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年后,1996年初夏的一天晚上,我走进南京西路旁的一幢公寓采访俞丽拿女士。我在她面前坐下,一只白色的波斯猫跳到她的身上,她轻轻地抚摸着它,用平平淡淡的语调,把我带到了不太遥远的过去………
香港某宾馆客房里,有一个旋钮是管录音喇叭的,把它一转,俞丽拿演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就飘溢出来,喇叭一天24小时仅有这支曲子让你“选择”。
我问整理客房的香港小组,为什么只“卖”《梁祝》?动听的乐曲可是浩如烟海啊!
她笑笑,换过许多,独有这支曲子最受客人欢迎。
好有魅力的《梁祝》!何以有如此魅力?
一年后,1996年初夏的一天晚上,我走进南京西路旁的一幢公寓采访俞丽拿女士。我在她面前坐下,一只白色的波斯猫跳到她的身上,她轻轻地抚摸着它,用平平淡淡的语调,把我带到了不太遥远的过去………
1959年,俞丽拿是上海音乐学院二年级学生,她带着小提琴,常常和同学们去外淮“街头演出”,系里成立“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她也报名要求加入。系领导认为俞丽拿应该在小提琴上专心致志,没让她参加。俞丽拿写了一封决心书兼保证书,坚决要求参加。她表示,即使因此不能成为小提琴演奏家,也决不后悔。系领导感动了,点头同意。当时,看到《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子改编得很成功,大家一起商量改编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曾在越剧团工作过的何占豪提议.改编《染祝》。大家一致叫好!于是,先是何占豪,后来作曲系高材生陈钢也加入进来,一起创作《梁祝》。
1959年5月4日,学院举行庆祝五四青年节大会。何占豪拉小提琴,陈钢弹钢琴伴奏,两人试演《梁祝》。曲子演奏完了,台下一片寂然,观众相当“冷静”。《梁祝》进入修改阶段,俞丽拿被确定为首席主奏,她立刻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6月初,“上海音乐舞蹈汇演”(后改名为“上海之春”)开始了。这天晚上,兰心大戏院坐满了观众,大多数是文艺界人士。俞丽拿走上舞台。她短头发,蓝裙子,黑皮鞋,给人以清风扑面的感觉,其他伴奏的女生都是这身打扮;男生则穿着蓝裤子。俞丽拿凝眸屏气,在肩头夹好小提琴,从容地举起了弓弦,四根琴弦流调泻出美妙动人的旋律。观众们伤佛看见,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对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出现在面前——草桥结拜的真挚甜蜜,十八相送的情意缱绻,楼台相别的柔肠寸断,抗婚投坟的悲愤斯切,最终,化为蝴蝶翩然面飞……掌声大作。毫无停歇的意思。俞丽拿又演奏了一遍《梁祝》.掌声更响了……
俞丽拿一举成名,年仅18岁。俞丽拿的《梁祝),放射出一团端眼的光芒。当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把《梁祝》灌制成唱片,于是《染祝》传遍海内外。哪一位读者珍戴有59年版的唱片,你可以看一看,演奏者写着“俞丽娜”;当初编辑看到“俞丽拿”认为写错了,大笔一挥,想当然地把将“拿”改成“娜"。
再说下去,几年后,“文革”来了,《染祝》遭到封杀,唱片或被烧或被踩得稀巴烂。
好的作品永远也难以毁灭的,因为她植根在人们的心灵深处。1979年,俞版《梁祝》第二次录制磁带;1987年,又被精制成激光唱盘。尽管过了二三十年,《梁祝》仍然被一抢而空。俞版《梁祝》的音乐带已发行了100多万张,是中国器乐唱片中销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唱片。俞丽拿摘取了1988年中国首届金唱片奖。不过,她3次稿费加起来只有1500元。
再看看《梁祝》在海外的际遇。港、澳的电台电视、电影都喜欢把《梁祝》拿来配乐,《梁祝》唱片更是历久不衰。 我曾经采访过澳籍华人康捷,她说1990年初她到澳大利亚留学,在墨尔本的大百货商店前,看见中国留学生拉小提琴卖艺,反复演奏的都是俞版《梁祝》。后来她才知道,中国留学生几乎人人都有一盒《梁祝》磁带。他们说,《梁祝》最能表达我们身在异乡的情感,是我们心灵的最好慰藉……
且让我们把目光投向1990年的台湾。10月19日晚,台北音乐厅,拥有2100个座位的音乐厅内,座无虚席,不少观众是从台湾南部专程赶来的。俞丽拿,第一个进入台湾的中国大陆艺术家,穿一袭墨绿色的长礼服登上舞台,掌声响了起来。俞丽拿的琴弦颤动了,观众的心弦也颤动了。观众席上的抽泣之声不时可闻。舞台上空的照明灯,仿佛也被感动了,“啪”地爆了。一曲奏罢,全场掌声雷动。
俞丽拿谢幕6次,观众仍然不让她下台,乐队指挥赶忙宣布,23日晚上再加演1场……'
1959年以来,她拿带着《梁祝》,出访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和澳大利亚……'
岁月如流、冲走了许多显赫的人物,冲走了许许多多轰动一时的灿烂。可俞丽拿没有被冲走,她的名字她的《梁祝》依然在耳畔缭绕。30多年流过去了,我们还没有看到别的乐曲像《梁祝》那样经久不衰。
俞版《梁祝》为什么会是一棵长青树?曲子好是一个原因,《梁祝》的故事哀怨动人也是一个原因。不过,好的曲子,哀怨动人的故事多得很,演奏过《梁祝》的艺术家也不少,为何只有她的《梁祝》独具魅力?
——因为她有深厚的音乐功底。俞丽拿祖籍宁波,1940年10月18日生于上海,长在一个音乐气氛浓郁的教师家庭。她自幼学习钢琴,8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学校,师从谭抒真等名家学习小提琴。1960年飞赴柏林,参加第二届舒曼国际弦乐四重奏比赛。他担任的第一小提琴的《中国女子弦乐四重奏》,在专家的赞叹声中获奖,这是新中国在国际弦乐大赛中首次获奖。
——因为她执着,整个生命都熔化进了小提琴的事业。在“文革”的黑暗日子里,她常常关紧窗户“偷听”《梁祝》唱片,过把瘾。她还让儿子李坚过来,把耳朵贴在扬声器上听。多年来,尽管教学任务繁重,可她始终没有离开过舞台,这在国内很少见。她一直喜欢小说电影和戏剧,她认为艺术是相通的。近几年来,她为“俞丽拿小提琴艺术基金”筹款四处奔走;将来,她梦想办一所小提琴艺术学校。
——因为她瞄准一个目标,全力以赴,永不退缩。1959年,她接到演奏《梁祝》任务,离演出只有一个月;并且每天早晨6点要起床,白天要上课,晚上10点一定得熄灯,这是学校的规定。好在俞丽拿手脚快,举例说,同学刚端起饭碗,她已经吃好了。她迅速学习二胡、月琴等民族乐器;又从唱片室里借来越剧《梁祝》,一遍一遍地仔细听。睡梦中,她也在拉着琴弦练习《梁祝》……
让我们阅读俞丽拿当年的创作笔记:“演奏这首协奏曲,除了运用小提琴一般的基本技巧、艺术处理外,还须熟悉中国的戏曲和中国的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在第一部分——呈示部里,一开始乐团描绘出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江南景色,接着独奏小提琴奏出单纯甜蜜的爱情主题。我在处理首次出现的爱情主题时,以明快淳朴、甜蜜的感情来演奏,引入民族乐器的滑音作为表现手法。“‘哭灵投坟’重点要表现出‘悲’和‘愤’。表现‘愤’,应用中国戏曲音乐‘紧拉慢唱’的手法,以独奏小提琴的快速节奏表达……”
“我知道每个音符,每一个单句表达什么。”俞丽拿自豪地对我说。一曲《梁祝》,铸就了俞丽拿永远的辉煌!
“俞老师,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成功的原因,好吗?”我说。
“投入,认真。”她笑道,“我母亲是中学老师,她经常这样对我‘唠叨’。”成功的原因,说起来就是这么简单。
采访结束,叫了辆出租车回家,刚坐上车,就有熟悉的乐曲飘过来,正是《梁祝》。我对音乐是外行,喜欢聆听音乐大师的作品,深沉凝重的巴赫,明朗热情的莫扎特,潇洒柔美的圣桑,刚功豪放的布鲁赫,悲怆壮烈的贝多芬,都让我迷恋不已。我感觉离我最近的还是俞丽拿的小提琴独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请听,《梁祝》的旋律,如泣如诉的美丽,真叫人如痴如醉!
来源:上海故事周末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