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市职称服务系统发布《2024 年度上海市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人员名单公示》。
昨天,各路媒体纷纷报道,上海市职称服务系统发布《2024 年度上海市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人员名单公示》。
其中知名女演员马伊琍获得“国家一级演员”职称的消息,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其实,在国家颁布的详尽且严谨的《专业技术职称目录》里,除了体育教练员有“国家级教练”这一特定的称呼之外,其他职称系列都没有“国家”二字。
仔细看一下上海市发布的名单公示,也没有“国家”二字。
不知从何时起,各级媒体和艺术界内部,纷纷在演员系列前面加上“国家”二字。这背后的缘由究竟是什么?
是演员们出于对自身身份抬高的渴望?
还是源于观众对演员们过度的崇拜,从而导致这种称呼上的变化?
过去演员的地位和称呼相对较为简单直接,也没有什么专业技术职称。那时候,演员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普通的职业,没有如今这般耀眼的光环。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娱乐产业高度发达,各种影视作品层出不穷,演员们的影响力日益增大。观众对于演员的喜爱和追捧,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他们所塑造的角色深入人心,使得演员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或许正是这种社会氛围的影响,导致了“国家一级演员”这样的称呼逐渐流行起来。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其他领域,比如教育界,没人说“国家级教授”“国家级高级教师”,在医疗界,也没人提及“国家级主任医师”?
“国家一级演员”的称呼,是否真正反映了演员们在艺术上的造诣和贡献?还是仅仅是一种表面的虚荣和浮华?
比如,在教育领域,教授们的职称评定通常依据其在学术研究、教学成果等方面的表现,而不会特意加上“国家级”的前缀。这是因为教育界更注重学术的严谨性和专业性。
而在医疗界,主任医师的评定也是基于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医疗技术水平等,同样没有这样的特殊称呼。
相比之下,演员的艺术造诣和贡献的衡量标准相对较为模糊,这也让“国家一级演员”的称呼充满了争议。
在当今社会,影视作品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演员们的形象和表演对大众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然而,这也引发了对于演员职业本质的思考,究竟是艺术追求还是商业利益驱动了这种称呼的出现?
这种称呼的流行可能也与大众对于明星的崇拜心理有关。在社交媒体和娱乐新闻的渲染下,演员们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被无限放大。
这种过度的关注和崇拜,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国家一级演员”这种看似高大上的称呼的传播?
来源:老教授看世界