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澳大荣誉博士谈教研创新

360影视 2024-12-27 01:11 2

摘要:数字科技日新月异,影响各行各业,大学教育模式发生了什么转变?五位澳门大学荣誉博士:“现代半导体封装之父”汪正平教授、被评为“影响新中国60年来经济建设的百位经济学家”的蔡昉教授、著名语言学家王士元教授、“纳米疗法”研发先驱梁锦荣教授、微电子研究领军人物Fran

数字科技日新月异,影响各行各业,大学教育模式发生了什么转变?五位澳门大学荣誉博士:“现代半导体封装之父”汪正平教授、被评为“影响新中国60年来经济建设的百位经济学家”的蔡昉教授、著名语言学家王士元教授、“纳米疗法”研发先驱梁锦荣教授、微电子研究领军人物Franco Maloberti教授,在访问中探讨大学在数字时代下如何推进教研创新,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启发。

澳大于2023年荣誉学位及高等学位颁授典礼向五位杰出人士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汪:据我了解,“创新”即是Innovation,偏向应用型研究,注重开发具商业价值的研究成果。与之相对的是“创造”,即Creativity,强调的是纯学理研究(Pure research)。通常来说,如果学者有意问鼎诺贝尔奖,就会专注于“创造”,在纯学理研究上寻求学问突破,因而较少“创新”;另一方面,纯学理研究是许多应用研究的基础,因此也有不少团队是基于他人的纯学理研究进行“创新”,开发商业产品。值得注意的是,中央政府近年越来越重视大学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资源调配上更加支持大学与产业连结,希望通过创新成果引领生产力发展。

蔡:在中国,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科技创新”成为了新的增长源泉,这亦决定了中国直至2035年的增长速度,当中“创新驱动”是最关键的要素。中国的经济发展,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澳门经济转型,离不开“创新驱动”。至于什么是“创新驱动”,就是通过开发知识产权,创造潜在的财富和就业机会。这意味着大学需要培育大量创新型人才,让学生具有创新科技的应用能力,并且学习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商品。

记:人工智能(AI)技术是科技创新的一大原动力,它对学科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王:AI学习语言的能力实在强大,很快就能像人类般创作文章,这对语言学家而言相当有趣。从“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角度来看,人类的语言沟通是基于个体有能力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期望、思想和信念等,并透过这些信息去预测和解释他人的行为;而AI则被“喂食”整个互联网的信息才得以产出语言。但这是否代表AI具备心智呢?我相信,我们可以透过了解AI实现创作的过程,进一步拓展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带来更多开创性成果。

梁:生物医学领域也明显受到AI技术影响。AI技术为学者提供更高的生产力,能够分析肉眼难以看清的数据。例如,我们进行单细胞RNA序列分析时经常涉及处理大量数据,这时只需一个机器学习算法,就能分析庞大的数据。

蔡:对社会科学研究来说,传统的经济预测大多都不太准确,原因有两个:第一,研究员永远是基于过去的数据来预测未来;第二,抽样采集的数据不是整体,研究员难以得到整体的数据。但是,今后当我们能应用云计算、实时的大数据分析,研究结果就会越来越贴近当下和反映整体数据,大幅提高研究的代表性。这将是研究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要培训学生利用AI,而不是被AI打败。

王:我认为每个学科都有其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局限。如果不能跳出既定框架,就难以产生新的创新点。举例来说,一个人的语言能力逐渐丧失,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受损或衰老。为了探究成因,我经常到医院与脑神经科学专家交流,并研究大脑各个区域的神经元功能对语言能力的影响。因此,发现问题、找出答案才是关键,不要把自己归类为某个领域的学者。学科界线有如在海滩划下的线,当下一波新知识的浪潮到来,这些线就都被抹掉了。

梁:我在大学时期接受化学工程训练,后来攻读博士时对药物传递领域产生兴趣,于是开始开展化学与生物和医学全面交叉的学科研究。开发治疗人类疾病的技术时,与其它学科的科学家合作至关重要。我认为自己是“万事通”,热衷于应用不同领域的知识来促进医学发展。在数字科技当道的时代,学生应该具备更强的跨学科技能,也要懂得与不同学科的团队合作。

Maloberti:大学的科研团队应该与企业保持接触,这样可走少一些歪路,至少在微电子领域如此。在企业眼里,他们只需要明天就能用上的研发,而非在不久将来有潜力的项目。我曾经潜心推进一个自己认为出色的项目,后来才发现合作企业不需要这样的产品。这次经历给我一个宝贵教训,就是研发时应该多与企业协商。

汪:在我的角度来看,科研团队未能判断研发项目的潜在市场价值时,可以先按自身的研究思路完成项目,因为科研人员大多只擅长带来创新的想法,有时未能洞察成果的真正价值。因此,大学的产学研管理平台部门给予的支持对科研团队与企业合作至关重要,有助团队找到伯乐企业。现时国际知名学府一般鼓励教授申请专利,然后交由校内负责知识产权的部门寻找商业配对,引荐到不同类型的企业。

梁:我认为本科教育应该更加注重数字技术的教学,并适当将这些技术引入至不同学科的课程设计。在培育学生方面,我一直担任澳大中华医药研究院的杰出访问学者,多次到澳大讲学并指导研究,更帮助多名澳大研究员到我在美国的实验室开展学术交流,这对他们的成长非常有利。

Maloberti:我们可以做好教育者的角色,帮助年青人实践理想。这些年来,我看到很多充满抱负的中国学生在研究时追求创新,立志开创美好的未来。我自1997年起就与澳大的芯片研发团队合作。 后来澳大成立微电子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我和澳大师生的接触和沟通变得更加频繁,共同推进芯片技术创新。在培育学生方面,我的角色是帮助他们在科研路上少走一些歪路。如果把指导学生比喻为做蛋糕的话,要炮制出松软美味的蛋糕,除了要有上好的食材和焗炉,你还需要一些“泡打粉”,那就是我。

澳大荣誉博士简介

汪正平教授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先驱,其于集成电路塑料封装中科技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半导体封装技术。此一突破让美国电讯商AT&T得以更替传统的陶瓷封装技术,从而节省了数千万美元,也使当今企业能以更低成本生产性能更佳、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子设备。

蔡昉教授

人口及劳动经济研究专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及学部委员,是首位判断中国迎来“刘易斯转折点”并敲响“人口红利”消失这一警钟的学者,也是首位在论文中倡导中国经济发展应坚持就业优先的学者,长期致力于研究应对中国扶贫工作的挑战。

王士元教授

引领语言理论、语言工程、演化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实验语音学、认知和神经语言学等领域的发展,首创“词汇扩散理论”,成为历史语言学领域一个具世界影响力的经典理论。其于1973年在柏克莱加州大学创办的《中国语言学报》为中国语言学界最具影响力的期刊,该刊目前由澳大与北京语言大学合办。

梁锦荣教授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生物材料领域顶尖学者之一,其开发的Gliadel创新控释疗法极大延长了癌症患者术后的预期寿命。他在过去30多年积极与中国学术界合作,推动医学科技创新,更担任澳大中华医药研究院的杰出访问学者,多次到澳大讲学并指导研究。

Franco Maloberti教授

全球数据转换和信号处理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曾为欧洲的政府机构和世界各地的公司开展重大的研究项目。其《数据转换器》一书作为教科书已被译为波兰语和中文,被学生和从业员广泛使用,学术影响力遍及全球,并且助力澳大和澳门进入世界顶尖电子技术的版图。

来源:人间宝藏小阿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