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少女打怪升级宫斗剧!《甄嬛传》如何成为史上最强电子榨菜

360影视 2024-12-27 13:56 3

摘要:人在单一事件中会表现出某个价值主张。例如该不该投喂流浪猫,该不该容忍公共场合孩子的哭闹。如果你在不同事件里展现的价值主张背后的立场和逻辑是稳定的,我们就可以说,你有稳定的价值观。

人在单一事件中会表现出某个价值主张。例如该不该投喂流浪猫,该不该容忍公共场合孩子的哭闹。如果你在不同事件里展现的价值主张背后的立场和逻辑是稳定的,我们就可以说,你有稳定的价值观。

而当你是一个创作者,你的某个价值观表现在你创造的某个内容和情感宇宙里,并且产生关键作用的时候,你就拥有了造物主的身份,你的价值观就变成了这个宇宙里的世界观。

所以,当我们把《甄嬛传》视为一个甄嬛宇宙时,创作者的价值观,就是一种超越人物和人群的“造物主世界观”。

《甄嬛传》这部电视剧的原著是流潋紫写的网络小说《后宫・甄嬛传》,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拟的朝代。如果完全遵照原著来拍,今天的《甄嬛传》可能就是一部普通的言情剧。

但导演郑晓龙接手这个任务之后,做了很关键的改编。郑晓龙把故事设定改成在雍正皇帝的后宫里,还调整了一部分人物的经历和剧情。他做这些改编,一方面是为了回应当时的监管要求,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故事呈现他想要的批判性。

批判什么?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郑晓龙在《甄嬛传》的开拍记者布会上说,这部剧是拍来反封建的。也就是说,他为《甄嬛传》定的基调不是简单展现后宫的打怪升级,而是透过展现女性不得不宫斗的命运来反封建。

这句话,其实张艺谋在拍摄《大红灯笼高高挂》时,也说过类似的。

整部《甄嬛传》因此也就有了这样一个设定:封建制度之下,人人都有不得已的苦衷,人人都是牺牲品。

这句话,就成了剧中女性命运的底层驱动力。

女性入宫选秀,就相当于走上封建制度之下的考选之旅。进入后宫,就相当于进入职场和权力场开始谋求事业。而谋求事业需要付出的代价非常大,也就是她们的人格和生命。

有了这样统一的世界观,再叠加上不同角色各自的价值观,就能碰撞出非常丰富的人物动机。不同角色虽然行为各不相同,但在这个大设定之下,都能合乎逻辑。

所以,今天到知乎上看大家对《甄嬛传》人物的讨论,你会发现他们都带有一点点类似于某些人对苹果的那种信仰。其它电视剧,人们对剧中人物的某个行为不理解,会怪剧本没写好。但是聊到《甄嬛传》,大家都会问:安小鸟为什么要这么做?雍正怎么这么渣?

这就类似于苹果系统不好用不是苹果的问题,是我一个用惯安装系统的人不会用。看不懂《甄嬛传》的人物行为逻辑,也不是人物的问题,是我不够了解人性。

相比之下,其它言情剧的价值主张,通常就是“谁让我不开心,我就让谁不开心”。人人都一样,也没有什么成长性。除了看好玩,不提供更丰富的人性让观众探究。

所以在这里很好奇,《甄嬛传》的价值主张为什么能做得更扎实呢?这跟导演郑晓龙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郑晓龙是部队大院的子弟,20世纪50年代出生,年轻的时候经历过上山下乡,又当过关注农村和农业的电台记者。

他在1978年参加高考,大学毕业后进入电视产业,是中国电视剧领域的第一批拓荒人。他早年的作品都相当出名:《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金婚》等等。

在事业单位工作多年,郑晓龙对于人在预算不足、市场不足、人事关系又复杂的局面里如何自处,也有非常切身的观察和体验。

郑晓龙的这些经历,让他特别关注现实主义,喜欢借文艺来描绘当代生活。用他自己的话说,古装剧也需要关注现实,关注时代之下的真实问题。

你看,用这么高的立意来拍宫斗剧,算是信手拈来了。

别的剧集只解决“爽”这个情绪需求,而《甄嬛传》不但想满足观众的情绪需求,还想展现情绪之下的人物动机。这些动机还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把人物放在封建制度里,结合人物性格,让他们自己生成的,最终人物又因为这些行为动机而走向他们各自不可抗拒的命运。

有了这么高的立意,电视剧《甄嬛传》的结局都跟原著不一样了。最后一集,甄嬛终于破关,登上了权力巅峰,电视剧特地为她安排了一段回忆式的梦境,来告诉观众:虽然甄嬛看起来赢了,但她在这场权力游戏里失去的东西,才是她最想要的。这就回到了“封建制度下人人都是牺牲品”的导演世界观。

造物主世界观加上角色价值观这个操作,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品牌第一故事线和第二故事线的另一种展现方式。品牌第二故事线里的价值主张,就是品牌所设定的情境宇宙里的世界观;品牌第一故事线里的价值主张,就是不同典型消费者的不同价值观。

《甄嬛传》的创作者用造物主世界观加上角色价值观这个基本方法,呈现了一个人物足够丰富、每个人又都合乎逻辑的多样情境生态,这让《甄嬛传》拥有了长久的魅力,成为一个经典的产品。造物主世界观+角色价值观这个方法,同样可以被商业品牌用在品牌叙事里寻找灵感,掌控主题。

前面提到,《甄嬛传》还有另一个情绪价值点:它是一座大型的共用情境资料库。

投射自我、寻求共情!

情境资料库指的是什么?指的是《甄嬛传》展现出来的情境够丰富,又够经典,能够让各式各样的人在里面找到角色和剧情来投射自我、与之共情。

在空间上,它涵盖了家庭、职场、情场和权力场。在时间上,它在70、80集的剧情里,浓缩了主角从少女到中年的权力晋级之路。在人物上,它开出了多条剧情副线,囊括很多类型的人物。有人飞扬跋扈,有人工于心计,有人冷眼旁观,有人认命,有人反抗,当然也有人自由散漫——大家的境遇各不相同,就连宫女、太监这样的底层,也都有各自的人物光环。

可以说,《甄嬛传》整部剧浓缩了权力社会中的人物百态,也浓缩了情绪的百态。虽然没有任何观众在清朝的宫廷里生活过,但只要生活在大大小小的权力结构当中,我们就可以从剧中找到共情的对象。

《甄嬛传》最初之所以热门,是因为第一批观众发现这是一部大女主爽剧。

观众的第一个反应是,我愿意代入甄嬛当大女主。打怪升级谁不开心呢?这很好理解。

等刷到第二遍,观众们开始感受到甄嬛宇宙世界观的存在了——所有人都是时代的牺牲品。

在剧中,哪怕是最狠毒的角色华妃,也不是以使坏为乐趣,所有人做所有事都是被不同的遭遇、情绪和情感所驱动。就像最后自尽的那场戏,可以看到她其实是全剧最大的悲剧人物。

就连做为权力至尊的皇帝和太后,也有身在体系内的不得已。

这样一来,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无法让观众彻底讨厌。

于是,人们开始把自己代入不同的对象。坚信真爱至上的人开始代入甄嬛的一号对手华妃,坚信家庭秩序至上的人代入了甄嬛的二号对手宜修皇后,被冷落的人也可以代入甄嬛的好友沉眉庄。

甚至,剧中角色安陵容,一开始是最被观众唾弃的,最后也得到了非常高的共情待遇。

安陵容本是甄嬛的小姐妹,后来却投奔敌营,坏事做尽,好几次想置甄嬛于死地。最后她人心尽失,自尽而亡。观众一开始都觉得她毫无疑问是最可恨的叛徒,但今天到知乎或豆瓣小组里翻一翻,会发现观众为安陵容写的重生小说是最多的。

什么是重生小说?就是按照观众的意志让安陵容再活一遍,帮她在每个人生危机点上做更好的选择,给她一个更好的命运。

为什么观众愿意为一名叛徒花这么多心血?因为观众在反复观看这部剧之后发现,安陵容的黑化,完全是由于她的贫苦、自卑和太过敏感。她太想证明自己,却一次次被家境优越的好姐妹辜负,被当作外人。由于屡屡不得志,她才由爱生恨。

这种身世和性格刻画,被高敏感人群狠狠共情了。

中国人讲究含蓄,在“宫斗”这个题材里,角色们又讲究有话不直说,这更是拓展了故事的共情空间。

安陵容是在哪个阶段开始黑化的?一百位跟她共情的观众,可能有一百种解读。我们在前面讲过,什么故事能够长久地深入人心?答案是人物导向,而非剧情导向的故事。

《甄嬛传》为了照顾商业性,每隔一两集都会安排一次洒狗血的危机剧情,但这些剧情不仅是为了制造主角闯关的紧张感和爽感,也是为了推动配角的价值观变化。用这种方式展开故事主线和多条副线,才能串起越来越多让人共情的典型情境。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话,大意是,戏剧是对命运的模仿。我们也可以说,《甄嬛传》做为内容产品能够长红,是因为它为当代民众提供了一座大型人生情境资料库,里面有足够丰富的典型情境和典型情绪触点,可以让人们在里面投射自我、寻求共情。

文艺作品的创作者,最擅长的就是描绘典型情境,表达典型情绪。你的种种心情,可能自己不明白,好朋友也不明白,在《甄嬛传》里反而更容易找到共鸣。

跟朋友都说不清楚的那些心事,以前只能说都在酒里了;现在不用买醉,也可以“都在剧中了”。

所以人们把《甄嬛传》当成大型情境资料库使用,一方面是因为可以跟剧中的角色共情,另一方面是因为这座情境资料库是共用的,能够帮人们跟素不相识的人建立共情,而这让它在今天的互联网和社交场合,成了一个非常高效的共情媒介。

这种共情媒介的第一个作用展现在剧集的弹幕上。

无论你是否看过《甄嬛传》,我都建议你找个时间打开优酷腾,配合着弹幕,看看第一集。你要重点看的就是弹幕。

我提醒你注意两个关键片段。第一集开始不久,少女甄嬛在寺庙里为爱情祷告,说信女“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这时候你看弹幕,就会发现观众也在弹幕里各许各的愿:信女愿2023考试上岸、信女愿家人平安、信女愿成功怀孕等等。

又过了几分钟,秀女沉眉庄的家长验收她的选秀准备工作。家长问她:若是皇上问你读过什么书呢?剧中的沉眉庄答《诗经》、《孟子》之类,而弹幕也跟着刷《高等数学》、《系统解剖学》、《无机化学》等。观众是在干什么?是在报自己上学时的主修科目教材。

看到这两个关键片段你就会明白,《甄嬛传》的剧集加弹幕,是一个打通了不同温度层的“基地”。

剧情就是杠杆,借着这个杠杆,可以看到其他陌生人正经历什么、关心什么,还能从陌生网友的脑洞里获得意想不到的灵感和情绪资源。借着网友们的弹幕,你会发现,原来这段剧情还可以这么理解,原来那段遭遇还可以那么反应。

所以,为什么有人说《甄嬛传》刷十遍都不腻?每次来都是在跟新的弹幕网友分享互动,也是原因之一。你可能还会发现很多人在弹幕里刷自己看剧的日子,什么2023年4月3日、2019年12月15日,这不就是在打卡自己的团体日吗?

我印象很深的一个弹幕是“菜鸟裹裹”四个字。菜鸟裹裹是淘宝的物流服务,它为什么会出现在《甄嬛传》的弹幕里呢?网友其实是用它来评论安陵容做为后宫职场新人,因为发挥失误,被皇帝下令裹着被子送出寝宫。

菜鸟裹裹自己绝对不会想到,它有一天能被用来命名新人搞砸任务的情境。

除了让观众在弹幕里互动,《甄嬛传》这个大型共情媒介的第二个作用体现在剧集之外。

这部剧在2011年一开播就贡献了很多经典台词,像是“臣妾做不到啊、Jian人就是矫情”之类,情绪张力都非常高。但随着时间流逝,你会发现剧中很多台词,乍听没那么强的情绪张力,也渐渐开始成为流行梗。例如“翠果,打烂她的嘴、这福气给你要不要啊、粉色娇嫩,你如今几岁”等等。

这些台词听起来平凡无奇,在其它电视剧里也有类似的,为什么仅仅因为出自《甄嬛传》,就能变成流行语?原因就是,人们正借助《甄嬛传》这个共情媒介,来降低跟其他人的沟通成本。

看《甄嬛传》的人越多,剧中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台词,就越能成为调用典型情境的口令。2023年年初,疫情高峰的时候,很多网友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症状——宝鹃嗓。

这是什么意思?《甄嬛传》里安陵容发现自己赖以生存的歌喉哑了以后,惊慌地喊:宝鹃,我的嗓子!

“宝鹃嗓”这个哏就来自这里。

《甄嬛传》被刷了十几年以后,成了你的情境资料库,也成了我的情境资料库,成了张三的情境资料库,也成了李四的情境资料库。张三并不知道李四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也不能体会李四的感受。但是当李四说出剧中的一句台词时,张三马上就能反应过来它是哪个角色说的,这个角色当时的遭遇和心情是什么。

于是,张三借助《甄嬛传》理解了李四。

我想,这才是《甄嬛传》经久不衰的最重要原因吧!

来源:波老师看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