。
有的会发愁孩子不是学习的料,有的是遗憾孩子没有特长、有的感慨孩子性格太内向、有的抱怨孩子大大咧咧没心没肺。
好像每个孩子,都因为各种缺点,让父母有操不完的心。最近刷到心理学教授贺岭峰的一段视频,他谈到自己女儿从“差生”逆袭的故事。
我看完还挺有感触的,也想跟姐妹们分享一下,是一个挺不一样的看待孩子问题的角度。
和所有父母一样,贺岭峰从小为孩子铺路规划,小学时就把女儿送进名校。
可女儿在学校的日子并不好过,拼尽全力也卷不过其他同学,成绩一直班里垫底。
贺岭峰动不动就收到老师的“投诉”,为了托女儿一把,他每天晚上都陪她刷题,给她请家教恶补。
一段时间过去了,女儿的成绩丝毫没有好转,情绪却开始变得不稳定了。
有一次听到女儿说想从校车上跳下来,不想去上学了。
贺岭峰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改变自己的教育策略,去挖掘女儿的长板,女儿后来一步步脱颖而出。
回忆起女儿“开挂”之路,他说这两件事帮助很大。
第一个,是漫画追剧。
从孩子小学时家里WiFi就是常开的,他从来没禁止过女儿网络游戏或追剧什么的。
有个寒假女儿迷上了动漫,一个寒假看了200多集。
这部动漫是周更,周二是日本原版的,周四才是翻译中文版的。
这部动漫很长,直到开学还没播完,后来贺岭峰惊喜的发现,女儿每周四的作业再也不需要大人操心了。
因为她会利用在学校的各种时间把作业做完,一放学就着急回家看动漫了。
慢慢的,女儿周二的作业也会提前完成,因为她想看原版的,虽然一句听不懂,一个字不认识。
又过了一段时间,女儿加入了一个动漫群,大家说更的有点慢,尤其剧情发展到关键时候突然就停了,很多人在群里探讨后续剧情。
女儿就尝试着写同人文,写完就发布到论坛里,一个暑假竟写了4万字。
即便和家人外出吃饭也不忘早早回去,因为几百个粉丝在催更。
他发现女儿不仅收获了一票粉丝变得特别有责任感,而且再开学女儿的作文也不用发愁了,篇篇都是范文。
第二个事,是随手涂鸦。
女儿从小就拿个笔在家里到处乱画,墙上、床单上都是她的“杰作”。
贺岭峰没有制止,想着反正平日也没人上家里来,于是女儿每次画满后他就把墙涂白了,让女儿接着画。
女儿上初中时,也没放弃对动漫的喜爱,甚至自习课也操练起来,当即就被老师发现把本子没收,找家长。
贺岭峰跟老师一通道歉,可路上并没有训斥女儿,而是对她说:
“我不反对你画画,但是你不要太嚣张。画画偷着画,你当着老师的面画画,这就属于挑战老师权威。站在老师的角度想,让你做题你画画,会影响班级氛围。”
正是这两件事打下的基础,女儿的人生开始有了起色。
到了高中,女儿开始给自己做规划,想去日本读书。
为了通过日语N1考试、口语面试,他特地给女儿报了一个日语强化班。
第一周测验后,老师说她“口语和阅读都不需要学了,考试绝对没有问题”。
申请大学时,校方要求提供作品,女儿把画的作品做了一份作品集交过去,当时就通过面试,最终拿到了7个大学的offer。
他说女儿如今只靠这两样生存技能,一个是日语,另一个是画动漫。
其实贺岭峰的女儿的逆袭,属于个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走通这条艺术之路,普通父母照着做,也不一定会取得一样的成果。
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其实所谓孩子未来的好出路,并没有定制化的路径。
每个孩子各有不同,挖掘出孩子的天赋和热爱,每个孩子都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查缺补漏当然很重要,但同时咱们也得学会扬长避短。
在心理学里有个词,叫“鲨鱼效应”,揭示了强者是如何化劣势为强势的。
鲨鱼作为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却有着与生俱来的“短板”——没有鱼鳔。
而鱼鳔于大多数鱼类而言,是掌控浮沉的关键器官,如同水下的“救生圈”,让它们轻松在不同水层游弋。
当鳔里充满空气时,鱼就上浮,当把鳔里空气放掉,它就下沉。
鲨鱼没有鱼鳔,为了生存,实现沉浮自由,只能时刻保持不停歇的游动,来对抗先天的不足。
在这一过程中,鲨鱼的肌肉也越发达强健,体魄日益强壮,就连捕猎技巧也越发精湛,最终登上海洋霸主的席位。
咱们养孩子也是一样的,每个孩子可能都会遇到“没有鱼鳔”的时刻,比如他成绩不够突出,或许是性格内向,要么就是对某个领域恐惧。
这些看似的阻碍,其实蕴含着孩子的无限可能。
关键在于,我们父母要如何引导孩子像鲨鱼一样,把一些不利的条件转化为成长的加速器。
帮孩子一点点积累信心,让孩子明白,每一次克服恐惧的过程,都是在挖掘自身潜力,帮孩子成长为更强大的自己。
01
鼓励孩子尝试新鲜事物,发现特长
每个孩子的成长路径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模版可以套用。
但孩子年龄小,未必懂得什么是自己的优势劣势,咱们父母就要细心观察,给孩子多架桥铺路。
之前有个三年的小朋友叫严弘森,因纠错天文馆而走红。
据说这孩子4岁就沉迷于火箭,父母给他买了一堆火箭周边,还给他找来纪录片。
自从带他去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发射现场,回来他更热衷航天了,变成了天文和军事迷。
严弘森在工作室中调试火箭电路板
小弘森爱钻研又爱讲课,爸爸就给他买来一块小黑板,帮他把录制好的讲课视频发布到网上,很快迎来了一群小粉丝。
经常有家长前来取经,问弘森是如何培养的。
严爸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热爱,父母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多去尝试新事物,挖掘他的潜在优势。”
我认为,这种专长不是父母给报的那种兴趣爱好班,而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喜爱。
因为只有真心喜爱,才会激发出孩子无限的潜能,让他变得有热情、爱思考、能坚持。
对如何发现孩子的专长上,我想孩子自由玩耍时最为放松,会透露他的兴趣倾向。
比如有孩子喜欢安静地画画,展现出对色彩和线条的敏感。
有孩子热衷于拆卸玩具,表现出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探索欲望。
有孩子运动方面有天赋,精通各种球类和竞技类项目。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天赋里自带的“铁饭碗”,发现并培养他的优势,才更容易将兴趣落地生根,长成天赋开花结果。
就像教育专家魏书生演讲中所说:
“成功的教育,很简单,并不是揪着孩子的短处不放,而是发现孩子长处,守住它,并发扬下去。”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父母要顺应天性养育孩子,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02
多关注孩子情绪,及时给他正向反馈
我们常说要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其实内驱力就是来源于掌控感、价值感和自信心。
知乎上有网友说,小时候想学跳舞,可妈妈却说,“人家跳舞是翩翩起舞,你却像笨拙得像只大肥鸭!”
她放学回家,想看电视放松一下,却被父母打击:你们班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平时看电视吗,学学人家那股刻苦劲,你怎么光想着玩!
更让她心碎的是,即便有次考试得了一百,却被妈妈“泼冷水”:这次是你运气好,都蒙对了,有本事你次次第一啊。
不管做什么,都是别人家孩子好,“成绩好、懂事、还贴心”。
到自己家孩子这儿,却样样不如,“成绩差、爱顶嘴、臭脾气”。
经常被父母戳短儿的孩子,要么会越发自卑,觉得事事不如别人,遇到点困难就找各种理由退缩。
要么就是破罐破摔,彻底摆烂,“反正我做什么都不对,干脆放弃努力算了”。
作为父母,我们要看到孩子想变好的努力,去肯定他的付出,让他拥有更多的价值感。
为什么孩子喜欢玩手机,一玩就停不下来呢。
这是因为每打完一局游戏,都有个正向的反馈机制。
要么是金币积分,要么是锦囊,这些会拉满情绪价值,鼓励他马上开启下一局。
但很多孩子之所以学得痛苦,就是因为没有出现这样的正向反馈。我们希望孩子好,其实最该做的就是从心里相信孩子会变好,给他更多的精神支持。
当孩子发现他被积极关注时,会不自觉按父母期待的方式做出改变,他会加倍努力来证明自己的优秀,值得被期待。
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曾说:
“每一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出的方向不同,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智能优势,才能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父母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激发他的内在潜能,把优势发挥到极致,他便可以勇敢追寻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来源:动漫加油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