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理信息人眼中的Agent革命

360影视 2024-12-25 20:46 3

摘要:那天我刚从一个潜在的城市更新项目交流后现场回到办公室,正对着电脑思考如何整理一堆地理要素的坐标数据。各种建筑、道路、绿地,都要在GIS里精确标定。办公室因为阳光充足,大冬天的都是常年从早到晚开窗,还不开空调,这会儿显得有点冷嗖嗖的,正好吹散着一天紧张忙碌后大脑

壹、我对“Agent”的第一次心动

我第一次思考“Agent(智能代理)”这个概念与我们行业的结合,是在上个月一个周五的傍晚,和朋友在中关村一家小馆聚餐的时候。

那天我刚从一个潜在的城市更新项目交流后现场回到办公室,正对着电脑思考如何整理一堆地理要素的坐标数据。各种建筑、道路、绿地,都要在GIS里精确标定。办公室因为阳光充足,大冬天的都是常年从早到晚开窗,还不开空调,这会儿显得有点冷嗖嗖的,正好吹散着一天紧张忙碌后大脑的昏昏沉沉。这时,我收到一个大学师弟的消息,说要一起吃个饭,还神秘兮兮地说要给我看个“新玩意儿”。

我们约在新中关附近一家餐厅,隔着落地窗能看到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他兴奋地打开手机上的一个应用给我看:“你看,这是我和几个做AI的朋友一起开发的Agent,能自动整理工作群里的信息,帮我们汇总每天的工作进度。原理其实不复杂,就是让机器模拟人的‘自主决策’,有时候还能根据掌握的数据,帮我们分析地图上哪里适合做商业选址。”

我一下子来了精神:“Agent还能做选址分析?我的业务领域太需要这个了。你想想,我们做GIS的"专员"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地理信息,除了选址的网络规划,其它的交通规划、土地规划、市政管网设计。。。如果能有个Agent自动处理各种城市要素,岂不是等于请了个比我们公司最擅长GIS的工程师还细心的私人助手?”

制作复杂的地图样式

他笑着说:“这只是冰山一角。现在很多投资人和大公司都在关注Agent,尤其李飞飞创业以后,大家都在打听怎么和空间智能结合,未来能帮助我们做更多决策。”

我端起已经捂热了的啤酒杯,心里想着:那些繁琐的坐标核对、地图绘制工作,真的能有智能系统来帮忙完成吗?

从地图设计到马克杯样式展示,Agent获取地图到文创产品设计一气呵成

贰、Agent为什么这么火?

两三年前,大家还在谈“深度学习”“大模型”,诸如“卷积神经网络”“生成对抗网络”天天挂在科技新闻头条上。可现在,隐隐约约就出现了新一代玩家:有人嚷着要做“多模态大模型”,有人喊着要做“可自动执行任务的Agent”,还有人说,“人工智能要跑起来,必须完成从‘算力+模型’到‘自主行动+上下文理解’的进化。”

这个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呢?

算力相对充沛。云服务越来越便宜,大模型、分布式并行计算的门槛也慢慢降下来了。在国内,虽然买不到(也不建议买)英伟达的显卡,但有了国产芯片的进步,算力供应总体趋势向好;应用场景多元。很多行业要做自动化,不能一直把AI仅用作“计算工具”,而是让它有一定执行能力,能做决策、能调配资源、能自动去执行任务链;资金与需求的双重推动。不少互联网或高科技公司意识到,“单纯的数据分析”还不够诱人,唯有将分析内嵌到实际任务之中,通过Agent能与业务、与现实地理场景相连接,才能打开更大的市场想象空间。

在美国硅谷,一个研究团队特别热衷做“自治机器人”,把Agent思想用在各种自动驾驶、室内引导上。同样,在中国,像BAT,还有一个更厉害玩家字节,这些大厂,也经常给他们的内部AI系统加上“Agent化”的标签,想让他们的算法不只是算得准,而是能对接业务数据后真正做事情。

你可能会问,这种“能做事情的AI”,到底距离我们普通人有多远?我的看法是:大公司要搞的agent系统,可能会深度整合各种资源,离一般创业者还有点远;但也不是毫无机会,只要场景清晰,数据过得去,人人都有可能打造一期“小而美”的Agent原型。

叁、什么是Agent?三个案例让你秒懂

要说Agent的定义,如果我一下子给你抛出“Agent是能够感知环境并采取行动以实现预定目标或任务的自主计算实体”,估计你眼皮也要翻了。太学术。

Agent,用中文直译过来是"代理人",但这个翻译并不准确。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Agent更像是那种"能自主决策、主动解决问题"的私人助理。比如你跟Ta说"帮我订一张去上海的机票",Ta不仅要知道去哪订票,还要考虑你的时间安排、预算、航班时刻表等因素,甚至在票价太贵的时候,主动建议你改乘高铁。

在人工智能领域,Sam Altman曾说过:"未来最有价值的公司,一定是在做Agent。"为什么?因为Agent代表了AI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被动回答"到"主动思考"。就像过去的工业革命解放了人类的体力劳动,AI革命将解放人类的脑力劳动。而Agent,就是这场革命的排头兵。

我想了三个例子,和我们的地理信息行业挂钩,帮你一秒代入,Agent是怎样的"代理人"。

■ 智能地图制图Agent假设你负责给市政部门做城市规划地图,每隔一段时间就得更新城区里的图层信息,比如哪里新修了高架,哪些区域增设了路灯……如果这些数据靠人工一条条去矢量化,那工程量非常吓人。智能制图Agent就像一个“排版自动工”,它接收了卫星图像或无人机影像数据后,先自动识别道路、建筑物轮廓,然后把这些要素自动标记到GIS里。最后,这个Agent还能根据制图规范,把图例、颜色、注记摆放得美美的。

■ 空间数据提取与分析Agent现在坐标大量存在于物联网数据库、气象数据中心、还有各种环境监测平台里。一个空间数据Agent,就好比是个“数据矿工”,它会不知疲倦地在各大数据库里采集符合条件的数据,你只需告诉它“我要山体滑坡风险区域的数据”,它就能自动在山体坡度、水文、历史记录等不同表里查找并进行聚合分析,最后甩给你一张“高风险区热力图”。整个过程里,它相当于把人脑中复杂的检索与比对逻辑“自治化”了,且不会觉得累。

■ 基于位置的决策Agent这个方向和个人生活也息息相关。类比我们极海常常帮用户做的基于地理位置做决策:开店选址、选仓库地点、智能物流分发等等。有了Agent,我们就可以给他一系列地图数据和目标约束,比如“交通便利”“租金低”“周边消费人群足够多”,然后让Agent自动帮助筛选候选选址,还能模拟车辆和人流量——就像在计算机里做了一场演练。最后它给出个详实的可行性报告。平时我们做人力评估,可能要花好几周,它在各类地图数据里跑一遍,或许只要几个小时。

上面说的三个案例,都带着典型的“地理信息”要素:制图、空间数据、位置分析。而一旦你能用Agent让这些环节实现部分(甚至大部分)自动化,不仅仅是省人力,更是给业务带来新的可能性:更快响应、更低成本、更细化的服务。而这背后,体现了Agent的三个关键特征:

自主性:它能够独立完成复杂的任务,而不需要人工干预每个步骤。主动性:它会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而不是被动等待指令。学习能力:它能从历史数据中学习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肆、空间信息智能化:Agent的未来远景

我还记得大约二十年前,自己在GIS的项目流水线上"拧螺丝"(手工用ArcGIS做一个个符号),一天十几个小时的疲惫感,让我无比向往“能对外部环境做自动感知并动作”的智能机器也会绘制地图。那时候,这种想法可能只存在于科幻电影。《终结者》里的机器人想毁灭人类,钢铁侠的贾维斯替主人收发各种信息……看着都好过瘾,但也觉得遥远。

没想到,转眼间二十年后,属于Agent的浪潮竟然这样悄无声息地来了——从互联网大厂,到初创小公司,大家都在研究如何通过机器算法,让数据和现实工作场景做无缝衔接,然后替代一定程度的人为决策尤其是重复性分析。

在“空间信息智能化”这个细分领域里,我个人觉得Agent能有以下发展方向:

■ 全自动化地图生产线大规模、高频的地图更新,尤其是无人驾驶、物联网时代对地图精度的要求更进一步,重点在于“快速、准确、稳定”。Agent可以像一条流水线工人那样,一边监测各种真实世界的数据变化,一边对地图做轻量化处理、拼接对齐、更新标注。这个过程几乎不需要操作员频繁介入,等于是让地图更新从年度变成月度、甚至每周都能迭代。

■ 动态感知与实时推送在城市应急或防灾减灾场景里,Agent可以感知实时天气与交通状况,如果监测到某处发生洪涝预警,它就能联动地图平台,自动生成一条“应急救援最佳路径”,并实时告诉指挥中心 “哪条路经过的桥梁载重量不足”“哪里可能有积水点”。过去人工要查好几张表、打好几个电话才能确认的信息,Agent可以一口气做完。

■ 高阶预测与决策支持地理大数据往往涉及天气、经济、人口、运输等等复杂要素。人工分析可能需要团队几个人,花一个月来跑模型、调参数。Agent一旦接管这些数据输入,并按照人设定的目标去搭建分析流水线,基本能实现一种“自动化的地理分析循环”:从现实环境取数据→提取特征→跑模型→产出可视化报告→再次反馈到决策层。对一家专注地理位置信息的创业企业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亮眼的卖点——能让企业的服务从“卖地理图层”升级到“卖智能决策”。

伍、一个人的创业:做Agent的机会在哪里?

“可别和我说大公司的事儿。”我有个老同事,他是一个背着19寸笔记本电脑到处跑的极客,十指翻飞,喜欢泡在深夜里写代码。我给他打个电话,问他自己干的怎样。他说他相信,小团队也能做出Agent来。

“一两个人就能干吗?”我反问,他眨眨眼睛说:“当然可以。就像2004年我自学CAD、Photoshop、3D建模,通了个皮毛就能去找差事。Agent开发也类似,你找准小切口,市面上一些开源框架和大模型API都能用,自己写一些业务逻辑,再配合GIS或者数据库,就有了我们的小Agent雏形。”

他的话确实有道理。当前Agent相关生态里,已经出现不少“低门槛”开发工具,Python的各种封装包就不说了,这两周火爆的Cline插件,自动生成代码,按照Claude的MCP框架自动生成Claude Desktop中的工具,可以很快把一个原型Agent拼凑起来,只要你数据OK、思路清晰,就能做适合特定场景的地图可视化Agent、导航小Agent、或是自动影像识别Agent。

让大语言模型自己制作Agent

甚至你就可以从一个System Prompt开始自己的尝试。我举个例子,可以用这个prompt,让大模型成为你的一个制作地图的Agent。并让这个Agent完成特定的任务。示例任务是:1、用指定的底图样式显示特定地标的地图;2、显示该位置在较小分辨率下的大概位置;3、输出高清地图图片。

页面功能的样式可以再调整,但Agent完成的任务算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定

这种任务可以再与具体需求相结合(比如一个海外国家的综合调研:人口、产能、竞争、市场容量),完全可以是一个人来实现。对一人公司来说,最宝贵的是专注。你可以选一个极小但亟需解决的场景——可能是“某山区需要实时监测地质变化”,也可能是“连锁门店每天更新一次的热销产品分布”——让Agent去接手其中80%的繁琐操作,剩下20%的复杂或高难度部分,再用人工精修。这样,就把“吃力不讨好”的那块交给机器,凭借Agent抢占这一细分市场。

当然,你也要有一点心理准备:Agent开发看似简单,但真正要形成可靠的产品,需要不停地调整、迭代,并且要有一些处理异常的机制。它就像一个新手员工,刚开始各种出错,需要耐心教。可一旦它在某条流程上学得通了,后面就能源源不断地给你创造价值——这就是Agent的魅力所在。

陆、结语

从之前在"准外企"打工,每天朝九晚五做重复的工作,到如今能在地理信息行业里看到Agent的身影,我个人深刻感觉到:时代一直在变迁,科技的浪潮让我们有了全新的武器。例如,过去想靠机器自动识别城市公共基础要素,一听就觉得高不可攀;现在只要你愿意钻研数据、学一点AI框架,就能让Agent把这些烦琐工作自动化地去做个七七八八。

更值得期待的是,空间信息世界那么大,需求那么多,而Agent恰好能帮我们把重复且规则化的事情做得更可靠、更迅速,也间接解放了人力去思考更有创造力的部分。很多正准备二次转行的小伙伴,甚至不需要背太多复杂的AI理论,只要抓住“在某个细分领域让数据产生价值”这条主线,就能借Agent之力快速实现小目标。

就好像二十年前,我在交换机轰鸣的机房里配置每台服务器ArcIMS的运行环境和测试地图,满脑子想:“要是能有台机器替我干这个单调的活儿就好了。”谁曾想,二十年后,一个概念叫“Agent”的AI工具,真的有机会去替代繁杂的工作,并广泛进入我们地图制图、空间分析、决策支持等无数应用场景。

所以,下一个十年,期待更多“Agent + GIS”“Agent + 空间信息”火花四溅的场景出现。也许下一次灾害来临时的救援指挥,也许下一个城市通勤规划的优化,也许只是你我在路边选餐馆,都将有这些自动化“小帮手”代劳,省时省力,把更多美好时光留给自己。

这就是Agent的未来,也是我们在地理信息领域,不可错过的一场变革。


图文:极海CEO 王昊

来源:GeoHey极海监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